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連心橋」

2023-12-07     健康報

原標題:跨越山海的「連心橋」

援外醫療是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珍視生命的生動體現。60年來,中國援外醫療隊以精湛醫術造福當地百姓,以仁心仁術書寫大愛與擔當,架起了促進民心相通的友誼橋樑,為增進我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友誼、推動彼此友好合作、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01

生命的守望與相遇

阿爾及利亞位於遙遠的非洲大陸西北部,與中國遠隔重洋,但兩國人民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深厚情誼。在當地,有1萬多人名為「西諾瓦」,這一名字譯為「中國人」。

長期以來,阿爾及利亞婦產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較弱,孕產婦死亡率較高。自1993年以來,4次赴阿爾及利亞開展援外醫療工作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湖北省黃岡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原主任醫師徐長珍與「西諾瓦」們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情誼,當地人親切地稱她為「媽媽徐」。

「由於戰亂,我們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徐長珍回憶,醫療隊抵達當日就收治了一名重度胎盤早剝、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母子生命危在旦夕。徐長珍經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在吸痰器等急救物品不到位的情況下,口對口吸出新生兒口內的羊水和分泌物並進行人工呼吸。最終,母子轉危為安。這名新媽媽為了感謝中國醫生,給孩子起名為「西諾瓦」。

當地70多歲的患者達赫凱拉因產傷患有嚴重的直腸陰道瘺。由於子宮脫垂、大小便失禁,30多年來達赫凱拉沒有穿過一條幹凈的褲子。聽聞中國醫療隊到來,她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求治。「她的直腸陰道瘺面積大、瘢痕硬、位置高,稍加腹壓腸管就會脫出,鮮紅色的包塊如拳頭一般大。」在隊員們的配合下,徐長珍為她成功施行了直腸陰道瘺修補術、子宮脫垂矯治術和肛門括約肌重建術。當達赫凱拉第一次能從肛門排便時,她激動地抱著徐長珍哭了起來,同病房的病友都伸出了大拇指,有節奏地喊著:「西諾瓦!西諾瓦!」

2000年3月,徐長珍作為中國第18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再次來到當地開展援外醫療工作。徐長珍看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6年前因戰亂未及時進行手術治療的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拉塞拉。「她渴望有一個家庭,有一個自己的寶寶。」徐長珍沒有猶豫,決定儘快為拉塞拉手術。

徐長珍不僅切除了拉塞拉身上的肌瘤,更保住了拉塞拉做媽媽的夢想。彼時,手術室里一片沸騰,當地醫護人員齊聲高呼「西諾瓦」。數月後,拉塞拉帶著自己的男友來看望了徐長珍。「我發自內心地祝福他們,希望她會有一個健康的寶寶。」在徐長珍看來,一次次危急的救治、一個個生命的延續架起了中阿友誼的橋樑。

在當地工作7年間,徐長珍及隊友累計治療婦產科門診患者3.2萬餘人次、住院患者及產婦6.8萬餘人次,開展手術1.5萬餘台次,搶救危重患者780餘人次。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首支援外醫療隊以來,中國已向阿爾及利亞派遣27批醫療隊、3522人次醫護人員,累計診治患者2700多萬人次,接生新生兒207萬餘名。

02

震區的親歷與堅守

2023年9月8日23時11分,摩洛哥馬拉喀什大區發生7.0級地震。「感覺樓房明顯在晃動,越來越多的人從家中出來,廣場上人聲嘈雜……我接到助產士的電話,讓我趕緊回院。」中國第194批援摩洛哥醫療隊本格里分隊隊員、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張茜回憶。

2021年11月,中國第194批援摩洛哥醫療隊一行29人赴摩洛哥執行援外醫療任務,本格里分隊所在的本格里中心醫院承擔著該地區約7萬人的醫療衛生健康工作。

「醫院突然多了許多救護車。我進入救護車,看到擔架車上有很多鮮血,一名胎盤早剝患者血壓達161/98毫米汞柱,需要立即手術!」張茜回憶,危急關頭,中國醫療隊隊員及當地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無人的病房實施手術,在緊密配合下成功挽救了這對母子的生命。術後,張茜又安撫其他孕婦的情緒,為她們摸宮縮、聽胎心、測血壓,堅守在本格里中心醫院救治一線。

「醫院的護士長都嚇哭了,我抱著她給她安慰,她和院長一個勁誇讚中國醫生,感謝中國醫生在地震中始終堅守在醫院,守護當地孕產婦的安全。」張茜坦言,災難面前,沒有人能做到處變不驚,但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面對患者醫生必須義無反顧。

在距離馬拉喀什約350公里的城市梅克內斯,該醫療隊梅克內斯分隊儘管沒有接到災區救援的任務,但獲知摩洛哥官方公布的銀行救災帳戶後,第一時間以全隊的名義捐贈了5000迪拉姆。「想通過這種方式幫助摩洛哥受災的群眾。」該隊隊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病科副主任醫師齊研說。

「此類傷員救治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血製品,於是我們決定在當地參加獻血。」塞達特分隊隊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疼痛科副主任張建海介紹,數名隊員於震后來到哈桑二世醫院輸血科完成了獻血。剛剛達到獻血體重標準的該隊隊員、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周瓏依然堅持完成了獻血。

「平日工作中,當地的摩洛哥醫生親切地稱呼我們為『兄弟』『姐妹』,我們的情誼早已遠超工作層面的關係。」齊研感慨。在當地執行援外醫療任務兩年來,中國第194批援摩洛哥醫療隊累計診治門急診患者3.6萬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1萬人次,開展手術5168台次,接生嬰兒8720人次。

天災無情人有情,世事無常人有愛。「無論膚色和語言,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一粟,我們能做的也只有相互攙扶、共同前行。」齊研在援外日記中如是寫道。

03

指間的深情與厚誼

「國雖有界,醫者無疆,恪守職業道德,提供醫療援助,播撒愛之火種,傳遞心之友誼……」回憶起出征時的錚錚誓詞,第15批援葛摩中國醫療隊隊員、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貝雲楓至今仍難掩內心的激動。

葛摩是位於西印度洋的非洲島國,是世界上貧窮的國家之一,當地醫療資源匱乏,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較為突出。2022年12月,第15批援葛摩中國醫療隊一行11人抵達當地,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援外醫療任務。截至今年10月,該醫療隊累計診治當地患者1.3萬餘人次,接收住院病人631人次,開展手術609人次,培訓當地醫務人員160人次。

令貝雲楓感觸至深的一次救治經歷與名為納伊拉的患兒有關。「該患兒出生時便發現右手多指並指畸形,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患兒右手手指關節逐漸出現彎曲變形,明顯比左手小很多,而且不能握持,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貝雲楓說,今年1月,納伊拉的母親聽說中國醫療隊進駐邦巴烏中科友誼醫院,就帶著女兒前來尋診。可高昂的手術費使家境貧困的納伊拉一家希望再次破滅。

「我的內心很沉重,我想盡我所能幫助她們。」彼時,貝雲楓有了一個堅定的念頭:幫助這對母女聯繫麻醉醫生、預約手術時間、繳納手術及住院費。

「沒有足夠的小彎鉗,沒有小剪子,沒有細線,無影燈也一閃一閃的,中途還停了幾次電……」貝雲楓回憶,面對極其簡陋的醫療設備,耗時近3個小時後,終於順利完成右手並指分離手術。經過複查,納伊拉的傷口癒合良好,手指活動能力有了明顯改善。

貝雲楓介紹,多指並指分離手術需要分期進行,納伊拉的二次手術將等其手部皮膚得到充分修復後再進行。「希望她未來也和常人一樣,擁有一雙漂亮而靈活的手。」貝雲楓坦言,從絕望到看見救治的希望,從害怕伸手到像正常孩子一樣持握,從無助和自卑到逐漸建立自信,每次看到納伊拉的精神狀態有所好轉、手指日漸康復,便是其從事援外醫療工作中的幸福時刻。

「無論我身在何處,治病救人都是我的本職,只要患者需要,我都會盡我所能去救治。」貝雲楓說。據悉,廣西壯族自治區自1994年向葛摩派出第一支醫療隊以來,已累計向葛摩派出15批醫療隊,派遣醫療隊員161人次,診治當地患者近60萬人次,培訓當地醫務人員上萬人次,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推動兩國友好合作作出積極貢獻。

文:健康報記者 楊世嘉 特約記者 潘明華 通訊員 趙夢鴿 龔柱華 沈瑋哲

編輯: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核:徐秉楠 王樂民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5EORDZD0】獲取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0b82902dd32dbccf8c1b398c29a04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