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強化公園城市建設科技創新支撐 加快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2022-04-09     成都科技

原標題:市科技局:強化公園城市建設科技創新支撐 加快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3月16日,《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正式公布,明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積極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和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內涵。成都將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要求,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科技創新重點任務,堅持一手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手抓產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加快提升科技創新策源、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賦能發展三大能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服務戰略大後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

加快打造戰略科技力量

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近年來,成都按照國家戰略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布局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西部(成都)科學城正式掛牌,天府實驗室啟動組建,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揭牌運行,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落地建設,成都超算中心進入國家序列,國家重點實驗室增至12家,國家級創新平台達到215家。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是成都服務「國之大者」的重要政治責任, 必須把科技創新放在城市發展全局中的戰略核心地位,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突出「四個面向」戰略導向,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體系,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成都力量。

要高水平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堅持「人城科產」協調統一,構建成都科學城「一核」創新策源與新經濟活力區、生命科學創新區、成都未來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四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協同機制,搭建「核心+基地+網絡」的創新體系,打造「從0到1」原始創新突破、「1到N」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一體貫通的創新鏈條,有力支撐科技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要高標準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強化興隆湖周邊等重點區域創新布局,聚焦核能、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加快建設轉化醫學、電磁驅動聚變、跨尺度矢量光場時空調控驗證等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台,全面增強基礎研究、中試驗證、成果轉化、應用示範能力。

要高起點建設運行天府實驗室。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領域,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支持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推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大協同的創新攻關,力爭在光學工程、生命健康、零碳能源開發利用等若干領域取得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障礙

成都是國家首批創新型城市、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科創中國」試點城市,近年來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等一批經驗做法在全國複製推廣,四川大學、西南交大等4所在蓉高校入選國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推動37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出台改革辦法,900餘項成果完成分割確權或賦權,2500餘項成果落地轉化,2021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1200億元。

同時,制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特別是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不足、技術要素配置市場化程度不夠高等問題亟待破解。成都將按照《總體方案》的部署,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方案,突出公園城市的本質內涵和建設要求,聚焦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融通發展中的堵點,積極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

深化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支持高校院所設立技術轉移專業機構,設置技術轉移專職崗位。建立健全區域技術交易信息發布機制、科技成果信息匯交機制。建立全國技術轉移機構庫,鼓勵開展專利運營、科技評價、概念驗證、技術投融資等技術轉移服務。

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支持四川大學等4所高校深化國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推行國有資產管理差別化管理,試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改革,健全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容錯糾錯免責機制,賦予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更大自主權。

深化重大科研項目管理改革。聚焦科研項目管理的主要問題和發展訴求,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機制,深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挂帥」制,推行「賽馬」「定向委託」制度。探索建立天府實驗室「科研特區」,在天府實驗室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賦予首席科學家項目研究方案制定、技術路線確定、科研經費管理、社會化用人等自主權。

深化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為標準的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深化科研人員職稱評審制度改革。修訂技術經紀人評價標準,推行技術經紀人(經理人)高級職稱評定。

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激發全社會科技創新動力活力

構建優良的創新生態,是建設城市有機生命體、打造宜居宜業示範區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成都深入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打造「雙創」升級版、建設「科創通」平台等經驗先後獲國務院大督查表揚,「菁蓉匯」「創交會」等城市科創品牌日益彰顯,被譽為全國「雙創」第四城。截至2021年底,全市市場主體達到332萬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7821家,居中西部城市第一。成都將搶抓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的重大機遇,持續推進創新創業生態構建,著力營造創新資源聚集、產學研深度融合、開放包容的城市創新創業環境。

深入推進校院企地合作。持續深化與國內重點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搭建高校院所與產業功能區、科技企業常態化多層次對接合作平台,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打造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台,推動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和數據向企業開放,促進科技創新轉移轉化。

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平。完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上市融資」股權融資鏈條,培育壯大創投機構隊伍。充分發揮科技企業債權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資金池作用,大力推廣「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創新產品,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深化多元科技金融服務平台建設,推廣「科創通」「盈創動力」等交子金融「5+2」平台,促進科技金融資源供需高效對接。

打造「雙創」升級版。加快建設以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為引領、孵化器加速器等為組成的創業載體,完善覆蓋全域和企業成長全過程的孵化培育體系。深化「城市機會清單」和場景營城產品賦能「雙千」發布機制,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場景、需求。常態化開展「創業天府·菁蓉匯」系列活動,實施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築夢工程,進一步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和氛圍。

強化開放和區域協同創新。加強成渝科技創新合作,打造成德眉資創新聯合體,推動科研儀器設備、檢驗檢測平台、創新資源數據等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共享,推進科技人才共引共培共用,推動「科技創新券」在成都都市圈互認互通。擴大國際科技合作,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辦好「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

封面攝影: 周勇良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3d561804a4f52a22eb8851423fa7b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