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必須跟這個世界告別,你會怎麼處理朋友圈?

2019-10-10     健康湖北

你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見?半年可見?還是全部可見?

如果有一天,我是說如果,你必須跟這個世界告別,你會怎麼處理自己的朋友圈?

或許,你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但是,讀完這篇文章,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1

前段時間,日劇《人生刪除事務所》刷爆朋友圈。

在劇中,一家名為「dele life」的事務所,專門為委託人刪除其死後想要刪除的數據。

其中,一名叫詩織的委託人,在死前留下遺言:「還是不要刪除了吧。」

為什麼?明明簽署了刪除數據的協議,卻又反悔,想要留下某些信息。

26歲的宮內詩織,出生在一個傳統的音樂世家,是一名音樂人。從小,詩織在父親的指導下,接受嚴格的古典音樂教育。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她沒能如父親所願,成為受人尊敬的古典音樂家。

身為古典音樂教授的父親,無法理解詩織對搖滾樂的熱愛。古板的他,甚至用「斷絕關係」的話來威脅詩織的音樂夢想。

詩織也無法接受被家族安排好的人生道路,就這樣父女二人一度決裂。

離開家之後,她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夢想,也在一路上認識了很多朋友。

詩織雖然不被固執的父親理解,但卻從朋友那裡得到救贖,與朋友合作的樂隊也取得了成功。

對她來說,朋友是超越家人的存在,甚至取代了家人的位置。

因為從小心臟就不好,隨時都可能死掉,詩織提前為自己舉辦了一場葬禮。葬禮上只有朋友沒有家人,所以她在死後才不願再舉辦葬禮,而她想要刪除的正是她舉辦葬禮的視頻。

視頻中,詩織笑得很開心,朋友們還向她說了「悼念詞」。

有人說,詩織留下視頻,是在報復,是向父母宣告:即使沒有你們,我也可以過得很幸福。

可我卻覺得,詩織不刪除葬禮視頻,是對父母的寬恕。她放過了自己,也原諒了不那麼溫柔的父母。

畢竟,人死後,留下的只是一具不會說話的枯骨。可那些看似冰冷的數據,卻是父母重新了解她的唯一途徑。

最好的寬恕,永遠不是在人死後與對方和解;而是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擁抱,好好告別。

2

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一個年過80的老人走失,在幼兒園被找到。

老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痴呆。

那一天,南京很冷,84歲的老人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走在馬路邊。

她忘記了最近的公交車站,只記得女兒讀書的幼兒園。她還攔下路邊的小轎車,詢問道:

「我腿腳不好,能不能帶我一段路,到公交車站。」

果不其然,當地警方接到幼兒園的報警,說一位頭髮花白、拄著拐杖的老人迷路了。

「這個老人我們是第一次見,說是來接女兒。」

「女兒姓白。」

「可我們幼兒園真的沒有姓白的小朋友啊。」

原來,走失當天,她回到了30年前。她忘記了自己是誰、今年幾歲,她只記得女兒姓白、在哪所幼兒園、幾點放學。

她正在老去,她可能會忘記自己,卻永遠不會忘記愛你。

這則新聞,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一則公益廣告。

事業有成的兒子,帶患有老年痴呆的父親去外邊吃飯。

在酒宴上,老人看見桌子上的餃子,就用手抓起來,偷偷摸摸藏進口袋。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兒子尷尬地喝止他:「爸,你幹嘛!」

老人木訥的臉上,露出了慈愛的笑容,「我兒子愛吃這個」。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你總以為,愛你的人會記得關於你的一切,不看照片也會記得你的樣子。

可是啊,你的父母總會老去,人的記憶總會消失。

3

現在很多年輕人,發朋友圈都會屏蔽父母。因為嫌棄他們跟不上時代的嘮叨,因為害怕他們突然的「關心」。

我曾經是屏蔽父母大軍中的一員。

去年3月份,我在下樓梯的時候崴了腳,從樓梯最上面那格,筆直地摔到了地面。

與其說摔倒,不如說我直接從樓梯上滾了下來。

那個時候,天氣回暖,我只穿了一條短袖連衣裙。落地那一刻,我兩眼一黑,疼到視線模糊,兩隻腿摔得皮開肉綻,擦爛的皮上還沾著一顆顆細密的沙子。

當時,礙於顏面,我扶著欄杆咬牙站了起來。

回到家,第一時間不是給腿消毒,而是拍照發了朋友圈。

「不要問我疼不疼,不要關心我,我怕我會哭。」

發完朋友圈,幾十條評論湧入,微信叮叮叮響個不停。

我享受著朋友的關心,也故作堅強地回復沒事。

不過那個時候,我是真的沒事。

(被屏蔽後,父母都這樣想)

在我發完朋友圈後五分鐘,本該在單位上班的媽媽,氣勢洶洶地衝進了我的房間。

我看著她眼眶泛紅,心想著:「又要挨罵了。肯定要罵我一邊下樓一邊玩手機,罵我我就哭」。

可是,想像中的責罵並沒有如期而至。

「疼不疼?」

「我看看,怎麼摔得這麼厲害?」

「媽媽給你消毒。」

這一刻,我所有的堅強丟盔棄甲,我20多歲的志氣負氣出走,哭得像剛出生。

「媽,你怎麼回來了?」

原來,我姐姐看到朋友圈後,就打電話告訴了我媽。她接到電話,第一時間趕了回來。

「我知道你長這麼大,還不會消毒。」

她雖然看不到你的朋友圈,卻始終最關心你。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你在網絡上留下的足跡,可能就是外界能聽到你的最後一句。

不要把真正的關心拒之門外。如果來不及告別,我不希望留下的訊息,是朋友圈的一根白線。

所以,不要關上他們關心你、想念你、甚至回憶你的窗口,不要設置三天可見,不要關閉你的朋友圈。

4

因為害怕聽到意料之外的回應,我們常常對感謝、抱歉、告別之類的話羞於啟齒。

可是,你永遠不知道,你那句開不了口的「我愛你」,會安撫一顆怎樣的心靈?

我想到一個大學同學的親身經歷。

2016年12月底,他爺爺去世了。爺爺生前對他非常好,對爺爺逝世的事實,他難以接受。

當時,他的媽媽因為腰間盤突出,也在住院,沒能參加葬禮。

他心想:爺爺去世這麼大的事,再不舒服也可以忍忍吧。

不過,這個想法也是一閃而過。他沉浸在爺爺逝世的悲傷中,根本沒空管同樣生病的媽媽。

爺爺下葬後,他去醫院陪媽媽。媽媽見他愁眉苦臉,便強扯著笑臉對他說:

「你對你爺爺這麼孝順,都沒見你對我這麼孝順呀?」

他當時氣極了,覺得媽媽也太不懂事了,竟然跟去世的爺爺吃醋。於是他朝媽媽吼道:

「我從小就是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

「高中你都沒有照顧我,都是爺爺奶奶……」

他在外地上大學,半年才回一次家。由於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媽媽常常孤身一人。

媽媽常給他打電話,一天三四個,微信簡訊QQ也接連不斷。他受不了,也不耐煩,開始不接電話,甚至要求她只能打兩個電話。

聊天記錄里,媽媽每一天都會對他說「有你的每一天都好」,他總熟視無睹。

那件事發生後不久,媽媽也離開了。他才知道,媽媽得的是肺腺癌晚期。

那時候的腰間盤突出,是肺癌骨轉移。爸爸曾讓他向媽媽道歉,他卻一直賭氣不願意說。

直到媽媽去世的最後一刻,她都以為兒子恨她,恨她高中時期沒有照顧他。

可是啊,一切都太遲了。如果等人死了再說後悔的話,他們是聽不到的啊!

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勇於表達,大聲說出心裡想要說的話。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見面,下一句話還有沒有機會說出來。

現在開始,對身邊人說句「有你真好」,還不會太晚。

人只活這一次。我們要把感恩的話、要把道歉的話、要把告白的話,說給對的人聽。

而不是永遠埋在心裡。

請大聲地對你的家人和朋友說:

我很愛你,你很重要。


來源:華醫網、情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3CevG0BMH2_cNUgFb1s.html








請接納他們!

2020-04-25




再見,感謝!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