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製食品時,原料用多少、香料的投放量的規律

2019-11-01     鴨幫主

各種香料在烹調時,一般沒有固定的使用量,我們在滷製、醬制食品時,都會根據原料的多少、原料的品種(雞鴨、肉類、魚類、下貨類、豆製品類等)來制定香料的投放量。大致規律如下:

1)下貨內臟類,多投放去腥、臊、臭、膻的香料,如肉豆蔻、草果、山奈、白芷、砂仁、蓽菝等香料,以去異增香。

2)對肉類、雞鴨、豆製品,一般香料投放相對減少,既要祛除異味增加香氣,又要保持原料特有的香氣,即本味。

3)滷水中的藥料包第一次煮時煮40分鐘左右就要撈出來(否則藥香味太大),這樣用過三四次後,香氣變淡,就需要重新包個料包了,再煮第二個時,第一個還可以放在裡面,這樣第二個包只需要煮20—30分鐘就可以撈出,第一個包用到六七次左右就成了廢料,要撈出扔掉,該用第三個包了,這樣熬滷水時就能一直保證有兩個藥包在裡面。

【參考案例:香料用量舉例(個人經驗)】

原料:以50斤牛肉或豬肉為例。

香料:

白豆蔻20克、草豆蔻20克、肉豆蔻30克、草果25克(用刀切開,剝出肉、用外皮)、山奈20克、白芷50克(用量較大、用來去除肉的腥膻昧,以增加原料回甜香味)、砂仁35克、蓽菝30克、桂皮150克(以肉桂為佳,月桂次之,因為肉桂有甜味,多放肉桂鹵出來的東西是回甜口的)、甘草60克(用量較大,與花椒同用,具有增香防腐的作用,可使得滷水不容易壞)、花椒30克、香葉25克、羅漢果2個。

2、香料在使用時要本著寧少勿多的原則,尤其是蓽菝,丁香等香味濃郁的香料一定不要太多,否則會產生一股發悶的味道。

3、香料的去異味和出香

在調製火鍋底料和製作滷水時,一般都要用香料增加香味,以掩蓋某些涮燙原料的不良氣味,如腥氣、膻氣、臭氣等。而實際操作過程中,廚師往往會將香料直接下鍋炒制,或是放入滷水中煮制,以使香味溢出。這種做法顯然不妥,因為香料的香氣主要來源於所含的醇、酮、酚、及酯類、萜tie-1烴ting-1類等可揮發的化合物,然而香料本身也含有一些能產生異味和苦澀味的雜質,這些雜質會影響到火鍋和滷水的味道。所以香料在使用前,必須除去異味和苦澀味,以保證火鍋鍋底和滷水香味的純正。

1)香料的去異方法:

火鍋和滷水所用的香料,一般可分為芳香類和苦香類兩種。芳香類香料有八角、桂皮、丁香、小茴、香葉、香茅草等;苦香類香料有豆蔻、山柰、草果、砂仁、白芷、高良姜等,它們均含有會產生異味和苦澀味的雜質,因各自的含量不同,故去異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芳香類香料的去異處理:

因芳香類香料中含有的異味和苦澀味雜質較少,故可以採用清水浸泡去異。用清水浸泡香料既是一個漲發吸水的過程,也是一個除去異味和苦澀味的過程,但在處理不同的香料時,浸泡的水溫和時間卻不盡相同。

【注意:嚴格意義上說,每種香料都應單獨浸泡。】

八角:

香氣主要來源於茴香腦,還有少量的茴香醛、檸檬烯等香味成分。八角的香味較濃,異味和苦澀味也比較小,但因為其肉質較厚實,故浸泡的水溫最好在50℃左右,浸泡的時間需要3小時。

桂皮:

香氣主要來源於桂皮醛,還有丁香酚、蒎烯等香味成分。桂皮雖然異味和苦澀味較小,但因其皮層厚、油性大,不易去異出香,故浸泡時的水溫較高------70℃左右,浸泡的時間也比較長-------約為4小時。

【注意:浸泡時最好將桂皮掰碎。】

丁香:

香氣來自丁香酚、丁香烯、香草醛、乙酸酯類等成分。因為丁香的香味濃郁,故用量不可多,否則會產生一股悶人的味道。同時,因其異味和苦澀味較小,油性較大,所以浸泡的水溫宜控制在40℃左右,浸泡時間為3小時。

小茴、香葉、香茅草:

小茴的香氣主要來自於茴香腦,還有葑酮、茴香醛、蒎烯等成分。

香葉的香氣清香誘人,具有桂皮和芳樟的混合香味。烹調中的作用,以脫臭為主,增香為次。

香茅草的香氣主要來自檸檬醛,也還有少量的香茅醛等成分。

這三種香料在浸泡時,水溫宜在30℃左右,時間為2小時。

【2】苦香類香料的去異處理:

因苦香類香料中含有異味和苦澀味雜質比較多,故一般都是用白酒浸泡以去異。這是因為酒精的揮發作用和滲透作用,使得香料中的異味和苦澀味更容易被除去。但在處理不同的香料時,浸泡時間的長短也需要靈活掌握。

豆蔻:

香氣成分較為複雜,主要有蒎烯、茨烯、二戊烯、芳樟醇、豆蔻醚等。豆蔻的香味較濃,但異味和苦澀味也較大。因其果實個大飽滿堅實,故應拍破後才用白酒去浸泡,浸泡的時間通常為2小時。

【注意:白蔻要先用清水漂去殘留在表面的硫磺味,然後才用白酒浸泡。】

草果:

香氣主要來源於揮髮油中的芳香醇等香味成分,草果的香氣較濃,同時它還有一定的脫臭作用,只不過草果的異味和苦澀味較重。

【注意:處理時要用清水浸泡漂去表面的煙燻味,然後再拍碎放進白酒中浸泡2個小時】

山奈、砂仁、白芷、高良姜:

山奈的香氣主要來源於龍腦,山奈酚等成分。

砂仁含有一定的油脂成分,香味來源於砂仁油中的各種香料成分,有右旋樟腦、龍腦、乙酸龍腦酯、芳樟醇、橙花醇等。

白芷的香味來源於白芷醚、香檸檬內酯、白芷素等成分。

高良姜的香味來源於樟腦醇、丁香醇、桉油等成分。

這四種香料需要在白酒中浸泡約1個小時。

2)香料的出香方法:

因為香料的呈香物質有些是脂溶性的(薄荷、紫蘇除外),香料只經過浸泡去異處理後,如果直接用來調製火鍋和滷水,那麼呈香物質還不能完全揮發出來,故使用前,可以先用適量的油脂炒制,讓香味充分釋放出來以後,再用於調製火鍋或滷水。

【注意:用油脂炒香料時,要小火低油溫(甚至冷油),切忌猛火熱油把香料炒焦炒煳(出現焦苦味)。另外,不同的香料不僅下鍋炒制的時間不同,而且還需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則。】

【1】芳香類香料和苦香類香料應當分開炒制,而且芳香類香料的炒制時間比較長,苦香類香料的炒制時間比較短。這是為避免因加熱時間過長溫度升高,而造成苦香料未除凈的苦澀味滲出。

【2】炒制香料時,應根據香料的出香快慢各有差異這一特性,分先後次序下鍋。也就是說,出香慢的香料先下鍋炒制,出香快的香料後下鍋炒制,這樣才能使香料出香趨於大同,從而保證火鍋或滷水的風味不變。

【3】具體來說:

炒制芳香類香料時,出香慢的香料—八角、桂皮等應當先放,而出香快的香料—小茴、香葉、香茅草等則應後放;

炒制苦香類香料時,出香慢的香料—豆蔻、草果、砂仁、等應當先放,而出香快的香料,比如山柰、白芷、高良姜等則應後放。

【注意】

一般來講,出香快是因為顆粒小,出香慢是因為塊比較大,所以可將八角、桂皮、草果等敲碎後與出香快的一同下鍋。

4、在使用時,芳香類和苦香類要合理搭配:

一般情況下香多苦少,(如砂仁放多了會特別苦,蓽菝有辣口也不能多放,白芷放多了中藥味會特別大)做任何菜品香料不能太多了,不壓本味效果最好;應用時要不同的原料不同對待,不能圖省力,包個萬能料包來個一勞永逸。在應用時,如果原料腥膻味大,要多加一些去異味的香料,(如:加工羊肉時加入一些孜然,加工狗肉時加入一些薄荷等);再就是根據原料的特性,增減各種香料的用量,(如:豬肉就要多加些肉蔻、桂皮,雞鴨等,禽類要多加些山奈和白芷,還離不開少許丁香)。

在使用中,首先要了解香料的特性,香味的香料容易揮發,而苦味的香料的香味不容易揮發,(比如,肉蔻是屬於苦味的香料,香味就不容易揮發,相對於砂仁來講,肉蔻的香味要比砂仁的香味揮發慢)。

根據所鹵原材料的質地放香料,成熟較快的原材料就用容易揮發的香味料,成熟較慢的原材料,所用的帶苦味、揮發慢的香料的比例要大些。

5、香葉在使用之前要入蒸籠先蒸15分鐘後再加入料包,才能使它的味起到芳香的作用。香葉是月桂樹的葉子陰乾而成,帶有辛香和芳香.蒸後才能使芳香味發揮效力,現在廚房用炒制的方法只能增加它的香辛刺鼻的味感。一般500克原料放2克左右為宜。

6、要做滷汁時,豆蔻、砂仁兩樣要另包,待滷汁燒沸差不多要好時加入豆蔻、砂仁燒4—5分鐘就夠,因時間過長會使它的香味揮發掉;如做灌腸時要磨成粉直接加入,雞肉類灌腸添加0.02%—0.1%,豬肉灌腸添加0.05%—0.1%,其他肉製品添加0.14%—0.1%(與原料的比)。

7、如紫蘇來燒魚時應在魚要燒好時加入紫蘇葉再燒1分鐘即可祛腥除膻,而且能殺掉魚肉的某些有毒成分,以免發生食物中毒,如加入過早會使它的香味揮發掉,留下苦味,變成了相反作用。

8、香料除了在熬制滷水時有一定的投放規律,在其他環節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制粉:

香料在烘乾或者煸一下以後,不宜馬上研磨,必須等涼透以後再磨,因為在熱的時候磨香味很容易就揮發掉了。

2)儲存:

香料研磨後均應密封保存,不易揮發和變質的如黃姜粉、孜然粉、小茴香等,可以放在密封的玻璃瓶內(如酒瓶);有些香料經過光線照射會產生水分、變得潮濕,甚至會變色,就應存在陶瓷質地的盛器中,因為陶瓷隔絕光線,而且本身有吸水性,可使存在裡面的香料變得乾燥。例如藏紅花粉末,在光線下放久了顏色會發暗、發灰,沒有原先亮麗的感覺。

3)投放時間:

香料的種類不同,出香所用的時間不同,所以投放的時間也有先後,例如香油、胡椒粉就應在菜品臨出鍋前才下,而八角、豆豉、豆瓣則需要先用小火火靠一下,香味才能出來。

4)香料使用時,乾鮮有區別。

例如咖喱,我感覺鮮咖喱葉比干咖喱效果要好,乾的味道很沖,鮮咖喱葉則另有種特殊的鮮香氣,在做有湯汁的咖喱菜如「咖喱蟹」時臨出鍋時放入就會很香。而良姜則是乾的比鮮的味道更好,跟生薑的道理一樣。

9、香料正確用量的把握。

考慮到各地應該用的香料不同,具體我是寫不出來,但我可以告訴大家真正的配方所要注意的地方:

1)香料在當地能買到的都可以使用,既然有在當地賣就說明時常有人在用。

2)主要是兩個問題,香料的選擇最好不要底於20味,只是建議,用的種類越多感覺越好。

3)用量應該以丁香為尺碼,丁香在滷水中的量是所用清水的0.1%,這個很重要。

4)所有香料的總用量不能高於總用滷水量的5%,切記切記高了就光是藥味了,苦;不能低於2%,低了就壓不住食物的腥味。(回答各位朋友的問題:1:5%是指滷水,不是指原料,原因很簡單,100斤的滷水最好不要超過5斤的香料;要是滷製其臭無比的原料可以考慮超過5%,但也不一定好,本人沒用過。)

5)其他材料蒜姜料酒等可多可少,不能拘泥,可根據當地口味來決定,具體要多摸索,只有自己創新的才是獨特的才能有客源,以上知識是自己多年的經驗。

PS:

香味,說的太籠統了,是口感的香還是鼻子聞到的香?要是聞到的香,那是香料決定的;要是口感的香,那是各原料的新鮮度決定的。切忌用罌粟殼,現在用排草代替其功能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

在此提醒各位,想鹵出好的菜來,就要經常品嘗自己所用的香料,那可是很難受的哦,不過想鹵出好的菜就要了解它們的味道哦!

【參考案例】

因此,作為廚師首先要有對香辛料的認識,才能做好每一道菜肴,不要盲目地去用。下面我來介紹一款最新創作的滷水的料包配方,並加以說明:

以25公斤水計算:

肉桂150克、肉蔻100克、萆果60克、白蔻50克、紅蔻20克、紫蔻20克、小茴香70克、香菜籽100克、千里香100克、迷迭香20克、甘牛至(鼠尾草)10克、香葉70克、良姜50克、乾薑50克、沙姜100克、辛夷20克、孜然10克、陳皮50克、羅漢果6個、青皮20克、木香10克、白芷20克、香果100克、白鬍椒50克、花椒50克、八角100克、玉竹20克、紫蘇20克、蓽菝50克、甘草20克、薄荷10克、公丁香40克、母丁香40克、五味子10克,以上各料磨成粉包起即成。

1、這款滷水用來滷雞,鴨等禽類原料的效果最好,因為配製時是用肉桂作為「引子」的,肉桂的用量最多,而肉桂對禽類的提鮮作用特別好。這個料包除了可作滷水,也可用於烹制菜肴,例如乾貝雞胗煲,100份雞胗放入一個藥包,用高壓鍋壓制後撈出炒制,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如果是滷製牛肉等原料,滷水配製應以草果為主,鹵羊肉的應以小茴香為主。

2、此方是按香辛料的各種氣味的混合,以芳香味的香辛料居多,配以其他各種氣味的香辛料,使它起到氣味柔和、芳香四溢、香鮮味濃的效果。配方中的絕大多數香料都是溫性的,所以用上羅漢果、玉竹兩種涼性的香料來平和藥性;另外,因甘草本身是解百毒的,用在裡面中和藥性;五味子用少許用來調節口味。

3、公丁香是丁香未開的花蕊,較為常見,母丁香是公丁香的果實,香氣比公丁香淡一些,在滷水中同時使用是遵循陰陽調和的原理。

4、上述配方中的千里香是中藥中的千里香,不是現在常用的那種食品添加劑。甘牛至即鼠尾萆,略帶樟腦味的香草植物,其乾燥葉片香味濃郁、略帶苦味,適合豬肉料理,此外,也可用於火腿、西式香腸等加工品。

5、配方中的木香不放關係也不大,另外香菜籽可用香菜代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zJyJG4BMH2_cNUg8Y0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