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粉文化體驗之旅,了解柳州「超級網紅」的前世今生,太贊了

2023-06-07     樂玩日誌

原標題:螺螄粉文化體驗之旅,了解柳州「超級網紅」的前世今生,太贊了

2021年6月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予以公布柳州超級網紅「螺螄粉」榜上有名正式成為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你知道,螺螄粉背後的故事嗎?

今天樂玩君跟著#港澳青年看祖國・走進壯美廣西——大灣區青年文化之旅# 走進螺螄粉文化產業園,了解柳州「超級網紅」的前世今生,太贊了,馬上跟各位粉絲們分享一下。

關於螺螄的食用歷史

柳州人食用螺螄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中國考古界在柳州白蓮洞、鯉魚嘴遺址發現的螺螄殼堆積物,見證了2萬年多前,火的使用讓群居的白蓮洞人有了捕撈螺類食用的端。

相傳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率十萬大軍南征,留守嶺南九郡。

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常與部屬深入百姓,並一道撿螺、砸螺、煮螺、嗍螺、聊天,聯繫群眾,掌握軍情,謀略軍務,為劉秀平定天下,贏得生前身後名,被廣西民眾奉為平安信神,並立廟(南評宮)祭祀。

柳江作為珠江水系西江幹流第二大支流,八百多年前,先人們發現,通達是柳州的原始資本。光緒末年 (1908年),由於輪船的使用,柳州與外埠交易更加頻繁。

南來北往的商賈,走親訪友的過客,眾多民族的融合,飲食習慣的浸潤,同時也改變著本地人食螺的味覺。

隨著時代的推移,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文明理念已廣播人心。

吃螺便有了「原料跟著季節體質走」的講究,加工有了「色、香、味,炒、煮、燉°的差異,廚藝有了「營茶搭配不油膩」的考量。

加之,辣椒在明末時期強勢進入中國後,掀起了一場飲食革命,柳州人將之融入井加以發揮,才有了螺螄粉。

揭秘螺螄粉的起源傳說

傳說一,王記有阿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解放南路有一家兼營幹切粉的雜貨店。因忙於工作來不及吃早餐的店員常會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螄攤煮粉吃,發現味道極好。

賣螺螄的王記阿婆索性就賣起了螺螄粉。隨之經過業者前赴後繼數次改良,再加上其它配料,進而成為了柳州的經典小吃,滿街飄香,民眾為之狂然。

傳說二,谷埠有夜市

上世紀70年代末,民間商貿復甦,谷埠街逐漸成為生螺批發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的事業如日中天,谷埠街夜市也隨之形成。

但柳州人嗜吃螺螄和米粉,一些精明的老闆便開始同時經營起煮螺和米粉來。

當時,人們尚未有豐盛美味的菜式可選,故而肚內油水無多。

所以飢腸轆轆的食客們,不免有意要求在點的米粉里加入幾勺油水甚多的螺螄湯,一同享用,這便慢慢形成了維形。

後其配料和製作工藝經過不斷改良完善,逐步成型。

關於螺螄粉

螺螄粉之所以叫做「螺螄粉」,是因為它的湯是用螺螄熬成的緣故。

外地人可能不習慣螺螄粉湯辣和腥的味道,而這恰恰是螺螄粉最大的特色。

精心熬制的螺螄湯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 香而不膩的獨特風味。

再加上酸筍、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蘿蔔乾、鮮嫩青菜等配料使人吃一想二。未嘗其味先觀其色便會令人垂涎欲滴。

地道的柳州螺螄粉都會帶著一股濃濃的奇葩的「臭」味,這股「臭」味來源於螺螄粉里的酸筍,它是新鮮筍經工藝發酵後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讓許多人「退避三舍」,但懂得欣賞它的內涵的人,就會知道,它是香而不腐的,聞之開胃,想之流涎,吃之打滾。

螺螄粉的營養價值

螺螄粉中富含碳水化合物、膠質、腦磷脂、纖維素、軟磷脂、蛋白質、胡蘿蔔素、各種維生素、鐵、鈣、磷等多種營養成分,既可以一飽口福,又可以保健養生。

看完上面的講解,留言告訴樂玩君,你想不想來柳州吃一碗正宗的螺螄粉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35602ffc65b517bc47eba486ca8bd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