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2024-10-15     搜狐號政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為抓實抓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必須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正確把握人們心理認知規律,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持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8月28日,雲南昆明市盤龍區6.7萬名中小學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上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學第一課」。來源:昆明市民宗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立足基本國情逐步推進的過程。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謀劃部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當前,民族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主要表現為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艱巨,各民族流動融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對民族事務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民族領域意識形態鬥爭仍然尖銳複雜。這些問題是長期積累、動態變化的,解決起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過程,是澄清模糊認識、凝聚思想共識的過程。我們必須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性、極端重要性、現實針對性、特殊緊迫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美美與共」拓展深化的過程。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美美與共」,既是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維護,也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集中彰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具體體現。構建體現中華文化特徵、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例如,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實施「三項計劃」等,為各民族展示多姿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鑒、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搭建了多樣化的平台。當下,民族地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不斷創新實踐,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等體育賽事,就是生動的例證。通過體育搭台、文旅融合、自媒體展示等方式,各族群眾以賽會友,傳統文化與現代體育在賽場上結合,創造了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美麗家園的新模式,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氣神」更為彰顯。

2024年貴州「村超」總決賽現場。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塑造精神的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上是一種民族認同意識,對象指向人,核心指向「五個認同」。要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精神特質,始終鐫刻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中。經過百年奮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要保護好、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持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向世界全方位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不斷開創民族工作新局面的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認識上深化、理論上完善、實踐中發展的過程。要探索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新模式、制定民族工作新舉措、完善民族政策體系;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引導各族人民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不斷提升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各類學校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愛國情懷融入「開學第一課」,圖為東勝區蒙古族第三幼兒園主題活動現場。來源:東勝區委統戰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是我們黨堅持「兩個結合」、著眼「兩個大局」,深刻總結國內外民族工作經驗教訓,深刻洞察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趨勢,取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指明了黨的民族工作的前進方向。當今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日益複雜多變,美西方對我國的「圍追堵截」更為兇險,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通過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持續推進民族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作者劉吉昌系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貴州省「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多民族文化繁榮發展高端智庫」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

監製 | 肖靜芳

統籌 | 安寧寧

編輯製作 |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53a4ffba7103a71eccda92e902d70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