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造核武器水漂彈,為何不能造出頂尖航發?工藝材料是關鍵

2020-05-28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中國能造核武器水漂彈,為何不能造出頂尖航發?工藝材料是關鍵

我國軍事工業歷經70年建設發展,憑藉著數代軍工人的不懈努力,如今中國在絕大多數軍事領域,已經實現了對西方先進國家的趕超。但是,在號稱工業王冠上的鑽石,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研發設計製造方面,我國卻仍遠落後於美俄等西方國家。國內網際網路曾這樣極端的形容中國航發工業;即使美國白送中國頂尖航空發動機的圖紙,中國也造不出性能相近的航空發動機。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航空軍用發動機是作戰飛機的心臟,亦是驅使作戰戰機飛上天空並發揮相關作戰能力的重要核心。性能優異的航空發動機不僅可以顯著的提升一款作戰飛機的性能,降低一型作戰飛機的故障率和全壽命維護使用成本,更能在一款作戰飛機處於研發階段時,對該機的整體設計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研發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航空發動機,一直都是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最為重視的資源投入。

然而,作為現代工業王冠上的鑽石,航空發動機無論是研發設計,還是製造生產都需要頂尖的軍事科技水平和材料加工製造工藝支撐,非一般的工業強國可以完成。作為對比,目前能生產製造核彈的國家有10個,能設計研發五代機的國家不到5個,能加入高超音速武器俱樂部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個,而具備生產製造各類型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只有美國1個。由此對比我們也能一瞥,研發可靠的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門檻究竟有多高。

也正是因為高性能航空發動機象徵著現代工業研發製造技術的頂峰,門檻高難以製造生產,製造工藝和材料技術水平一直都不入流的我國,才難以在短期內研發出性能足以與西方國家媲美的高性能航空發動機。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2014年在接受媒體時表示,短期目標是爭取中國航空發動機能達到美蘇80年代的水平,可見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落後。

此外,值得一提,巴基斯坦過去的6年內多次拒絕在中國研發設計的"梟龍"戰機安裝中國製造的渦扇13發動機,而選擇從俄羅斯進口推力甚至更低的RD-93發動機也是因為中國發動機的可靠性問題。在2019年空軍節上,空軍官方人士介紹運-20數據時,也有提到,運-20目前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79噸,猜測背後也是因為渦扇-18推力不足,渦扇-20距離投入安裝還需一定時間才導致的。

中國製造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普遍只有2000到3000小時,相對的,俄制發動機普遍壽命4000小時,美系航空發動機更在1萬小時以上,且全壽命維護次數比2000小時的中國航空發動機更小,究其根本,還是製造工藝和材料問題導致的發動機可靠性不足所致。

而這種問題,顯然不是美國提供全套頂尖航空發動機的圖紙就能解決的,像這種軍事裝備圖紙,更多的是提供設計上的參考,並不會標註全部零部件的具體生產工藝和材料構成,這才是航空發動機難以被複製的核心關鍵。事實上,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的設計研發上並無問題,給中國F22戰機的F-119發動機圖紙,中國很快就能基於圖紙造出一模一樣的發動機甚至在設計上更先進的發動機。但是,沒有足夠精密的加工工藝先進的材料搭配技術,即使設計團隊再優秀,這樣的發動機過了生產線後的也只是中看不中用的次等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EnGWnIBiuFnsJQVR5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