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延安網信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延安網信工作綜述

2023-07-21     延安發布

原標題:奮力譜寫延安網信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延安網信工作綜述

原標題:篤定目標 砥礪前行 奮力譜寫延安網信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延安網信工作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保障網絡安全、掌握核心技術、清朗網絡空間、發展大數據和數字經濟、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全面部署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在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近年來,延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順應數字信息時代浪潮時勢,搶抓網信事業發展機遇,大力推進「網絡強市、數字延安、智慧聖地」建設,努力讓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成為延安發展的「最大增量」,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從網際網路誕生之初被視為一種技術,到逐步呈現出媒體屬性、社交屬性、意識形態屬性,網絡已經成為凝聚共識的新空間、匯聚正能量的新場域、打贏輿論鬥爭的新陣地。延安以高度政治責任感和強烈政治擔當,加強黨對網際網路工作的領導,突出正面宣傳,推進依法治網,牢牢把握網上輿論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堅決守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延安始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網上宣傳的「壓艙石」,精心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上傳播工程,在重點新聞網站、移動客戶端首頁首屏首條常設「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等專題專欄,讓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理論、領袖形象、責任擔當、為民情懷始終充盈網絡。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黨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題,開展「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延安精神 薪火相傳」等網絡主題活動84次,發布各類稿件1.8萬篇,講述黨的奮鬥故事、延安發展故事,閱讀量超40億次,讓黨的創新理論通過網際網路「飛入尋常百姓家」。圍繞弘揚延安精神,大力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聖地延安數字博物館群」訪問量超過6800萬人次。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平安延安、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發布網絡宣傳稿件10.3萬餘篇,全面展現延安學用新思想的生動實踐,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 

深化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延安深入推進涵蓋領導管理、正能量傳播、內容管控、社會協同、網絡法治、技術治網等方面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網際網路由「管」到「治」。成立延安市網絡安全應急指揮中心(網絡舉報中心),強化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應對處置、網民舉報受理等工作,始終保持對網絡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深入開展「清朗」「凈網」「護苗」「自媒體亂象整治」等網絡治理專項行動,約談網絡帳號負責人165人次,清理網上謠言、暴力恐怖、低俗色情等各類違法和不良信息3700餘條,查處散播謠言等違法案件46起,有力保障了廣大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大力推進網際網路黨建、網絡文明建設等工作,成立了延安市網際網路行業黨委,評選延安好網民40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54個,實施網絡公益工程42項,共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切實築牢網絡安全「防火牆」

網絡無邊,安全有界。大到國家安全、社會治理,小到網上購物、網約車出行,時時處處都離不開網絡,只有安全可靠的網絡環境,經濟社會才能平穩發展,人們才能安心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

近年來,延安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不斷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為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和個人信息安全保駕護航。關口前移,防患未然。「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沒有意識到風險是最大的風險。為加強對重點黨政網站、重要民生服務系統的監測防護,延安完成陝西省首個「政務雲」網絡安全提升工程試點,建成網絡安全監測和防護平台。電子政務網絡、重要信息系統等防護對象建立隱患排查、漏洞修補等制度,組織開展行業網絡安全排查整改、個人信息安全治理等專項行動21次,著力把各類風險防範在先、化解在前。協同應對,強化應急。網絡安全牽一髮而動全身,全市各行業、企業積極承擔網絡安全主體防護責任,主管部門履行監管責任。網信部門建立網絡安全風險預警通報和事件處置機制,發出網絡安全風險預警和防範建議24次,督促整改網絡安全漏洞1400多個,開展各類風險隱患排查治理行動19次,現場檢查企業網絡安全情況2次、審核企業區塊鏈備案信息1次。網信、公安每年聯合開展攻防演練活動,網絡安全態勢感知、事件分析、追蹤溯源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培養意識,增強技能。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人們日常生活中面臨的許多網絡安全問題,更多的是意識問題。為全面推廣普及網絡安全理念、知識和技能,網信部門每年都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活動,舉辦知識講座、線上競賽、現場體驗等各類活動960多場次,有力提升了全社會的網絡安全防護意識。

著力讓群眾共享網際網路發展成果

如今,手機銀行、掃碼支付、直播帶貨、網上政務等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情景,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

近年來,延安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盯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的短板弱項,著力用信息化手段為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賦能增效,讓全市人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發展。2019年,全市城區、行政村、公共場所實現4G網絡、光纖網絡全覆蓋;2020年,啟動5G商用部署,截至目前,已建成5G基站5248個,覆蓋了鄉鎮以上行政區、縣級以上產業園區,全市現有行動電話註冊用戶數299.49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正在惠及更多群眾。按照「大集約、大聯網、大融合」理念,建成全市統一的數據資源網、數據資源池和雲計算數據中心,重點領域政務數據資源實現跨部門跨層級共享交換,為「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奠定了公共基礎。深入實施「網際網路+」行動。交通出行、醫療健康、政務服務、文化旅遊等領域落地了微信乘車碼、易公交、醫保支付等智慧應用20餘個,全市「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台網辦可辦事項達847項,「i延安」城市綜合服務App匯聚了7大場景、134項服務,「掌上辦」「指尖辦」成為群眾出行、辦事的標配,「一網通辦」「一碼通用」取得積極成效。

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加速創新,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應運而生的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塑經濟結構的關鍵力量。 

近年來,延安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一新四化」(一新:加快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四化:同步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治理數字化),著力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市數字經濟實現從無到有、加速發展。2022年,全市數字經濟總量達到710億元,占GDP的31.8%。據《2023陝西省數字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我市數字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位居全省第四。寶塔區、新區新經濟產業園成功創建全省首批數字經濟示範區(園),寶塔區、延川縣獲批全省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大力引進和培育數字經濟企業。騰訊眾創、朗新科技、上海積成等一批企業在延註冊落地,阿普科技、世紀網展等本土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共有數字經濟企業578家,其中「五上」企業29家。今年一季度,規上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23.4%,規上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6.9倍,公共網絡商品零售額增長19%。電子商務蓬勃興起。12個縣區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建成市級電商孵化中心1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13個、物流配送中心17個、鄉鎮村電商服務站點942個,各類電商平台註冊網店、微店5.82萬戶。2022年,全市網絡交易額達到131.02億元,同比增長11.93%。推出的「延安有我一棵(畝)蘋果樹」認養平台,累計銷售果樹10萬餘棵,創收6000多萬元,受益果農1.2萬戶,讓農特產品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讓農民切切實實享受到數字紅利。

擦亮城市發展的「信用名片」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信用不僅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彰顯城市品質、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新名片。

近年來,延安以健全完善信用工作推進機制、信用信息共享服務體系、信用監管和聯合獎懲制度、信用信息應用場景為抓手,穩步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強化信用信息歸集。以延安市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為樞紐,形成上聯國家、下至縣區、橫跨行業領域的數據共享脈絡,歸集各類信用信息3482萬條,為各類主體提供信用服務26萬次。深化政務誠信建設。出台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工作舉措30項,推出「清單制+告知承諾制」「拿地即開工」等創新舉措,開展政務失信問題排查、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帳款等行動,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不斷提升監管效能。推動市場監管、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26個領域開展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發布信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名單」18批次,指導600多家失信企業完成信用修復。增加徵信服務供給。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推出「富農果安貸」等惠農信用貸款產品,評定信用村鎮、信用農戶8.6萬個,為農戶發放信用貸款6481萬元。推進信用場景應用。建成全省首個信用驛站和6個「信易批」街區,延安市智慧金融服務平台、延安信用金融綜合服務平台與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台、全省「秦信融」平台實現互聯互通,為企業融資77億元。營造良好信用環境。成立首個「反炒信」聯盟,成功舉辦首屆誠信企業評選活動,常態化開展「信用延安共享文明」宣傳活動300餘次,讓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延安目前是西北地區唯一「全國守信激勵創新獎」和全國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寶塔區、安塞區被評為全省信用示範縣區。「安塞區南溝村:創新蘋果信用採摘,助推鄉村振興」等6個信用案例獲評「新華信用杯」全國優秀信用案例。

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營造良好信用環境

用心搭起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您好,這裡是延安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一通熱線電話,架起的是群眾與政府之間的「連心橋」。近期,劉女士通過人民網市委書記留言板反映,家中房屋長期漏水影響正常生活。12345平台工作人員經過調查核實、協商督辦,讓歷時9年的困擾終於得到解決。

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近年來,隨著12345平台的建設運行,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有了傾訴、解決的主渠道。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群眾通過熱線、網絡表達訴求,是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支持,更是積極參與家鄉建設、社會治理的生動體現。為打造政務服務的「總客服」,市委、市政府建立了12345智慧政務服務平台,整合了全市35條政務熱線和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塊等多個訴求渠道,秉承民聲無小事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每一件訴求。2017年上線運行以來,已累計辦結群眾訴求110.92萬件,其中網上訴求6.6萬件,實施社情民意調查訪問45.3萬人次,12345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

  征程萬里風正勁 重任千鈞 再揚帆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鮮明提出網信工作的使命任務,明確「十個堅持」重要原則,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網信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市委網信辦主任劉曉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網信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在於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延安網信事業為全市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下一步,我們將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來,牢牢把握新時期網信事業的重點任務,主動擔當作為,敢於鬥爭亮劍,積極開拓創新,不斷提升管網用網治網水平,築牢網絡安全屏障,更好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努力開創延安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為延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網信力量。」

來源:澎湃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1204a2cd16b8d3a332a79380d11f8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