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五周年:交匯之地

2024-05-05     觸樂

原標題:《明日方舟》五周年:交匯之地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來過國家會展中心多少次了。每逢節假日,大大小小的展會和活動總會輪番上演。今年五月,這裡又顯得尤為熱鬧:我為了《明日方舟》嘉年華而來,同一時間,一位同事正在隔壁《崩壞:星穹鐵道》活動現場。

人們像潮水一樣湧向目標場館,很遠處就能看到入口處上方的大幅畫像。我跟著人群向前走,前方是兩個女孩,她們顯然有備而來:穿著適合長時間活動的平底鞋,身背痛包,其中一人的背包上掛著顯眼的「請找我交換無料」掛件。她們低聲而快樂地交談著,但很快,掛著掛件的女孩「哎呀」一聲:「糟糕,我好像把無料忘在酒店裡了。」

在這種時候,我總會習慣性地觀察身邊的人。一般來說,類似活動中的大部分玩家都會表現得十分興奮——這可是「嘉年華」現場!當然,不同遊戲自身的風格與玩家群體不太一樣,會導致他們展現出種種獨特的氣質。

入口上方的展示

我想找到《明日方舟》嘉年華,或者說,《明日方舟》五周年慶典期間線下活動的氣質。我不那麼想簡單地在現場找上幾個玩家,請他們聊聊自己為什麼喜歡《明日方舟》——類似的感覺有點像在春運列車上問「大家是不是都買到了票」。出於工作關係,我當然知道遊戲可以感動人,無數的人從遊戲中獲得了快樂,但當置身於某個特定的時刻,我總想找出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些細節。

我覺得,「真誠」是個不錯的主意:我對《明日方舟》並不陌生,喜歡它的世界觀、美術和角色,也了解過它的故事,甚至知道關於它的一些知名段子;不過我也得承認,自己沒怎麼玩過它,也不算是「二次元」遊戲的核心玩家。

但正因如此,我決定給自己一個「來都來了」的機會——以一個「路人粉絲」的身份加入這次活動,我會獲得怎樣的體驗和感受?

夢想之地

沉浸感,這是我對《明日方舟》嘉年華的第一印象。

進入《明日方舟》嘉年華活動的場館,現場廣播和NPC對我的稱呼都變成了「博士」。細節雖小,卻展示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在這段時間、這塊地方的體驗,將會盡力打造「沉浸感」。這種沉浸感同時出現在音律聯覺的現場和玩家群體中——散場時,聽到「接駁車請往這個方向」的廣播,一位玩家自然而然地玩了個諧音梗:「來接博士的車,確實應該叫『接博車』。」

嘉年華主場地根據地域劃分出了一個個場景:矗立著巨大蒸汽騎士的維多利亞、活躍著火山的新汐斯塔,雪國列車在謝拉格馳騁,卡西米爾的競技場裡人頭攢動,都是遊戲中耳熟能詳的場面。

噴射蒸汽的騎士十分威武

馳騁在謝拉格的列車

讓我有些意外的是《明日方舟:終末地》區域。相比其他地方,這部分曾經細緻體驗過的內容反而令我印象尤為深刻。在熟悉的基地場景中,我很難不回憶起奔跑在開放地圖上,到處拉電線、搞基建的經歷,而那只是遊戲試玩中的一個片段。我不知道現場有多少玩家參與了《明日方舟:終末地》的技術測試,但從排隊人數來說,對它抱以期待的人不在少數。

《明日方舟:終末地》區域的布置也頗為用心

從實際觀感來說,今年的音律聯覺是通過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音樂串聯起了時空,音樂之間以地區Logo作為區隔,像是一場以聲音為載體的巡禮。當被音律聯覺喚起「巡禮」思緒的玩家們踏進嘉年華現場,很難不進一步加深沉浸感。

新汐斯塔的火山

當然,不論是嘉年華,還是音律聯覺,它們之間有著載體自身的差別——音律聯覺現場,每個人幾乎都與手中的螢光棒融為一體,每首歌曲都能被全場跟唱;嘉年華現場,展台活動、互贈的小禮物、玩家合影和自發派送的無料小周邊,構成了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但更多的是共性:看起來都是屬於一群愛好者們專屬的遊園會。

Starset樂隊演唱《Monster》,全場跟唱

這也讓我意識到,這樣富有沉浸感的氛圍同樣是來到現場的人共同維護起來的。這不僅包括將IP內容在現實中用搭建呈現,還有玩家與官方、玩家與玩家之間約定俗成,彼此心照不宣的內容。

音律聯覺觀眾在台下整齊劃一地喊起「畫了不賣」,歌手們無論何時將麥克風伸向觀眾席,都能收到齊心協力的合唱。在我身邊,不少人從頭到尾都保持著投入,每當一個地區的Logo亮起、熟悉的面孔出現在螢幕上,吶喊與歡呼都震耳欲聾。

攝於嘉年華現場,「畫了不賣」已經成為《明日方舟》玩家玩梗的保留節目

這是現場參與的魅力,也是默契的魅力。如前所述,我不算是《明日方舟》的核心玩家,卻也能在其中感受到這種魅力:它們的確是一些支撐了夢想的地方,而這其實並不容易做到——有太多遊戲宣稱要為人們帶來美好、快樂的情緒價值,但當我在遊戲行業里待得足夠久,見過許多名不副實的宣傳,才尤其珍視這樣的感覺。只有每一方都付出真誠,才能給予更多人相同的情感。

而當我在嘉年華現場看到《明日方舟》編年史長廊,就明白了這種沉浸感是由怎樣的內容支撐起來的:從2019年至今,遊戲的每一個版本都可能成為玩家「入坑」的契機,從頭至尾觀看,也可以直觀感受到故事風格的轉變。正因如此,我聽到不少玩家邊看邊討論遊戲5周年更新的劇情內容:經歷了一段又一段波瀾壯闊的冒險之後,人們已經看到了一個階段性的結果。

現場所見,頗為壯觀

交匯之地

在嘉年華排了幾個打卡活動之後,我開始尋找休息的地方。不少玩家選擇在可供休息的空地席地而坐,一小圈一小圈地聚在一起,有的喝水、吃些東西,有的拆開買到的場販周邊拍照,還有的拿出手機打開《明日方舟》。

人群中,劉女士看上去十分特別。她一個人坐在一級矮矮的台階上,周圍環繞著幾個裝滿了周邊的購物袋,低頭刷著手機,偶爾抬頭看看面前路過的年輕人們。手機介面上是社交網站,看上去並沒有《明日方舟》相關的內容。我坐到她旁邊,問她參加嘉年華的感受。

「我是陪孩子的。」劉女士說,「我從四川過來,她從北京過來,我們今天上午在機場集合,然後就一起來這裡了。」提到「北京」時,她的語氣里有種屬於家長的欣慰——她的女兒在清華上學。

玩家們與朋友、家人結伴前來

「她和我說想來,我是支持的,就是覺得女孩子可能不太安全,就讓她約幾個同學、朋友一起來。後來我轉念一想,不如我和她一起來嘛,就當旅遊,順便體驗一下她喜歡的東西。」她笑著向我講述和女兒一起排隊買周邊、參加小遊戲的故事,後來累了,才坐下休息,順便幫女兒和朋友們看行李。

我腦海里又浮現出了一個「在春運列車上問人是否買到了票」類型的問題,但還是忍不住問了出來:「您一直支持孩子玩遊戲嗎?」

「這是避不開的問題呀。」劉女士又笑了起來,她的目光偶爾掠過我們身邊一些穿著Cosplay服裝的玩家,臉上的笑容一直沒有消失,「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觸手機,玩遊戲,上學的時候,同學們課間討論的也是遊戲。(家長)哪怕禁止,還是會去玩,那不如就讓她玩,只是要約好一個度的問題。」

停頓了一下,她又補充:「現在的孩子應該有他們自己的娛樂方式,我們哪怕不理解,也應該尊重——我女兒還喜歡看動畫,她小的時候,我把我喜歡的動畫片推薦給她看,可她不喜歡,覺得有點『土』。那時我就知道,還是順其自然的好。更何況,有些東西就該在特定的年齡去玩,長大之後再去做小時候喜歡的事,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她伸手指了指現場,「就像這種活動,你看,全是年輕人。」

「您不玩這個遊戲,來現場會覺得有些『無聊』嗎?」我又問。

「陪女兒嘛,自己也體驗一下。」劉女士又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從我的角度,可能還有一個理由——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你知道,很多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和父母的關係是越來越遠的。我不太想這樣,所以經常和她一起經歷一些事。」她舉起手機晃了晃,「我們還買到了音樂會的票,今晚就去看。」

她的話讓我聯想起前一天晚上,音律聯覺散場時遇到的一家三口。女兒走在中間,左邊挽著父親,右邊挽著母親,興致勃勃地向他們說著自己的感受。父親看上去超過50歲,臉上帶著一點「我聽不懂但挺高興」的神情。

「我是第一次聽這個,票是孩子買的。」父親說,完全意識不到入場券有多難買,「很有意思,和之前聽的音樂會都不一樣。每當大螢幕上有一個(角色)出現,全場就開始歡呼,我也就跟著一起喊。」

「我平時其實也不聽這種(音樂),但孩子喜歡,我也覺得很有意思。」他又說。我們聊得其實不多,只有兩三句,但他重複了好幾次「有意思」。

嘉年華現場可以和同好玩《明日方舟》主題桌遊

告別劉女士,我開始排第3個項目——啟動維多利亞的蒸汽騎士。儘管NPC手中的牌子上寫著「排隊約需90分鐘」(那個「90」看起來尤為刺眼),但畢竟「來都來了」,融入才是最重要的。

站在隊伍中,我仍然在想,劉女士的「陪孩子」、那位父親的「有意思」,所指的其實是同一件事:不同代際的人相互理解,一起去做他們喜歡的事。但與更早之前一些頗為功利的「尊重孩子」思維不同,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沒有哪一方做出妥協,而是簡單、真誠地投入一段經歷——可以是一場主題嘉年華,也可以是一場精彩的音樂表演。重要的是,它們也同樣展示出了真誠,因此足夠打動人,讓不同的人們在此處交匯。

這種真誠的交匯當然也體現在玩家與玩家之間。嘉年華現場,我一直能夠從人們身上感受到一種鬆弛、同時暗暗帶著點兒雀躍的情緒。一位30多歲的玩家對我說,他之所以喜歡《明日方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有種讓自己舒適的「老宅」氣質:在大多數場合,人們總是表現得有些矜持,只有在真正擁有共同愛好的人面前,才會展示出心有靈犀、「對上了暗號」的熱情。

嘉年華現場除了「官方館」,還有「衍生館」,館內除了FES舞台區,還有個小型自由舞台,供玩家自行報名表演——只要你有勇氣站在舞台上,就可以面向所有人表達自己對於某個角色、某首歌曲的愛,而觀眾們絕不會吝惜掌聲與喝彩,哪怕許多表演都帶著生澀的瑕疵。因為他們知道,台上與台下實際上是一體的,這種熱情與快樂並不因為表演者的技巧而失色。

又或是場地里此起彼伏的「請問」與「謝謝」——在拍攝Coser ,或彼此合影時,我總能聽見這兩句話。許多Coser抓住每一個合影的機會「整活」,引起一陣陣小範圍的笑聲和歡呼聲。

圍觀玩家紛紛評價:「被綁架了你就說一聲。」

還有在表白牆上寫下留言、拼接圖案的人們。他們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創作段子,或是畫上心儀角色的Q版形象,留下的內容或許有所不同,卻也有著相當的默契。

真心的祝福

合作拼圖

現場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搭訕」的玩家裡,並不是所有人都持續不斷地投入《明日方舟》,不少人出於種種原因「淡出」「退坑」,但每逢音律聯覺和嘉年華活動,又會不辭辛苦地努力搶票、打點行裝乃至製作無料周邊,來到現場。

他們說,這當然是因為自己在《明日方舟》里感受過快樂,某個角色、某段故事也讓他們真誠地感動。但不僅限於此,或許,像音律聯覺、嘉年華這樣的活動,是一些「特殊的時刻」,它們代表著一些共同體驗,不同於論壇和社交媒體上的社交,而是能夠置身其中,看到那麼多人真正因為遊戲和遊戲中的朋友獲得快樂——哪怕每一次都會有點小遺憾,也可能會吐槽「太累」,但下一次仍然樂此不疲。

這些交匯在一起的體驗,既構成了劉女士口中的「孩子自己的娛樂方式」,也能讓更多的父親、母親們覺得「有意思」。如果一定要給它一個定義,我會想到「文化」這個詞:人們喜歡《明日方舟》,喜歡遊戲,喜歡線下活動,並不止是因為它們有宏大的場景、精彩的音樂或者驚人的視覺效果,而是因為真誠,以及同樣真誠的共同記憶。不少人說,羅德島是自己的第二個故鄉——除了現實之外,《明日方舟》還給了他們一個同樣精彩的精神家園。

主題樂園

如今,再一本正經地討論「IP」,總會讓人覺得有點俗套:不僅限於遊戲,幾乎所有載體都在強調IP的重要性。如何把一款優秀的作品經營成一個具有長期生命力的IP,所有廠商都在付出努力。

從這個角度看,《明日方舟》嘉年華、音律聯覺這樣的線下大型活動,更容易讓我聯想起另一件事物——主題樂園。它們都擁有打動人心的內容、讓人們沉浸其中的布置,以及吸引更多人主動了解的影響力,哪怕初次接觸時並不熟悉,也能從中獲得足夠精彩的體驗。當然,這種體驗也包括「排隊1小時,遊玩10分鐘」的煩惱,而遊戲展會當然不會有「速通票」這種東西……

許多展品的細節十分精細

但不論如何,身臨其境的感覺仍然難能可貴。像是在迪士尼樂園裡,米奇、唐老鴨、高飛等等角色會自然而然地與人互動,或是環球影城裡被威震天稱為「愚蠢的地球人」一樣,在《明日方舟》嘉年華與音律聯覺中,一聲聲「博士」總能讓我和周圍的人們不知不覺地想要延續這樣的體驗——甚至於,玩家自身也會成為維護這種氛圍的一部分。

《明日方舟》與迪士尼這樣的世界級IP當然還有很大差距,現實中的主題樂園,以遊戲為核心的更是鳳毛麟角。然而,未來並不會一成不變,當我們目睹越來越多的遊戲——其中當然也包括中國遊戲——擁有世界級的影響力,遊戲IP活動以更加多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視野中,也許並沒有那麼遙遠。

實際上,遊戲IP的成長速度很可能比想像中更快。《明日方舟》就是如此,從一款優秀、廣受關注的遊戲開始,到動畫、漫畫、音樂、嘉年華,也僅僅用了5年時間。而它在玩家心目中建立起的形象、氛圍、對內容的期待,還可以持續更久。

置身現場,很容易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圖為可拍攝節目)

某種意義上,人們對《明日方舟》嘉年華、以及更多遊戲主題嘉年華的期待,也代表著對於遊戲未來的期待——假如某一天,我們身邊真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主題樂園,《明日方舟》無疑應該是其中頗為亮眼的一部分,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做的。

在這次嘉年華的衍生館中,有一個區域,放置的是許多畫師為《明日方舟》五周年繪製的賀圖。入口處,有一段遊戲製作人「海貓絡合物」寫下的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段:「我現在有個願望,希望我能夠讓它(《明日方舟》)一直帶給大家快樂、理想和希望。」

很平實,也很真誠。我想,這應該也是人們對《明日方舟》未來的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0aaad65f1866bb329b1719c216f9b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