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長三角一體化頂層規劃出爐!涉及江都每個人……

2019-12-04   江都新聞

據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範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根據規劃目標,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規劃要求,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加強跨區域協調互動,提升都市圈一體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綱要》顯示,規劃範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上海、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寧波、合肥等27個城市為中心區(如下表所示)。據悉,《綱要》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公開資料顯示,這片國土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2.3%的地區,擁有2.25億人口,貢獻了全國1/4左右的GDP,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占全國的37%、39%和29%,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布在這裡,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左右。

既然長三角已經如此發達,那一體化的長三角又將是什模樣?《綱要》也給出了解答:

圖片來源:國是直通車

小編根據這份綱要整理出來的15個看點,詳細內容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看點一:關於上海

提升上海服務功能。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圍繞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著力提升上海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一般製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形成有影響力的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動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輸出,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

看點二:關於江蘇

發揮江蘇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加快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基地。

攝影 張卓君

看點三:關於浙江

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生態環境優美、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大力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台,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和綠色發展新標杆。

看點四:關於安徽

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看點五:關於區域聯動

建立城市間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機制,推動跨地域跨行業商品市場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統籌規劃商品流通基礎設施布局;加強長三角中心區與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區的深層合作,加強徐州、衢州、安慶、阜陽等區域重點城市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加強沿江港口、高鐵和高速公路聯動建設。

看點六:關於都市圈

以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卡通為著力點,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建設,統一規劃建設都市圈內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實現都市圈內教育、醫療等優質服務資源一卡通共享。推動上海與近滬區域及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推動杭州都市圈與寧波都市圈的緊密對接和分工合作,實現杭紹甬一體化。加強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環太湖生態文化旅遊。

看點七:關於城鄉融合發展:

關於加大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城鄉基礎設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大別山革命老區對外聯通通道建設,實施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提高區域交通通達能力和其他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構建城鄉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戶籍登記制度,完善適應上海超大城市特點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南京、杭州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戶制度,提升中心區其他城市人口集聚能力。

看點八:關於跨區域共建共享

推動寧波前灣滬浙合作發展區、嘉興全面接軌上海橋頭堡建設,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區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載地。繼續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連雲港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江蘇沿海地區發展。

看點九:關於創新產業體系

加強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打造全國原始創新策源地。研究制定覆蓋長三角全域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建立一體化人才保障服務標準,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允許地方高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定。推動網際網路新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率先開展智能汽車測試,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化應用。率先建立區域性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台。

看點十:關於交通

軌道交通方面,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快滬通鐵路一期、商合杭鐵路等在建項目建設,推動北沿江高鐵、沿江高鐵武合寧通道、滬通鐵路二期、滬蘇湖、通蘇嘉甬、杭臨績、滬乍杭、合新、鎮宣、寧宣黃、寧揚寧馬等規劃項目開工建設,推進沿淮、黃山-金華、溫武吉鐵路、安康(襄陽)-合肥、滬甬、甬台溫福、寧杭二通道的規劃對接和前期工作,積極審慎開展滬杭等磁懸浮項目規劃研究;公路交通方面,對尖峰時段擁堵嚴重的國省道幹線公路實施改擴建,加快推進寧馬、合寧、京滬等高速公路改擴建;機場方面,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支持蘇南碩放機場建設區域性樞紐機場;加快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淮安航空貨運樞紐建設,規劃建設嘉興航空聯運中心;港口方面,鼓勵各港口集團採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強化合作,推動長三角港口協同發展。

看點十一:關於「數字長三角」

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加快網絡和應用升級改造,打造下一代網際網路產業生態;統籌規劃長三角數據中心,推進區域信息樞紐港建設;加快量子通信產業發展,統籌布局和規劃建設量子保密通信幹線網,開展量子通信應用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基於人工智慧和5G物聯的城市大腦集群;建設南京位置服務數據中心;全面推行長三角地區聯網售票一網通、交通一卡通,打造國際領先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工業網際網路平台。

看點十二:關於生態保護

加快長江生態廊道、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建設,加強環巢湖地區、崇明島生態建設。以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區為重點,共築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完善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污染賠償機制。強化省際統籌,加強森林、河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加強天然林保護,建設沿海、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護林體系,實施黃河故道造林綠化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開展丘陵崗地森林植被恢復。

看點十三:關於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醫療方面,完善住院費用異地直接結算,開展異地就醫門急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試點工作;教育方面,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率先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研究發布統一的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協同開展監測評估,引導各級各類學校高質量發展,鼓勵滬蘇浙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到安徽設立分支機構;文化方面,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品牌,推出「高鐵+景區門票」、「高鐵+酒店」等快捷旅遊線路和產品。

看點十四:關於就業創業

制定相對統一的人才流動、吸引、創業等政策,構建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實施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計劃,幫助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聯合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成立區域公共創業服務聯盟,開展長三角創新創業大賽,打造公共創業服務品牌。

看點十五:關於對外開放

進一步擴大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對外開放,逐步放寬市場准入;加強跨境電商國際合作,推動國際貿易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加快大通關一體化,深化口岸合作,加強協調對接,提升通關一體化水平;穩步開展外國人永久居留、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出入境便利服務、留學生就業等政策試點。

來源:新華社 人民網 揚州發布

編輯:阿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