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1月份的金融數據公布,社融、信貸、貨幣數據都超過了預期。
比如1月份信貸數據達到4.9萬億,同比多增9227億,創下單月歷史新高。
社會融資規模創下史上第二高,新增5.98萬億;廣義貨幣量M2餘額達到273.81萬億,同比增長12.6%,這是2016年5月以來的新高。
這些數據變化說明了什麼?
另外,最近各地房貸利率下降到3%的區間,大量提前還款現象開始出現,這意味著什麼?
02
先來看數據,央行公布的1月份經濟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幾個變化。
一月份M2供應充足,人民幣貸款創下了一個很高的記錄,這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投資市場和中間市場活躍性增強,企業的生產活動正在恢復正常。
另一方面說明市場貨幣供給很寬鬆,信貸完全不緊張,銀行巴不得趕緊把錢借出去。
因為,比貸款更高的是巨大的存款。
1月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同比多增了3.05萬億,而且,隨著全國多個地方下調房貸利率,像鄭州已經摸到了3%的底,對比兩年前買房動輒6%以上的高利率,這中間差的3%是一個很高的數字,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前還貸。
其實,對於個人,一般的居民來說,如果有手上有餘錢,確實可以提前還貸。
而且對經營者、老闆來說,手上有錢,也可以選擇把房貸還了,因為他可以去轉換成經營貸。
什麼意思呢?
我舉個例子,對老闆來說,我原來買個房子,貸款了30年1000萬,利率6%。
假如我經營的好,現在手上有1000萬準備加大投入,這個時候,我就可以拿1000萬的現金先把房貸還掉,還完之後,我拿到了房本,我就再通過房產抵押的擔保方式獲得銀行貸款,用於企業的經營需要。
這麼一轉換,1000萬又回來了,原來個人6%的房貸,轉化成了利率更低的經營貸。
經營貸的利率毫無疑問,比房貸要低30%~40%,對企業來說,這就額外產生了幾十萬的利潤出來。
所以,我們需要懂得把自己的資產盤活起來。
當然,這種方式我建議是正常經營的企業家,為了正常的需要才去做,對個人來說,不合規的經營貸會有很多風險,比如公司資質、過橋費用,特別銀行肯定是反對的。
因為對銀行來說,曾經房貸利率很高,你們家買一套房,一下子貸款幾百萬,上千萬,連續30年還本付息,銀行穩賺不賠,難道不舒服嗎?
不僅很舒服,而且這種貸款幾乎沒有任何風險,銀行當然不願意個人去提前還貸了。
所以,這裡面我們要去客觀的評價。
如果今天對一般工薪階層的人來說,我們今天手上有一筆錢,我可能沒有特別好的投資去向,不能獲得很好的投資回報,甚至於說我理財還可能虧錢,那為什麼不把錢還到銀行去呢?
當然,還的時候也有兩種還的方式,第一種是按照同樣年限,降低每一期還款的額度。
第二種是同樣的額度,減少年限,對一般還貸者來說,放短年限,我們所獲得的回報要更高一些。
還有,我們也得注意,對於一個一般家庭來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也要把一些不確定的情況考慮進來,不是我掏空家底去提前還貸,最好是留住一般家用6個月以上的存款,這樣才保證有什麼特殊情況,不至於手上很侷促。
03
我們從央行公布的數據來看,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同比多增3.05萬億,增加的幅度是巨大的,是不是突然我們就變得有錢了?
我舉得原因有二:
1、疫情導致消費信心不足,因為很多人沒看到比較有預期的收入,自然消費信心下降,大家更願意先把錢存起來,應對未來生活的必需消費。
2、資本市場盈利效應的缺乏。
經過我對美國和中國過去20年市場統計,每當資本市場下跌持續超過6~12個月之後,就會出現明顯的的投資盈利機會。
對於非專業投資者來說,這個時候謹慎是正常的,所以大量的資金就回流到銀行存款中。
但是,能在投資市場獲得超額利潤,往往都是非正常思維的逆行投資者。
在去年四季度,我就在文章里多次提出「抄底中國」。
3、提前還貸,房貸轉經營貸。
最近接到不少推銷貸款的電話,也有不少朋友諮詢我,現在個人房貸和經營貸利率相差近3%,如果有300萬房貸,轉換成經營貸,一年就有9萬元的息差,相當於給自己加個工資了,挺美的啊。
這個想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房貸轉經營貸還有很多操作手續。
首先是要先還房貸,一般人是沒有這麼多現金,那怎麼辦?
只能通過一些中介公司找過橋資金,一般要4、5天時間,但碰到現在的還貸高峰期,時間可能更長。
其次,經營貸的貸款是銀行發放給企業的,那你就必須有個企業,而且是有經營和銀行流水,以證明你有還款能力,如果你新註冊一個公司,怎麼會有經營流水?
有人說買個空殼公司,這裡涉及不可預測的法律風險。
那為什麼個人房貸利率要高於經營貸利率?
從銀行管理成本和風險控制角度看,個人貸款的管理成本和風險控制要高於企業經營貸,因此就會造成利率的差距。
最近很多媒體都報道了大量提前還款的個案,深圳監管部門也約談了部分銀行,要求加強合規審查。
銀行已經開始加強合規審批流程,延緩經營貸的通過率和進度,這必然會加劇轉貸成本和不確定性。
04
剛剛過去的幾天,我一直在外地出差。
應該講是親眼目睹了天南海北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所有人幹勁十足,大有把失去的三年找回來的意思。
在跨越式發展,和「起跑就是衝刺」的政府理念引領下,普天下人蠢蠢欲動,當然也是按部就班。
當1月份信貸達到4.9萬億,社會融資規模新增5.98萬億,這無疑見證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心。
當然,我們還記得當年,為了拯救金融危機,國家出台過4萬億救市,因為4萬億而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之後就要轉移槓桿,最後都膨脹了,國家再出面去庫存、去產能。
就這麼周而復始、一環扣一環轉來轉去,但認真想一想,又覺得每次、每一個節奏、每一步又很有道理。
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之外,我們動用了計劃經濟的槓桿手段處理社會的現狀。
最後呢?
因果不會騙人:我們一直走最容易的路,哪怕是飲鴆止渴,但最後會造成無路可走的局面。
當然,這背後藏著一個人能看到眼前,而天能夠見的久遠,我們的模式只是一時的,只有價值永存。
希望這一次,我們能夠更科學地走向未來,也希望我們每一位,擦亮眼睛,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
跑贏時間,贏得屬於自己的美好。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