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遲遲不會說話?育兒專家:用4個方法引導孩子說話,很實用

2019-11-02   小書蟲媽媽

豆豆兩歲多了,平時很機靈也很活潑,但就是還不能清楚地叫出「爸爸」和「媽媽」,其他詞語也基本不會說。平時如果想要什麼東西的話,只會用手指出,發出「嗯嗯」的聲音。豆豆媽很焦急,看著孩子馬上要上幼兒園了,孩子的語言能力這樣差,肯定不能和老師、小朋友順利交流的。

為此,豆豆媽還帶了豆豆到醫院做檢查,檢查結果是豆豆的應物能力和運動能力比較好,但應人能力和言語能力則比較差。醫生說,排除了遺傳因素外,這跟家庭環境、教養有很大的關係。

豆豆媽回想起,確實是這樣的原因。豆豆出生三個月後,豆豆媽就把他送回了老家,讓爺爺帶。豆豆的爺爺是個不太愛說話的老人,平常很少跟豆豆說話,豆豆想要什麼,還沒有等豆豆說出來,老人家已經幫他做了。這導致了豆豆很少有開口說話的機會,長此以往,豆豆的語言能力只有一歲的水平。

我們都知道,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強,很自信,在以後的社會交往中也會更受歡迎。反過來,語言理解能力強的孩子表達能力也不會差,而接受語言是為語言表達作最基本的準備。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開口說話呢?育兒專家說,父母可以用這4個方法引導孩子開口說話,很實用。

1.首先讓寶寶理解父母的意思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會給寶寶提供一些知識和信息, 所以從表面上看來似乎寶寶已經理解了父母的語言,但事實上他還沒有真正地理解。

因此,父母在教寶寶的時候,例如,媽媽想讓寶寶遞給你一本書,要事先讓寶寶明白這個這個書本是什麼,就可以指著書本說:「幫媽媽把書本拿過來」 。這樣寶寶就比較容易明白,如果媽媽不指著書本的話,他就不會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想讓他開口說話自然就會有困難。

2.父母要拿著實物來教寶寶認識物品

例如,媽媽想教寶寶叫「蘋果」,就要拿著一個蘋果教,這時候媽媽就可以指著蘋果說:「這是蘋果」 。這樣寶寶就會知道「蘋果」就是這個形狀的東西,就會跟著叫「蘋果」。

依此類推,讓寶寶對著人和物來學習詞語和單詞也就會比較容易,要循序漸進,可以從兩個一樣的字開始教,然後再教兩個不一樣的字。

3.要教給寶寶容易接觸到的事物

父母教給寶寶的知識,應該是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例如,媽媽可以把電燈打開然後再關上,同時對寶寶說:「這是燈」 。這樣寶寶就很容易聽懂,喂寶寶吃飯時,一邊吃一邊對他說:「飯飯真香呀」 。這樣寶寶就會懂了;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媽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趁機教寶寶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帶寶寶去公園的時候,指著花,告訴寶寶這是漂亮的花等。

4.家長不要包辦所有的事情

很多家長喜歡一手包辦寶寶所有的事情。建議家長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吃飯、喝水、穿衣服,上樓梯等就要讓他自己做。當寶寶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父母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反覆說這個東西,以加深寶寶的印象,並根據寶寶的水平,給他反覆聽的機會。

除此之外,1歲以後,寶寶進入語言學習高峰期,一天下來可以學會約20個單字。這時候如果大人聲情並茂地講有趣的故事,寶寶會非常願意聽,並能全視貫注地傾聽,注意力集中可達到5~8分鐘,爸爸媽媽可以抓住這個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