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江南好風景 一杯新茗逸清香明前茶 品出春韻

2020-03-27     中國食品報

「臨川好,柳岸轉平沙。門外澄江丞相宅,壇前喬木列仙家。春到滿城花。行樂處,舞袖卷輕紗。謾摘青梅嘗煮酒,旋煎白雪試新茶。明月上檐牙。」北宋詩人謝逸的一首《望江南》,道不盡春季風物之美。春天是品嘗鮮嫩的季節,樹的花、枝的芽、茶的葉……當一幅綠瑩瑩的畫卷徐徐展開時,舌尖卻早已按捺不住起來,要嘗遍這個季節初長成的馬蘭頭、豌豆尖、春筍、香椿,當然更要「試新茶」。

  眼下正是喝明前茶的最好時節。明前茶,顧名思義就是清明節前採制的茶葉,此時的茶芽尖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三月的江南,茶園青青,採茶人忙著摘下柔嫩的新葉,趕製今年的新茶。而從茶館中尋得一杯鍾靈毓秀的明前,則是很多茶客春日的至高期待。

  江南三月采新芽

  在中國人的心中,茶儼然已超出「飲品」的單一概念,既可潤唇吻,亦可「抵塵夢」。相較於其他茶類,無論是形、色、香、味,還是意趣,綠茶都更像是一個優美季節,一個盛大春天的縮影,一首意蘊含蓄的無言讚歌,一幅用勤勞與汗水繪就的秀美畫卷。

  我國產茶區域的分布,根據氣候差異可分為西南茶區——貴州、雲南、四川等;華南茶區——廣東、廣西、福建以及我國台灣等;江北茶區——河南、陝西、甘肅、山東等;江南茶區——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

  其中,江南茶區為我國的主產區,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3,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一些傳統綠茶都產自這個區域。

  根據茶葉產地對應的產區,可以很容易辨別明前茶:明前茶主要產區是江南茶區,主要品類為綠茶及少量的紅茶。而來自雲南、貴州、廣西、福建、海南等地區的春茶雖然也是清明節前採制,但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明前茶。這是因為西南茶區和華南茶區的大部分區域地處中國南部,開春氣溫回升早,每年往往在春節前後就已經開始採茶,待到清明時,採摘茶葉已近兩個月。而江北茶區如山東等地由於氣候原因往往在清明節後才開始採制,因此也不算是明前茶。

  我國的農曆每隔15天為一節氣,大約3月5日左右是「驚蟄」,3月20日左右是「春分」,4月5日左右是「清明」,4月20日左右是「穀雨」,5月5日左右是「立夏」。傳統的農業生產一向來以節氣為農事安排的指導。茶葉生產也是一樣,早發品種往往在「驚蟄」和「春分」時開始萌芽,「清明」前就可採茶。明前茶由於芽葉細嫩,香氣物質和滋味物質含量豐富,因此品質非常好。但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為貴,明前茶就更顯得珍貴了。

清明時節作貢茶

  茶的羹飲時代,開啟於晉朝。《晉書》曾記述:「吳人采荼煮之,曰茗粥。」不過,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茶在當時更多被賦予養生、神異、養廉等符號。

  上巳節(農曆三月三)和清明節是古時重要的兩個節日。這一時節,人們踏青、禊飲、祭祀,忙得不亦樂乎。陸羽《茶經》中說:「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而上巳與清明恰在其中。彼時人們將帶著滿滿春韻的嫩芽摘下,或以供品的形式祭祀先人,或在修禊郊遊中來上一甌香茗。由此,明前茶的概念基本形成,並且又多了兩個符號——敬神與風雅。

  祭祀讓明前茶的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茶用於祭祀的歷史比較早,但對茶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的應是南朝齊武帝蕭賾的那道詔書。《南齊書·武帝本紀》載: 「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

  齊武帝的本意不是出於對茶的推崇,但客觀上卻提升了茶在生活中的地位。從此以後,明前茶成為宗廟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祭品。

  到了唐代,清明節祭祀先祖蔚然成風,上巳節踏青宴飲習俗逐漸向清明靠攏,皇家要舉行隆重的清明祭和清明宴。清明宴時,皇帝要飲貢茶;清明宴後,皇帝又以貢茶賞賜大臣。

  唐時的人們普遍認為採制時間越早,茶的質量越好。春雷發聲當在二月仲春之時。《舊唐書·文宗本紀》:「太和七年春正月……吳蜀貢新茶,皆於冬中作法為之,上務恭儉,不欲逆其物性,詔所供新茶,宜於立春後造。」正常情況下,吳蜀地區的茶樹在春天時還沒芽,但為了討好皇帝,地方官通過園藝技術的改進,居然在正月里就把新茶放到了皇帝的面前,結果被唐文宗以違背自然規律的理由給否定了。

  由於是皇帝說的貢茶「宜於立春後造」,所以,立春在當時就成為春茶採制時間的上限,而下限當然是清明了。其中,立春後至春分前採制的茶稱為社前茶,春分至清明之間采的茶才是真正的明前茶。

  當新茶發芽之際,茶農們便整裝上山,一人擊鼓,眾人齊聲大喊:「茶發芽!茶發芽!」滿山迴蕩鼓聲與呼聲,場面十分壯觀,人和茶樹盡皆歡欣鼓舞,仿佛視彼此為征戰春天的隊友。這個習俗起源於湖州的顧渚山,流傳甚廣。每到春天,顧渚山設立的貢茶院便十分忙碌,上萬名僱工採摘「顧渚紫筍」,製成蒸青餅茶。從路程上看,採茶、制茶,然後一路舟車送到長安皇宮,正好可以趕上清明的祭祀活動。唐代李郢的《茶山貢焙歌》: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極清明宴」,就是當時採制貢茶趕去參加清明祭祀與清明宴的真實寫照。

  史載唐代的春貢大多在清明之前就要送到京城。在這樣的氛圍中,「清明」成為茶葉生產中一個帶有特異功能的日子。因為祭祀與春貢的關係,所以明前茶比一般的茶葉又多了一個奢華的符號。

  到了點茶盛行的宋代,明前茶更是備受推崇。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宋代的北苑貢茶也必須在清明前送到京城。相較於唐朝,宋代的鬥茶遊戲風靡朝野,而鬥茶時最高級的茶就是出自北苑貢焙的明前茶,這對於民間茶葉消費有很強的示範效應。彼時明前茶已成為集養生、養性、通靈、敬神、尊上、奢侈、審美等一系列符號於一身的消費品。而北宋《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的「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更說明祭祀之外,在茶已經普及的唐宋社會中,明前茶對於統治階層審美趣味的建構和身份區隔的意義。

  香茗得來皆辛苦

  明前茶的珍貴,核心在於「茶貴春早」四字。如春日裡肆意生長的野菜花朵,人們對草木萌發的興趣核心正在乎那不容耽擱的自然之味。一杯符合春天品質要求的綠茶莫不如是。

  把春天滿溢的生機鎖在一顆顆鮮嫩的芽葉之中絕非易事。春寒料峭,在浙江杭州的梅家塢、在江蘇蘇州的太湖洞庭山、在安徽黃山的湯口鎮,採茶人往往趁天色微明就得出沒在茶樹間,腰間斜挎一隻小竹篾茶簍,手指翻飛不停。被茶鹼染得烏黑皴裂的手指,和柔嫩碧綠的葉片造成極其強烈的視覺對比。而特級春茶的採摘更是辛苦。

  茶青的標準要求一芽一葉初展(一芽緊貼於一葉,將展未展的形態),蟲傷葉、紫芽葉、雨水葉、節間過長葉、開口芽梢都不能入選;還要求芽頭大小一致、老嫩一致、色澤一致。為了沖泡時不出現「紅梗」,保持青綠,芽頭只能輕輕折斷,而不能用指甲掐斷。沒有好眼力,好手法,一天下來也摘不到一二斤。這項繁重的工作直到現在也無法用機器替代。

  各地綠茶的形態並不盡相同,扁形的綠茶,干茶扁平、挺直,比如龍井。制茶乾燥的過程中,一邊炒一邊壓,茶葉的外形由此被固定成這個形態。另一種螺形的綠茶,茶葉捲曲緊抱,像是春野中的蕨菜頭,滿是毛茸茸的茶毫,十分可愛,碧螺春是為典型。還有一種條索狀的綠茶,制茶揉捻時,經過抓揉,使得茶葉捲曲成纖細的條狀,如毛尖等。它們隨著沸水沉浮起落,慢慢舒展,蕩漾出一片微綠時,人間春意仿佛落到了小小一杯中,綠茶也由此突破「味」的界限,進入到了形色的審美意趣中。

  做春茶,天時、風土、地利的因素缺一不可。為適應趕春的遊戲規則,明前碧螺春的茶青要從高經濟價值的「芽尖茶」中搶;明前龍井製作工序的「最後一里路」——收灰工藝,更要從有限的天時中「擠牙膏」,而這道工藝是使得茶湯更為濃郁醇厚的關鍵。這也是茶農茶工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有的茶工甚至要連續一周每天16個小時不停歇地勞作,方能將新鮮的春茶如期送至茶客案邊。

  明前茶的價值點只有建立在「品種」和「產地」的基礎上才有意義。比如,西湖龍井的真香本味,既脫離不開錢塘江沿岸濕潤季風氣候的水土滋養,亦在乎那鮮嫩的芽葉、鮮靈的香氣,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能帶來一杯純凈的味道,入口滿是鮮爽、清甜。

王寧 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mvzIHEBrZ4kL1Vi3L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