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3日,隱居天津的大軍閥孫傳芳像往常一樣到居士林佛堂聽經。
講經開始後,佛堂角落的一名女士突然起身,向其他人說:
「我身邊的火爐太熱,我想換個位置聽經。」
說完這名女士就朝著孫傳芳的位置走來,孫傳芳的保鏢看到過來的是一名女子,也就沒有做出任何防備。沒想到這名女子突然從腰間拔出手槍,朝著孫傳芳的要害連擊數槍。孫傳芳一動不動地倒在血泊中,刺殺孫傳芳的女子並沒有逃走,她大聲對眾人說:「我是施劍翹,孫傳芳殺害了我的父親施從濱,我殺孫傳芳是為父報仇!」
1905年,在清末的動盪亂世中,施劍翹出生在安徽桐城。
她在出生後不久,父親便將她過繼給了叔叔施從濱 ,在古代過繼子女就如同自己所生,他們不會叫叔叔或者伯伯,而是直接轉成父親。
那時候,她還不叫施劍翹,她有一個相對溫文爾雅的名字。
---
施谷蘭。
此後的
施谷蘭便跟隨施從濱一起來到了山東濟南生活。
施谷蘭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從私塾學習一段時間之後,施從濱非常看重這個閨女,早早讓她持家。
後來,
施谷蘭又進入天津師範學校讀書,她畢業的那一年,也才年僅18歲。
這一年的華夏大地,早已經滿目瘡痍,軍閥間戰火不斷。
1925年,秋天。
奉系軍閥、直系軍閥在安徽、江蘇一帶再度展開惡戰,奉系第二軍軍長、前敵總指揮的施從濱帶領前鋒軍隊直撲孫傳芳的軍隊,兩軍戰況慘烈,孫傳芳為此損失了不少軍隊。
孫傳芳為此三次發報,希望施從濱在戰場中臨陣倒戈,一舉蕩平奉系軍閥。
然而,施從濱並沒有給孫傳芳面子,反而攻打得更加猛烈,當施從濱戰敗被俘後,怒火中燒的孫傳芳讓人用鋼絲綁住了施從濱的手臂,將施從濱押到了蚌埠的車站審判。
孫傳芳的部下勸說孫傳芳給自己留條後路,孫傳芳卻仍然堅持殺掉了施從濱,並且把施從濱的頭顱割下,放在了蚌埠車站暴屍三天。
孫傳芳之所以這樣對待施從濱,主要是因為在施從濱和孫傳芳交戰之前,孫傳芳曾經拉攏過施從濱。結果施從濱不僅沒有接受孫傳芳的拉攏,還當起了張宗昌的先鋒,孫傳芳因此對施從濱非常的憤恨,發誓要用施從濱的人頭來祭旗。
孫傳芳殺害施從濱之後,施從濱的弟弟假裝是施從濱的同鄉,將施從濱的屍體帶回了老家安葬。施從濱遇害之後,張宗昌為了彌補對施從濱的虧欠,將施從濱的侄子施中誠直接從排長升為團長,之後又安排施中誠做了煙台守備司令。
施谷蘭聽到父親殘忍殺害,而且還被孫傳芳梟首示眾,她發誓一定要為自己的父親報仇。
那一天,
施谷蘭寫下了一首報仇誓詞:
"被俘犧牲無公理,暴屍懸首滅人情。痛親誰識兒心苦,誓報父仇不顧身。"
一個20歲的普通女子,能有如此血性,在當時的亂世中實屬不易。
施谷蘭並不是一個魯莽的女子,在為父報仇這件事情上,她之中有著明確而又清晰的計劃。
最初,她希望藉助施中誠的力量,聯合刺殺孫傳芳。可作為張宗昌的下屬,在直奉戰爭之後,張宗昌和孫傳芳結成聯盟,兩人握手言和,孫傳芳還跟張宗昌成了結義兄弟。
施中誠為了自己的仕途著想,只能放棄了刺殺孫傳芳的打算。
施谷蘭勃然大怒,毅然跟施中誠斷絕了關係。後來
施谷蘭又想讓丈夫幫助自己報仇,結果
施谷蘭的丈夫畏懼孫傳芳的勢力,不願意幫助
施谷蘭報仇。看到丈夫也靠不住,
施谷蘭只能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了丈夫,獨自踏上了找孫傳芳報仇的道路。
1927年,北伐戰爭爆發。
孫傳芳在戰場中節節戰敗,最終離開軍隊,前往天津過上了隱居生活。
作為亂世軍閥,離兵下野可能是他最不喜歡看到的事情。他的人生在低谷的時候,一個人仍舊秉持初心,準備了結她的性命。
---
施谷蘭。
1935年,下野之後的孫傳芳在天津組織佛教居士林,自任理事長,每隔幾天都要到居士林佛堂聽經。已經等待十年的施劍翹終於看到了機會。
這一年,30歲的施谷蘭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施劍翹」。
利劍出鞘,終有血光。
施劍翹從弟弟手中拿到了一把日本軍刀和一把白朗寧手槍。
這個性格剛強,一心想著為父報仇的女子,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出生在封建王朝末期的施劍翹其實也是個小腳女人,她深知這雙小腳勢必要影響自己的行動,索性花錢做了張腳手術,放開了裹著的雙腳。
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施劍翹都在空曠的地方練習槍法。
時機成熟之後,施劍翹選擇加入了居士林,她了解到孫傳芳每周三、六都會準時聽課。
1935年,11月13日。
攜帶白朗寧手槍的施劍翹坐在孫傳芳的身後,對著後腦勺就是一槍,槍殺過後她還不放心,又在孫傳芳的太陽穴、腰部又補了幾槍。
施劍翹為父報仇的故事傳開後,國內各界人士都紛紛聲援施劍翹,施劍翹一時間成為了巾幗英雄。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國民政府最終在1936年將施劍翹釋放出獄。
值得一提的是,出獄後的施劍翹也專心佛學,一直活到了1979年去世。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