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恐懼的特性:科學家發現一顆小行星的表面能像液體一樣流動

2022-07-09     星空天文

原標題:令人恐懼的特性:科學家發現一顆小行星的表面能像液體一樣流動

小行星「貝努」表面鬆軟,有液體的流動性。

在OSIRIS-REx的採樣過程中,小行星「貝努」表面被激起了一堵巨大的「碎片牆」。 NASA

NASA的「歐塞瑞斯-瑞克斯(OSIRIS-REx)」探測器2020年10月曾經在小行星「貝努(Bennu)」表面軟著陸。它收集了一些非常珍貴的樣本,準備在2023年帶回地球。

但是科學家在回顧採樣的過程時卻發現,「貝努」好像有點不太正常,其表面的質地在採樣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不但和理論預測結果不一樣,還呈現出一種令人吃驚的類似於液體的流動性。

通常小行星表面是堅硬的,在小行星表面著陸,就和在一堆碎石頭上著陸差不多。著陸時激起的塵埃顆粒也不會太多。但是當研究人員審視了探測器在採樣過程中拍攝的一系列照片後,他們驚呆了——他們看見採樣點激起了一堵巨大的「碎片牆」,這一場景甚至讓探測器的操控人員感受到了一絲恐懼。

採樣後第6個月,也就是2021年4月,研究人員讓探測器回到採樣點上空進行再次觀察。採樣點位於一個直徑約20米的隕石坑內,科學家發現,採樣過程,在隕石坑底部製造出了一個直徑8米的大洞。

區區一次採樣就形成這麼大一個洞,讓人感到相當不可思議。研究人員原來以為採樣最多只會形成一個和樣本採集器差不多大的,直徑30厘米左右的小坑。這表明小行星「貝努」表面的質地相當鬆軟,而且會像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

探測器採集到了小行星表面下方70厘米深處的「新鮮」物質樣本。這些物質一直都未暴露過,因此基本沒有受過宇宙射線和太陽風持續轟擊的影響,能夠反映小行星的本來面貌。

研究人員根據探測器重返小行星過程中採集到的數據,計算出小行星表面物質的密度為每立方米500至700千克,只有地球表面岩石平均密度即每立方米3000千克的大約六分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貝努」表面的岩石非常多孔,且岩石之間也存在大量的空隙。他們原本估計大型岩石會通過細小的沙礫粘合在一起,填滿空隙的塵埃會像膠水一樣提供一定的強度,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貝努」表面的鬆軟特質,可能會給未來的小行星防禦計劃帶來挑戰。「貝努」直徑約500米。像這麼大的小行星一旦撞上地球,足以直接摧毀一個中等面積的國家。而根據計算,「貝努」在2175至2199年間,有1/2700的機率和地球相撞。「貝努」本身就是一顆極具威脅性的小行星。

研究人員認為,許多小行星可能都有類似的特質,它們就像一堆通過弱引力聚合在一起的岩石、礫石和塵埃。針對「貝努」的探測表明,我們根本無法預料這樣一堆碎石被擊中時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假如真想要讓一顆小行星偏離軌道,就需要事先知道它的表面有什麼樣的特點,會不會把撞擊的能量吸收掉。

研究人員還發現,「貝努」內部的物質未受空間氣象的侵蝕,呈現出偏紅的色調。這表明那裡可能存在像碳氫化合物那樣的有機分子。想要了解生命起源的研究人員應該會對此感興趣。

OSIRIS-REx計劃於2023年9月將收集到的「貝努」樣本送回地球。探測器總共收集到了大約250克的小行星物質樣本。而在將樣本送回地球後,探測器還將繼續前行,它的下一個目標,是「臭名昭著」的高風險小行星——「毀神星(Apophis)」。

從「貝努」表面剝落的碎片。 NASA

參考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1018

Near-zero cohesion and loose packing of Bennu’s near subsurface revealed by spacecraft contact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m622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13d49c760e05d0eed345e40e2f0b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