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人工智慧成為「底座技術」——從2024中國計算機大會看人工智慧發展趨勢

2024-10-27     封面新聞

新華社杭州10月27日電 題:推動人工智慧成為「底座技術」——從2024中國計算機大會看人工智慧發展趨勢

新華社記者朱涵

人工智慧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如何補足大模型「能力缺陷」?……24日至26日在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舉辦的2024中國計算機大會上,如何推動人工智慧與各行各業不斷融合,使其成為驅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底座技術」,引發與會專家熱議。

商家通過大模型生成商品詳情、圖文營銷素材,加強銷售轉化;快遞小哥通過智能提示和操作,提升配送和攬收的效率;患者問診,智能系統提供專業有溫度的諮詢服務,為醫生推薦治療方案……與會專家表示,科技界和產業界正在持續見證越來越強的大模型。

「計算不僅產生了智能,更在塑造共識,為科學研究提供全新的範式,並催生了嶄新的經濟形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純表示,計算是推動時代進步的關鍵力量。

「目前有上百個大模型應用正在京東內部諸多場景孵化、生長,支持了超過60萬名員工和20萬家商家的工作,進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京東雲相關負責人在大會發言時表示,雖然大模型還沒有湧現出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超級應用」,但產業應用已逐步鋪開。

「現在,一個本科三年級的學生,通過人工智慧技術,便可以一個人兩周時間完成6分鐘的短片。」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說,未來已來,現在電影從業者已經面臨著如何向人工智慧學習、與人工智慧交朋友的挑戰。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4年)》顯示,截至目前,全球人工智慧大模型超過1300個,中國大模型數量占比為36%,位居世界第二。

業內人士在會上表示,人工智慧發展了將近60年,經歷三次高潮和兩次低谷,其中兩次低谷都與技術未能真正落地相關。當前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主要由大模型技術推動,大模型能否真正得到廣泛有效應用,將成為這一技術未來發展的關鍵。

「能力確實令人驚艷,但缺陷也令人驚訝。」在談及人工智慧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的表現時,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芮勇說,大模型的出現拉動了整個人工智慧的發展,但缺乏推理能力、規劃能力以及對物理世界理解的局限性也在凸顯。

「當前,人們對『人工智慧+』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人工智慧的應用還需要經歷一段時期的探索、磨合和積累,才可能迎來繁榮。」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認為,日常聊天或者生成文本報告、視頻,這通常只是行業需求的一小部分,行業需要真正落地的應用是解決生產問題、業務問題的有效方案。

多名專家提到,大模型並非人工智慧發展的唯一路徑,更加綜合、混合的技術發展路徑,將有可能推動人工智慧破解原理突破、數據依賴、算力消耗等難題和挑戰。

「人工智慧有許多學派,就像中國功夫,有少林、武當、峨眉等,每一個學派的強項是不一樣的。為大模型『打補丁』,需要其他學派的『幫助』。」芮勇說,期待學術界、產業界加強合作,打造出真正賦能新時代千行百業的人工智慧框架。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1a090f8d3f4d72b989c9ec963412c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