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23/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53天
01
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作者說,由於自己已經工作了幾年,有一些經驗,於是碰到一個快畢業的朋友跑來問他職業規劃的事。
而這個朋友,也算是學校里的佼佼者,成績等各方面都不錯。
一開始,兩人還聊得挺順,直到作者問他:「那你的目標薪資是多少?」
結果朋友有些為難地說:「我不知道……我配拿多少?」
作者又問了一次:「我不是問你配拿多少,我是問你想拿多少?」
朋友支支吾吾,面露難色,最後還是停留在了「我配多少」的問題上。
這讓我想起《武林外傳》中的佟湘玉。
作為龍門鏢局掌門的女兒、同福客棧的掌柜,她風情萬種、殺伐果斷,把同福客棧經營得井井有條,本應該十足自信才對。
但你卻總能從她的言語中,感受到她對自己的惡意。
比如,她接手同福客棧的第三年,遇到了一個競爭對手:賽貂蟬掌柜。
賽掌柜在對街開了一個怡紅樓,不僅搶了佟湘玉的生意,還要高薪挖走她的夥計。
佟湘玉表面波瀾不驚,內心卻很惶恐。
先是故意說「咱們客棧沒有錢,哪能用得起貴筷子」,氣走了客棧所有人;
接著又忍不住貶低自己:「我一個掌柜的,連個丫環都不如」;
甚至還對自己進行了一連串的懺悔和控訴:「我錯了,我真的錯了。」
她的那句「額錯了」,就是因為頻頻自我貶低,而成了網友津津樂道的經典台詞。
而最能體現她自貶的片段,有網友說是「金湘玉離開之後的那一段」。
金湘玉是隔壁十八里舖的掌柜,佟湘玉認為,從姓氏的諧音來看,「銅」比不過「金」,自己自然是處處比不過金湘玉。
劇中的金湘玉,年輕貌美、多才多藝,性格也豪爽,善於交際,沒幾天就籠絡了同福客棧所有人的心。
於是自認為被「比」下去的佟湘玉,在金湘玉離開客棧後,逼著讓客棧的夥計們給她提意見。
大家紛紛表示,「你已經很好了」、「我們對你沒有什麼意見」。
但不管說什麼,佟湘玉都不相信。
直到大家對她表露真情:你是你,金湘玉是金湘玉,我們喜歡金湘玉,不代表就不喜歡你了呀。她才半信半疑地鬆了口。
佟湘玉的自貶,和那位一直不敢提「目標薪資」的准畢業生如出一轍。
都是因為自我價值感極低,而催生出一種「我不配」的想法。
02
生活中,總是覺得「我不配」的人不在少數,並且有這樣想法的,常常是一些被外界認可的優秀者。
美國優秀女演員兼導演、編劇、製片人的娜塔莉·波特曼,畢業於名校哈佛大學。
但她2015年在哈佛的演講中卻這樣說:
畢業12年後的今天,我仍然對自己的價值毫無自信。我必須提醒自己,你來這裡是有原因的。
我今天的感受跟我99年初到哈佛成為新生時的心情一樣,我感覺肯定是哪裡出了錯,感覺我的智商不配來這裡,而我每次開口說話時,都必須證明我不只是白痴女演員而已。
為什麼有人明明很優秀,卻依然價值感極低?
心理學家 Pauline Clance提到一個詞,叫「冒名頂替綜合徵」,即這樣一種心理:
覺得成功和自己的能力無關,純粹是一種運氣或假象。在那些羨慕或祝賀自己的人面前,會感覺自己像一個騙子,獲得了本不屬於自己的讚譽。
開篇提到不敢提「目標薪資」的准畢業生、《武林外傳》里的佟湘玉,以及娜塔莉·波特曼就屬於這種心理。
自尊水平正常的人,往往習慣把有利於自己的事向內歸因,把不利於自己的事向外歸因,以維護自己內在的價值感和「正確感」。
比如:一個人做好了一件事情,他會更傾向於覺得,這是「因為我能力強」;但如果把一件事情搞砸了,他就會認為「是受到了外界的干擾」。
但冒名頂替者不同,他們會將功成名就歸結於外部因素,即自己取得成功是因為運氣或他人的幫助;而在遭遇失敗時,立刻承擔所有責任,並尋找自身失誤。
想想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
當做對了某件事情時,除了高興之外,你感到的更多是一種惶恐:這件事情我好像沒做什麼,完全是靠運氣才成功的,這種成功真的屬於我嗎?
而當你做錯了某件事情時,你又會感到深深的懊惱跟自責:我果然什麼都做不好,早知道就不應該瞎摻和,又把事情搞砸了……
久而久之,這種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就會不斷蠶食你的自信心、自尊心,讓你在作出任何決定的時候,都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每做一件事之前,你都要掂量一下,自己配不配、行不行,以及有沒有那個資格。
03
想起《快本》出來的吳昕。
主持《快本》的那十幾年,吳昕總被嘲諷「小透明」,明明從小優秀到大,卻看不到一點自信。
她曾自嘲,那時聽到有人說,「昕昕我是看快樂大本營喜歡上你的!」
她回:「你在大本營看得著我嗎?」
被全網黑的那會,她甚至不敢與男嘉賓發生一點肢體觸碰,生怕被罵。
那時的吳昕,小心翼翼不敢有突破,她說,自己最怕聽到別人說,「這麼多年了,一點長進都沒有。」
一邊成長,一邊被現實摧殘著的吳昕,讓太多人看到了自己。
但好在她漸漸走了出來,自從第一季《浪姐》收官後,吳昕就好像自我蛻變了一樣,開始自信,並且有了自己的風格。
這樣的蛻變註定艱難,甚至望塵莫及,但是她做到了。
想要走出「冒名頂替綜合徵」,唯一的方式,就是主動改變。
《冒名頂替綜合徵》一書中提到的兩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強化積極感知
從今天開始,請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長處上。
你可以每天晚上記錄自己在當天順利做好的那些事,也可以回顧過往的成功經歷。
即使有些成就對你而言太過平庸乏味,也請將它們寫在紙上。
清單越長,你就越會留意自己的長處,你能在自己身上觀察到的變化也越大。
這個練習還會讓你認識到:能力不是處於一種要麼有要麼無的靜止狀態。你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進步,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些你現在看來或許還做不到的事,不出幾年,就會變得輕而易舉。
趕走內心的批判者
平時,你不管做什麼,身邊都有一個貶低一切的批判者如影隨形。
當你犯錯時,他會立馬對你說:「怎麼就那麼笨呢?」
當你獲得成功,他又會對你說:「你本來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一直消極地看待自己,你就不能擺脫冒名頂替綜合徵。
所以,你必須給這種持續不斷的自我批評設置障礙。
比如,準備一個定時器,把它設置為每15分鐘輕輕響一次,每當鈴聲想起,就注意一下自己此刻正在想什麼。
如果是批判的聲音,就立刻停止,而不是把這種想法當作理所應當。
04
台灣作家李欣頻說:有一種累,叫「做更好的自己」。
這句話你肯定不陌生,我們學習成長、提升自己,全都是因為想變成更好的自己。
然而,當達到那個「更好的自己」後,我們又會再次否定當下的自己,於是定下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好的自己。
最後,當下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永遠存在一道鴻溝,差距越深,痛苦越深。
我們總覺得等我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後,才配擁有,才值得被肯定被愛。
於是一直在追求「更好的自己」的路上,辛苦焦慮地奔波。
殊不知,我們的未來是由每一個當下積累而成的。
我們當下能做的,就是體會當下,做好現在的事,肯定自己的每一項成績和進步。
哪怕是一次次很小的肯定,也能帶來更大的信息,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