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發了份沒有CEO的財報

2023-12-11     DoNews

原標題:鬥魚發了份沒有CEO的財報

撰文 | 雁 秋

編輯 | 李信馬

題圖 | IC Photo

老闆雖然不見了,但該披露的業績還是得披露。

12月7日,鬥魚發布了2023年三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59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24.02%毛利1.924億元,同比下降23.41%凈利7640萬元,同比增長180%。

鬥魚的臨時管理委員會對財報進行了分析。他們表示,本季度公司積極實施了穩健營銷策略,並通過優質的遊戲內容和高效的運營,不斷優化用戶體驗。

有意思的是,鬥魚財務長曹昊曾對二季度財報做出了類似的評價:「我們的財務業績依然穩定。」儘管集團營收已經連續7個季度同比大幅下滑,鬥魚卻一直認為自己很「穩」。

鬥魚Q3財報發布之後,公司股價在12月7日晚間開盤後一度出現大幅上漲,漲幅達到12.5%。不過最終高開低走,以2.78%的漲幅收盤。截止12月8日,公司股價為0.79美元/股,市值2.54億美元。

無論穩不穩,如今的鬥魚都已深陷泥濘,需要抓緊時間「翻身」了。

圖源:雪球

一、營收、用戶數雙雙下滑

鬥魚的營收主要來自直播服務、遊戲銷售和其他業務,其中直播服務仍然是鬥魚的核心業務。

Q3期間,鬥魚直播收入同比下降32.5%至11.51億元,這也直接導致總營收的下滑;廣告和其他收入同比增長123.2%為2.08億元,財報稱,該部分增長主要由於其他創新業務產生的收入。

對於創新業務的增長,鬥魚財務長曹昊表示:「這些創新業務的規模相對較小,我們仍在評估它們的發展、趨勢和穩定性。直播帶來的收入比例很高。創新業務增長率目前對我們整體收入影響相當有限。」但對於創新業務具體涉及哪些業務,財報中尚未說明。

通常情況下,創新的自製內容可以增加用戶活性,但從鬥魚的用戶活躍數據來看,自製內容明顯效果不佳。用戶方面,Q3鬥魚的平均移動月活躍用戶數為5170萬,而2022年同期為5710萬。平均付費用戶數量為390萬,而2022年同期為560萬,這兩項數據均有所下滑。

對於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營收、用戶數的下滑有多「致命」無需再贅述,原因之一可能是營銷費用的減少。財報顯示,鬥魚的銷售和營銷費用從2022年第三季度的1.621億元下降44.5%至今年第三季度的9000萬元。

不過,也因為相關的降本增效措施,本季度鬥魚的凈利潤大幅增長高達180%。鬥魚的主要成本項已多季度保持大幅同比下降的趨勢,本季度,分成費用和內容成本也同比下降29.7%至9.274億元,研發費用同比下降11.7%,較2022年同期的8440萬元下降至7450萬元。

鬥魚降本增效已經持續了好幾年,2022年更是進行了全方位的「瘦身」,包括在年初放棄購買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和PCL(絕地求生冠軍聯賽)版權,精簡人員,全面削減營銷、研發和一般及行政開支等。

通過一系列的成本削減行動,鬥魚試圖將自己調整到更可持續的狀態,財報也逐漸顯示出了一些積極的變化。只是,「瘦身」是一把雙刃劍,若是沒能把握好力度,降本的同時亦會降低內容側對用戶的吸引力,從而加劇用戶流失問題。

雖然鬥魚製造出了凈利潤增長的「表象」,但從長期來看,其核心競爭力正隨著其過度「瘦身」而銳減,從目前的情況看,他們還沒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二、游不動的「魚」

11月初,鬥魚CEO陳少傑失聯的相關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原因被揭開後,人們猛然發現,已經悄然淡出大家視線的鬥魚,早已活成另外一副模樣。

鬥魚的崛起之路和陳少傑密不可分,這位也可稱得上「傳奇」。

著名的嗶哩嗶哩(也稱「B站」)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性網站。但是,若無A站,這個世上便也無B站。鬥魚的前身,就是A站。

圖源:A站首頁

2014年,陳少傑把A站的「生放送」現場直播頻道獨立出來,成立了現在的「鬥魚TV」。「生放送」,取自日語中的「現場直播」之意,陳少傑發現,玩家們不僅喜歡自己打遊戲,對於觀看其他「高手」玩家的遊戲實況也十分熱衷。

剛捐出13億的雷軍曾說過一句話:「風口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事實證明,陳少傑的這一決策非常有前瞻性。由於踩准了時代的風口,成立僅四個月,鬥魚TV就獲得了奧飛動漫200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又於同年6月獲得紅杉資本2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

彼時正值「千播大戰」,全國直播平台數量達到200多家,包括王思聰創立的熊貓直播、從YY遊戲直播中獨立的虎牙、360周鴻禕投資的花椒,以及企鵝電競、龍珠直播、熊貓TV和全民直播等。

鬥魚在一眾平台混戰中突出重圍,成功占據國內遊戲直播平台的頭部位置,進一步走上資本化的道路。2019年,鬥魚在納斯達克上市。同年,陳少傑以25億元位列《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1507位,並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9胡潤80後白手起家富豪榜》排名第43位。

圖源:IC photo

然而,迅速飽和的市場終究難以養活太多平台。隨著遊戲直播行業的不斷發展和「全民直播」時代的到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利用自身的用戶流量和社交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主播和用戶,極大地分流了虎牙、鬥魚等傳統直播平台的流量。

鬥魚另闢蹊徑,嘗試通過合併,以求在「末世」中守住一方領土。2020年10月,虎牙與鬥魚聯合宣布雙方簽訂「合併協議與計劃」,但此次合併計劃並未成功。

在這之後,鬥魚徹底陷入發展瓶頸期,不僅退出了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2022年的版權爭奪,又因合同糾紛失去了不少昔日的頭部主播,財務數據更是急轉直下。與此同時,因存在多種違規操作問題,鬥魚產生各種負面的輿論,不僅也在消費者中造成不良影響,業內也對其形象及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也提出質疑。

監管與輿論的雙重壓力令鬥魚生存堪憂。

三、大人,時代變了

「虎魚老派」與「快抖新派」的較量,已有高下之分。

和鬥魚一樣,虎牙的日子也不好過。今年第三季度,虎牙總營收同比下降30.73%、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79.97%——這家公司也在降本增效。

花椒直播的母公司花房集團,雖然在2022年12月成功登陸港交所,但不到半年就因參股25%的公司涉案被調查,導致部分帳戶被凍結,並且停牌。停牌當日,該公司股價較發行價下跌17.8%。同時,花椒直播還曾多次被權威機構點名。

一邊,傳統遊戲直播平台每況愈下,另一邊,以抖快為代表的短視頻平台卻來勢洶洶。

12月2日晚,昔日的虎牙「王者一哥」張大仙在抖音開啟直播,觀看人次超過6000萬,點贊數超過12億。

這是張大仙在虎牙停播104天後首次出現在抖音,但他並沒有播《王者榮耀》,而是念了王者榮耀官方發來的祝福信,並直播了《Dota2》和騰訊即將公測的派對遊戲《元夢之星》。當網友問起什麼時候可以播《王者榮耀》時,他回覆:「讓子彈再飛一會。」

圍觀的不止粉絲,行業內外對此產生很大的討論,此舉被看作是騰訊、抖音兩家家網際網路公司在遊戲領域的「和解」。

王者榮耀官微與張大仙互動 圖源:微博

事實上,主播「出走」並非個例。今年8月份,已經在鬥魚停播了近兩個月的「DNF名人堂主播」旭旭寶寶對外宣布,將離開直播5年的鬥魚、前往抖音,馮提莫、柯潔等知名主播也紛紛簽到抖音名下。

為何是抖音?這涉及到商業變現的問題。

相較各大平台跑馬圈地、靠簽約費掙錢的年代,如今的直播行業對主播自身的內容能力和變現能力要求更高,而抖音在這一點具備天然的優勢。

抖音的直播內容可以直接剪輯成短視頻,「直播+短視頻+粉絲社群」的配套組合會帶來粘性更高的流量。當一個主播把自己的直播平台直接轉移到內容平台,二創內容、切片內容導向直播的路徑會被大大縮短,這才是抖音直播在遊戲版塊最強的輻射能力。

此外,用戶的內容需求和消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更加注重碎片化時間的娛樂和信息獲取效率,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平台明顯更受歡迎。

頭部主播是遊戲直播平台的核心資源,主播出走,意味著追隨主播而去的用戶也會流失。平台無法留住用戶,便無法創造更多的利潤。在新一輪競爭中,鬥魚這樣的傳統平台顯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打法。

行業競爭加劇,自身內部又問題重重,鬥魚目前說是面臨「內憂外患」也不為過。令人唏噓的是,鬥魚的命名源自一種兇狠、好鬥的淡水魚,只不過,鬥魚如今還有精氣神去「斗」嗎?如何脫離用戶流失、主播出走、營收下滑等困境,又要如何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如何自治違規亂象,是鬥魚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0d6bbea7e4ab36ef9f54d786549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