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國以53個世界遺產的數量位列全球第二,彰顯文化底蘊的同時,也表明了中華文明的璀璨。然而,全球首個世界遺產的保護卻十分曲折,共有51個國家的近千名工程師、考古等相關學者專家為其傾力,也就是成功整體遷移的埃及兩大神殿。
阿布辛貝神殿和菲萊神殿由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第十九代法老興建,一生酷愛修城建邦的法老在領土上修建了許多廟宇,其中名氣最大的阿布辛貝神殿,實際是送給他妻子的禮物,順帶以龐大的工程向敵對的埃及南部努比亞示威,以顯其王國財力興盛。
可惜的是,法老怎麼都沒想到人類繁衍的速度會如此的快,埃及人口在20世紀後開始急速增加,迫於水源壓力不得不截流修建水壩,而建設水壩勢必導致納賽爾湖水位上漲,阿布辛貝神廟的整體遷移也就變得勢在必行。在各國專家的建議下,最終定址在更高的原址後山上。
在那個年代,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單獨對這麼重要的古蹟進行遷移,層層申報後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注,最終牽頭髮起「努比亞計劃」,號召聯合國成員盡力參與挽救工作,並首次提出「文化、歷史古蹟是全人類的遺產」概念。
在51個國家近千名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兩座3000多年歷史的神殿被分解成數千個碎片,再逐一送到比原地高65米的後山進行組裝。為了更加精細的還原古蹟,聯合國還特邀德國機械工程師前來,為其設計更穩定精密的塔吊、吊車機械臂以及滑輪等設施。
工程從1964年正式啟動,一直到1968年才全部完成,期間經歷了資金短缺、技術落後、新址塌方以及沙漠侵蝕等各種難題。也因此產生了諸多感人的事跡:在2個月內就有超過3000萬美元的國際捐助款到帳,蘇聯派遣百人科學家團隊入駐解決技術難題。
德國工業部獲悉後山地下有塌方跡象後,第一時間送來當時還未量產的最新金屬材料,一寸一寸的由人工打進固定層。為了防止沙漠風的侵蝕,美國也送來了最新的防侵蝕塗料,還順帶將新址所有牆壁都做好防水防潮工程。
毫不誇張的說,阿布辛貝神殿和菲萊神殿的整體遷移是全人類成功合作的代表作,聯合國也因此萌發《世界遺產公約》的倡導。在遷移工作結束後,第一批為神殿出人出力的21個國家成為首批締約國,1972年世遺委員會成立後將神殿列入第一批世遺。
如今,幾乎每個遊客都會被阿布辛貝和菲萊兩個整體搬遷的神殿折服,內部幾乎跟原址一模一樣。哪怕前往神殿的交通相當曲折(要穿越300公里沙漠)、費用也多出不少(車費、餐食加門票至少1000元人民幣)的前提下,每天仍然有千餘名遊客。
雖然兩大神殿在埃及諸多古蹟中不算最大的,但難以置信的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能做到將天文、星相與地理學巧妙結合,精確運算後將神廟設計成為只有在法老生日和奠基日這兩天,陽光才能從神廟大門射入,直接穿透60米長的走廊直達法老雕塑全身。
遺憾的是,無論聯合國如何邀請科學家與學者反覆計算演練,甚至動用現代最高科技的測量設備,都無法依照古人們的設計將太陽照射法老的時間還原到原來的時間,竭盡全力後還是出現錯位和誤差,導致太陽節被延遲了一天。
都說破鏡難圓,古蹟文物與瀕臨失傳的文化在破壞或失傳後勢必更難恢復,哪怕集全球各國的力量都無法做到100%還原。阿布辛貝神殿這「丟失」的一天看似不大重要,但集全球之力卻無法追回這一天,其中蘊含的秘密至今仍困擾世人。或許,這就是聯合國成立世界遺產概念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