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簡氏防務周刊網站(Janes.com)7月4日報道,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門與德國萊茵金屬三家公司將合作在德國西北部城市韋策(Weeze)建造一座製造廠,工廠將用於生產F-35A中段機身。
這也是繼2019年土耳其被美國F-35項目聯合辦公室驅逐出這一項目後,首次有外國供應商加入F-35的生產線。這對於近年來供應鏈問題頻出、產能吃緊的F-35生產線來說不啻為一次及時、重要的補充。
訂單持續增加
根據美國軍方2024財年的計劃,這一年度美軍將繼續購買83架F-35,其中空軍48架,海軍19架,海軍陸戰隊16架。
此外,美空軍計劃在2028年之前每年購買48架F-35;2028年之後甚至計劃繼續購買980架F-35,以實現其「從未改變」的保有1763架F-35的「最初目標」。
2023年年初,加拿大宣布將用142億美元採購88架F-35;7月2日,以色列也確定,增購25架F-35。同時,比利時、丹麥、義大利、挪威和英國的F-35訂單仍在陸續交付中。
根據洛馬此前開展的一項研究評估顯示,F-35項目每年對全球經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超過720億美元;對加入其中的航空航天供應商來說,F-35項目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之一。這些供應商包括研發、生產、維護維修、培訓和供應鏈管理等。
站在戰略角度,該項目有力地加強了美國與使用F-35的國家間的防務和經濟聯繫。尤其是俄烏衝突之後,F-35更是鞏固了北約國家之間的關係。從經濟發展和政治關係的角度來說,F-35項目在多個國家之間建立了軍事硬實力和經濟軟實力兩個層面綜合加強的目的。
目前,F-35的最大年產量為156架,客戶數量達到17個。但強勁的需求也令其供應鏈問題較為突出,如生產基礎設施有限、發動機大修更換等問題,使洛馬公司越來越難按時完成訂單的生產。訂單積壓正成為F-35產線的關鍵問題。
直面增產問題
4月,美國空軍負責採辦、技術和後勤事務的官員曾明確表示,如果要求洛馬每年生產超過156架飛機,對生產線來說壓力巨大。
如果想要實現產量提升就要增加相關設備和場地,還需要更多的高級技能工人。
此外,中段機身的製造也一直是影響其產量的重要障礙。2019年之前,土耳其作為F-35項目的分包商,負責生產中部機身組件;但因其堅持採購俄制S-400防空系統,土耳其最終被排除出F-35項目。
而接手中段機身生產的諾格公司,其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姆代爾的工廠不僅要負責B-21轟炸機的製造,還要承擔F-35中部機身的製造,曾數次公開表示缺乏所需的生產能力和空間,亟需擴產能。
在多年斡旋後,洛馬與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達成協議,授權其生產F-35中部機身組件。根據這份協議,新工廠將為德國和其他採購F-35的國家生產至少400架份的F-35A機身部件。
根據報道,三方合作的新生產車間將占地6萬平方米,招募超過400名工人,將在2025年投入正式使用。此外,該工廠還將建設包括物流和倉庫設施、研究和測試中心、質量控制部門等在內的一系列配套設施。
產能不足的隱性影響
此前,美國相關管理部門曾數次針對F-35的產能、備件和維修維護成本等問題出具報告。
超過百萬個F-35備件丟失,戰機備件和物流究竟該歸誰管?
此前看航空曾報道,根據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GAO)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18年以來,超過100萬件的F-35戰鬥機備件丟失,包括螺栓、輪胎和起落架等,總價值達到8500萬美元。
為及時補損,美國F-35項目辦公室也表示將儘快拿出解決方案,以便美國軍方購買並統一儲存、管理、分發F-35備件。而備件的重新採購生產,這無疑又增加了分包商的生產任務,勢必會影響到F-35項目的整機生產周期。
此外,F-35還面臨不斷的軟硬體升級和性能改善。譬如,當前的F-35所裝配的F135發動機頻繁出現問題,導致F-35多次停飛。根據GAO最近發布的報告,問題之一在於F135發動機冷卻系統負荷過重,散熱不力導致發動機磨損增加,壽命縮短,也就是說,F-35的性能要求已經超出了發動機的設計參數。GAO預計,未來幾十年美軍將額外花費380億美元對F-35機隊進行大修升級。
此外,F-35的發動機供應商普惠公司在生產安排、維修保養等工作上也屢遭詬病。洛馬曾數次表示因普惠「交貨」太慢,導致其產能爬坡不力。
8月,第1000架F-35即將下線。但下線並不意味著這些飛機可以立即交付客戶——由於要進行第3階段技術(TR-3)升級,新下線的F-35必須待技術升級測試完成後才可交付。這也使得最新一批F-35最早要在今年年底或者2024年一季度才能交付。
排版:陳奕煊
策劃 | 文案:侯嘉麒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F-35新冷卻系統進入測試,決定下一代飛機能力的兩大隱藏性能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