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這個「粵里粵氣」的傢伙!
廣信以東,謂之廣東;廣信以西,謂之廣西。廣信,為古時地名,為蒼梧郡治所,即如今的梧州。
因為歷史地理等諸多因素,作為兩廣分界線的梧州,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些「粵」氣,甚至有點「不像」廣西了——
夾在兩廣其間的梧州人,操著一口近乎純正的粵語,吃著清淡的粵味小吃,收看廣東台新聞,如此廣東化的日常生活常常讓人覺得廣西梧州一點都不「廣西」。
「又桂又粵」的梧州,就在廣西這片土地上,特立獨行著。
圖源 | 大魚
作為廣西的「東大門」,梧州幾乎融合於廣東的經濟文化圈中,這也常常讓人覺得到從廣東到廣西不過是走過了一界碑。
身處梧州,你會產生「這裡是廣東」的錯覺。
一座騎樓城,半個梧州城,上個世紀的| 騎樓 |給梧州添上了一抹獨特的色彩。老人們在老街門前搖著蒲扇,下棋,嘮嗑,九聲六調的白話嚶嚶繞繞地飄在大街小巷裡,這副場景,讓人覺得似乎穿越回了十幾年前的廣州。
圖源 | 宏
既屬於開放港口,又毗鄰粵港澳的梧州,深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如今的騎樓建築便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
圖源 | 宏
和騎樓同樣留下來的還有| 維新里古民居 |、| 中山紀念堂 |、| 英領署舊址 |、| 天主教堂 | 等等。
圖源 | 曉琳
此外,還有和粵港地區同源的| 龍母文化 |,龍母信仰之於梧州人和廣東人,是相同的,而這樣的龍母文化,卻在廣西其他城市中找不到其他的同源文化。
圖源 | 梧州龍母廟
喝早茶、看粵劇、逛騎樓,對於不少梧州人而言,他們的日常很廣東化:看廣東台的新聞,收聽廣東的天氣預報,看粵劇電影,刷TVB的劇……
不得不說,梧州真的很「廣東」!
兩廣雖同屬嶺南,還經常在上榜「全國最敢吃的省份」,但若細究起來,二者在飲食上還是有所區別的。
一個對酸辣臭特別鍾愛,一吃就上癮,另一個則愛喝各種靚湯、喜飲茶、常吃煲仔飯(和福建人)。而梧州人呢,雖然明面上是廣西人,但卻有一個「廣東胃」。
相較於偏向酸辣,接近湘菜系的桂柳和偏向鮮甜的桂南一帶,梧州的飲食口味倒顯得更為清淡些,偏向粵菜,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梧州系廣東味啦」!
當「廣東味」遇上了梧州人的「廣東胃」,就不僅僅是煲湯、艇仔粥、涼茶這麼簡單的美味了,「味通兩廣」的梧州深藏了不少特色美食——
薛縣同心粉,龍舟臘腸,蒙山的肉丸、紙包排骨,藤縣的腐竹粉、豬腳粉、廣場田螺,岑溪的石磨米粉、古典雞以及各種豆腐釀,辣椒釀,茄子釀,苦瓜釀,柚子皮釀……還有走出了梧州就沒什麼機會吃得到的上湯牛雜、紙包雞、冰泉豆漿、豆腐渣、六堡茶等等。
圖源 | 張楚琪
梧州人愛吃雞,最絕的當屬| 紙包雞 |。特殊的玉扣紙既避免了雞肉大面積受油浸泡,又讓料香味全部滲透到雞肉里,如此炸出來的雞肉鮮嫩甘滑、香而不膩。
視頻截圖 | 央視網《味道》
廣東的早茶文化很濃厚,梧州也不賴。
梧州人每天起床第一句,不是先給自己打個氣,而是「嚟飲茶啦」~梧州人一天的元氣便是從| 冰泉豆漿 |里汲取的。
冰泉豆漿,玉露瓊漿,半甜半淡,混合搭配,再輔以腸粉、糯米糍、油條等早點,ho mei!
圖源 | 張楚琪
| 豆腐渣 |,名字「渣」,味道卻不渣。豆腐渣人稱「廣西豬肝」,可與瘦肉、花生、蘿蔔乾三丁拌炒,也可與絲瓜、節瓜煮湯,爽口美味~
視頻截圖 | 央視網《味道》
說起梧州的美食,最不該遺漏的便是| 龜苓膏 |了,畢竟曾是清宮中專供皇帝食用的美食,畢竟還在2020年的「抗疫戰」中打出了名號,畢竟這是梧州人從小吃到大的!
這麼看來,梧州人不僅是「廣東味」的,還是「龜苓膏味」的,另外,來個靈魂拷問:老婆餅里沒老婆,那龜苓膏里有龜嗎?(梧州人可能都不知道正確答案)
圖源 | 宏
粵語(廣東話),幾乎是「廣東人」的代名詞,但是在廣西,也有不少人說粵語,梧州就是其中一個說粵語的片區。
廣西說粵語的片區基本上可分為廣府片、邕潯片、勾漏片、欽廉片。
邕潯片區的粵語與廣東話有點接近,能互相聽懂;勾漏片音系複雜,其流通度也不高,與廣東話相異較大;欽廉片和勾漏片多分布在農村或者中小城鎮,其音調其實也會因地域的不同而達不到統一。
與這些粵語片區不同,以梧州為主要分布地區的廣府片粵語則內部差異小,此片在廣西粵語中與廣東話最為接近。
換句話說就是,廣西其他片區說粵語的人,一則說得一點也不像廣東話,一則勉強能互相聽懂,但老梧州城的人說粵語,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對老梧州人而言,粵語(白話)幾乎深埋在他們骨子裡,以至於有一部分人認為:梧州說的粵語最正宗。梧州人如此理直氣壯,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梧州是粵語的發源地。
製圖 | 仙女YaMi
梧州古屬百越之地,古時,梧州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嶺南王者」,是中原文明影響嶺南的中心。漢民和嶺南土著在這裡相互交融,廣府民系由此發展開來,而梧州即為粵語和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語言是歷史印刻在人們身上無法輕易抹去的痕跡。桂柳一帶的人們說的是西南官話,廣西南北部的人操著一口平話,而梧州人的一天是從「今日食乜嘢晏」開始的。
圖源 | 毛女士
粵語印記體現在梧州人身上還不僅如此——
他們用粵語交流:「你餓唔餓,我煮碗面俾你?」;他們聽粵語歌「明晚找尋,滴佩勞壘,明晚找尋,哭泣累嘿……」;他們看粵語電影「出嚟行,預咗要還」。總之,粵語幾乎滲透到了梧州人的方方面面。
地域上,梧州人屬於廣西;但心理上,部分梧州人或許更貼近廣東,甚至,這份貼近是相互的——
肇慶人常常跑來梧州找好吃的嘢,梧州人也喜歡去廣州吃喝玩樂。照我認識的一廣州靚仔看來,說粵語(白話)的梧州人比說潮汕話(閩南話)的潮汕人更像老鄉。
畢竟一個珠江頭,一個珠江尾,連接了兩座城,連接兩廣的文化與發展,也連接了人心。
圖源 | 大魚
說梧州「很不廣西」,並非無中生有,因為在廣西諸多城市中,梧州,是一座「最廣東」的城市。
若要探究梧州這股「廣東」味的由來,或許可以一窺梧州屬於廣東的那段歷史。
梧州,這座廣西東部的城市,曾屬於廣東一千多年!
秦始皇時期,嶺南統一,後有秦國大將在嶺南獨立,建南越國,都城設在番禺(今廣州)。到了漢武帝時期,南越國被滅,為了加強控制嶺南,當時的漢朝中央政府將嶺南中心定在了蒼梧郡廣信縣(今梧州)。直到明朝時期,廣東廣西分別成為省級單位(布政使司),梧州被劃分給了廣西。
縱觀這段歷史,梧州建城悠悠兩千兩百多年,卻有將近一千多年的時間都掛著廣東的名號,為廣州所治。
圖源 | 木木
在此同根同源的歷史背景下,梧州在飲食文化、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與廣東相似,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地理位置上,梧州與廣東「緊緊相擁」。攤開廣西的地圖,梧州就在那三江水口處,市區緊接兩廣邊界,珠江之濱,與粵相依,儼然一副「青梅竹馬」的架勢。
圖源 | 大魚
廣西河流眾多,邕江鬱江貫穿南寧,柳江黔江橫跨柳州一帶,受盆地地形影響,潯江、桂江等眾多干支流向中部彙集,最終在梧州匯聚成了珠江的上源西江。
作為三江總匯之地,梧州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古時,一度成為了「嶺南文化的中心」。
圖源 | 大魚
水系,成就了梧州。有著「廣西水上門戶」之稱,與粵港澳一水相連的梧州處在廣西向東的核心位置上,是廣西乃至大西南地區溝通粵、港澳的咽喉之地。
由此,梧州與廣東有了更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民國時期,留下了百年商埠的輝煌歷史;在今天,更將「西部地區的『小香港』」的稱號收入囊中。
梧州與廣東的前世是剪不斷了,在今後的時間裡,發展也只會越來越密切了。
----寫在最後----
很多人常常爭論梧州到底「像」廣西多一點,還是「像」廣東多一點,其實,意義不大,發展才是主旋律。
近年來,梧州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你所不了解的梧州,其實很強!
梧州,西江黃金水道「最強大腦」——長洲水利樞紐四線船閘,2018年貨運量突破1億噸;
圖源 | 廣西新聞頻道《梧州究竟有多牛》
梧州,長洲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300億千瓦時;
圖源 | 廣西新聞頻道《梧州究竟有多牛》
梧州,西江特大橋——亞洲跨徑最大矮塔斜拉橋;
圖源 | 廣西新聞頻道《梧州究竟有多牛》
梧州,世界人工寶石之都,人造寶石產值每年超過一千億;
圖源 | 廣西新聞頻道《梧州究竟有多牛》
在推進粵桂特別合作試驗區建設中,梧州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梧州還是廣西乃至西南地區接受粵港澳台地區產業、技術、資金轉移的最前沿地區。
圖源 | 廣西新聞頻道《梧州究竟有多牛》
不得不說,梧州真的是太牛了!
視頻 | 廣西新聞頻道《梧州究竟有多牛》
談起梧州,人們更應該關注到的應該是梧州的人文風情,是梧州為兩廣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搭建橋樑的作用。
下回再同人爭論梧州是不是「很不廣西」的時候,梧州人會告訴你:
「hing松睇,某系咩大事情!」
*本文部分資料整理自網絡,如有疏漏錯誤,請於評論區指正,或是添加客服蜜蜜(ID:NNmiyuebiaojie)
資料來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dfxx/200805/t20080522_34180.html
感謝廣西廣播電視台新聞頻道的視頻資料《梧州究竟有多牛》、央視紀錄片《味道》
圖文編輯 /南寧圈
來源 /圖片來源見水印及標註
圖片版權系文中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法律顧問 / 王文君律師創新法律服務團
(轉載授權請聯繫微信:NNmiyuebiaojie)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Ew0WXIBd4Bm1__YLAd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