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天祝藏族自治縣是華熱藏區的主體部分,是整個安多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因歷史的原因和所處地理位置的關係,保留著藏民族許多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文化理念、生活習俗等。其中的山神文化現象,就是原始圖騰和崇拜的一個突出例證。綜觀整個藏族文化典籍,對山神文化現象雖在個別的文獻中偶有提及和記載,但卻不象宗教文化、社會習俗、風土人情一樣,有系統的記載,這不能不說是藏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缺憾。
(圖為唐古拉神山)
有關山神的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早期時代和西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吐蕃早期時代苯教的原始信仰中,曾塑造出過許多以不同面貌出現的本尊神、護法神等,這些本尊神、護法神或以人首蛇身、或以牛頭馬面、或以獅身人首等多種面貌出現,實際上是當時由於人類尚處在幼年時期,對於日月山川、江河湖海、猛禽異獸等自然存在的強大,因產生敬畏心理而產生的一種幻影,是人類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朦朧的意識對世界形成過程的猜測和認識,雖然幼稚,卻反映出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對文明的追求精神。這些本尊神、護法神大多在後來的佛苯爭鬥中逐漸演化為了佛教的護法神或戰神,一部分逐漸演變為了傳說中的山神、水神等。在這些傳說中,著名的山神有念青唐古拉山神、莊拉卡日山神、諾吉卡瓦桑布山神、雅拉香保山神、阿尼瑪卿山神、咬卿頓日山神、崗巴拉傑山神、雷拉居保山神、覺沃月甲山神等九大山神。這九座神山分布在整個雪域高原,被認為是開天僻地的九大造化之神,形成了宇宙世界。這些山神中,念青唐古拉曾經是眾神山之首,是最厲害的一座。在藏地民間傳說中,念青唐古拉山神被描寫成一位頭戴白盔、身披白甲、一手持鞭一手仗劍、騎一匹白馬的白色巨人,他手下有十八位掌管冰雹的神將和三百六十名隨從,個個英武強悍,威震八方。這些山神在佛教還未傳入藏地之前,個個都是地方神,各管一片區域。後來隨著藏族社會的發展,一些強勢部落通過戰爭兼并融合了其它部落,領地不斷擴大,原來個別在不同部落的山神也被收服了過來,成為地域主體山神的屬下。這樣,藏地又出現了「四大神山」。它們是東方的雅拉香保山神、南方的庫拉卡日山神、西方的諾吉卡瓦桑布山神、北方的念青唐古拉山神。
(雅拉香保神山)
東方的雅拉香保山神居住在雅礱河谷的雅拉香保山上,他的身軀白如海螺,常以一頭大白氂牛顯形,吐蕃十億戰神都歸他管轄。雅拉香保山神的坐騎是一頭白色的神氂牛,如同一座山大小,嘴和鼻孔里不斷噴著雪霧。南方的庫拉卡日山神是西藏山南境內一座山的化身,被描繪成一位戴著頭盔、身披鎧甲、手執短矛的神靈,居住在一座用寶石和水晶砌成的宮殿里,坐騎是一匹白馬,同時他又被認為是格薩爾的精靈。西方諾吉卡瓦桑布山神住在江孜附近的諾吉卡桑山上,他有一個綠色的身影,手持劍和黑旗。後來。隨著藏地版圖的擴大和藏文明的向外發展,「新生代」的山神登上歷史舞台,逐漸取代了古老名宿的地位。現在藏地民間流傳的「四大神山」被廣泛地認為是西藏的岡·仁保且山、雲南迪慶的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瑪卿山和玉樹的尕朵覺沃山。
(庫拉卡日神山)
至今在藏地,還流傳著許多的佛苯之爭時有關蓮花生大師來藏地傳法時降魔鎮邪的傳奇。據說蓮花生大師降服的最著名的神靈就是念青唐古拉山神。念青唐古拉山是藏地最大的一座山脈,綿延幾千公里,穿越廣袤的藏北無人區。在蓮花生大師之前,寂護來藏地弘法時,當地神靈降災作對,念青唐古拉山神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布達拉紅山遭遇雷擊便是他乾的。蓮花生大師知道,要想降服藏地的諸多神靈,首先要制服念青唐古拉山神。當蓮花生大師一行剛剛到藏地時,念青唐古拉山神就得知了此事,他作法掀塌雪山、掣動閃電、砸下巨雷、降落冰雹,並神變出一條白色巨龍,堵住了大師的去路。大師非常惱怒,用金鋼杵插入巨龍,說:「念青唐古拉,你給我聽好了,我一定要捉住你,讓你做佛教的護法神!」遂在雪山之巔建起壇城,接連三天作法與念青唐古拉大戰。大師融化雪峰為洪水,使山頂裸露,露出青黑的顏色,讓山神感覺燒灼難耐,繼而又發力擊碎山上的岩石,壓住他,讓他受不了,最後跪倒在大師面前。狂風暴雪停了下來,雪山也不再坍塌,雪域高原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念青唐古拉山神發誓作了佛法的保護神,繼而成為了建有布達拉宮的拉薩紅山的保護神,藏地財寶保護神和吐蕃贊普後代的保護神,是蓮花生大師身邊最忠誠的一位神靈。此後,大師又到雅礱河谷收服了西藏的四大山神之首雅拉香保。離開雅礱河谷,蓮花生大師又沿著雅魯藏布江逆流而上,前往喜瑪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沿途收服了十二丹瑪女神和珠峰「長壽五姊妹」,使她們都成為了佛教的護法神。
(諾吉卡瓦桑布神山)
與此相對應,值得一提的是在漢地亦有一些關於山神的傳說,似乎受藏文化的影響頗大。特別是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經常有所提及,比如在《西遊記》、《搜神記》等著作和唐傳記、宋話本的一些神怪錄中就有山神、土地神等的記載。在漢地民間至今還流傳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中華大地的西北蠻荒之地,雄踞著以阿尼瑪卿、阿尼蓋寧二兄弟為首的七十二路魔王,他們在當地以阿尼瑪卿雪山為根據地,為害眾生,寇掠邊地,曾一度引起周邊地區的恐慌不安。阿尼瑪卿、阿尼蓋寧二兄弟還時常幻化為二位年輕英俊的白衣將軍在眾生面前顯現,因此被眾生呼為「大郎」、「二郎」。此事被上天偵知,玉帝便命天庭戰神楊戩率梅山七兄弟和十萬天兵天將來征七十二魔王。經過數年的征戰,歷經百餘場大戰,眾魔王被一一收服。大郎見大勢已去,便對兄弟二郎說:「我們失敗的命運已無法逆轉,為不致遭覆滅的結局,我聽說在華熱有一處水草豐茂、林蔭遍布的地方,你率所屬部眾和部落遷去此地隱居,我留下為你斷後,做最後的抵抗。」說完,便率所屬部眾,在阿尼瑪卿雪山頂上與楊戩展開了殊死搏殺,最後受傷遭擒,被押往天庭。玉帝見眾魔王雖然戰敗,卻個個法力高超,威猛強悍,殺之甚為可惜,便法外開恩,封眾魔王為西北邊地的山神,仍由阿尼瑪卿統領,為當地的眾生造福。而阿尼蓋寧從此便率領所屬部眾隱姓埋名、流落異鄉,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最後至華熱地方的毛毛山麓定居了下來。在今天阿尼蓋寧山北腳下的夏瑪地方,有一處叫「二郎池」的海子,據說就是阿尼蓋寧與追蹤而至的楊戩大戰時留下的遺址。因此在夏瑪地方,至今流傳有這樣的一句:「青海有個大郎池,我們夏瑪有個二郎池。」
(毛毛山)
筆者從小就生活在這座神山腳下一條名叫民房溝的小山村裡。從有記憶開始,整日望見的除了山還是山,特別是山頂終年積雪、氣勢巍峨、鬱鬱蒼蒼的大神山,宛若一條蒼龍,橫亘在群峰之上,高聳入雲,橫空出世,更使我幼小的心靈充滿了對大神山的神秘和無盡的嚮往。尤其讓我幼小的心靈受到震憾的是,在那個知識特別貧乏的年代,大人們在田間村頭、陋室燈下,除了談論一些野史軼聞、神狐鬼怪之外,便無其它的知識,傳授給我們這些還處在懵里懵懂的娃娃們。每當他們提起大神山時,臉上總是充滿著一種莊嚴、肅穆、虔誠和崇敬甚至恐怖的神情。在民間傳聞中,阿尼蓋寧被描繪成是一位頭戴銀盔、身披銀甲、手持長矛、座下跨一匹雪青寶馬的神靈。因他又常以一位頭戴白氈帽,身披白氈衣的居士形象顯形,又被稱為蓋寧(蓋寧:藏語居士的意思),因此在今天的毛毛山周邊一帶,毛毛山仍舊被人們稱為阿尼蓋寧山。在此山北坡腳下的西響水溝堖,有一溜十三座小山,被人們稱為十三溝峨博,傳說是阿尼蓋寧的十三房家眷。在離此不遠的東響水溝口,有一處美麗富饒的草原,叫峨博灘,灘上有一座大峨博,就是專供人們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在此聚集,祭祀阿尼蓋年的地方。夏瑪寺、祝貢寺、達隆寺、華藏寺等寺院經堂門廊兩側牆壁上以宗教內容為主的藏式繪畫中,就繪有阿尼蓋寧的形象。關於阿尼蓋寧,在民間尚有這樣一則有趣的傳聞:
(雷公山)
當年阿尼蓋寧被天神二郎收服封為毛毛山山神後,心性大變,喜怒無常,在不高興或被人誹謗時,就顯形出來或降冰雹、或發洪水,以不同的手段為禍百姓;在高興時,又會以不同方式為當地百姓造福,特別是對外來人,阿尼蓋寧更是同情,他會以各種手段讓他們定居下來興旺發達。有一年,秘游至華熱的尊者六世達賴為重建石門寺,曾去內蒙古一帶募捐。當尊者用募捐來的三百匹駱駝馱著募捐來的資金途經阿尼蓋寧山下時,正值夜間。這事被阿尼蓋寧得知,在一夜間連降三盡多厚的冰雪,凍死了尊者的三百匹駱駝。尊者非常生氣,次日便帶了貼身的一名侍從登上了白雪皚皚的阿尼蓋寧山頂。在山頂背風處的一小丫豁里,尊得讓侍從搭建了一座小帳篷,坐在裡面誦經作法。至第三天夜間,侍從聽到帳篷里有人開始與尊者高聲談論。侍從心想,帳篷里只有尊者一人,三更半夜,與尊者談話的又是誰呢?便悄悄溜到帳篷後面掀開一角,偷眼望去,只見在尊者對面的坐墊上,坐著一位頭戴白氈帽、身披白氈衣、面如朗月、鼻若懸膽、目光如炬、身材魁偉的巨人。正當侍從感到不解時,那人朝侍從隱身的地方斜眼一瞪,侍從感到那神目中射來的電光霎時讓他骨軟筋酥,心膽俱裂,一頭栽倒在地上什麼也不知道了。次日清晨,日朗風清,當金色的陽光灑滿冰雕玉琢、美麗絕倫的阿尼蓋寧山頂時,嚇得失魂落魄的侍從剛好從夢魘中悠悠地醒轉過來,恰巧看到,那巨人正雙手合十與尊者道別,倏忽之間便失去了蹤影。尊者告訴侍從,他就是山神阿尼蓋寧。經此次鬥法,阿尼蓋寧被尊者的無上智慧和廣大神通折服,皈依佛門,成為了一位佑護眾生、造福一方的神靈,成為毛毛山周圍紅番五族、東山八族、石門四族等部族敬仰供奉的保護神。時至今日,在毛毛山頂上仍祭有一處峨博,傳聞就是當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與阿尼蓋寧鬥法的遺址。
(干沙峨博)
據有關藏文經文和典籍記載,除阿尼蓋寧外,天祝藏區還有阿尼嘎卓、阿尼謝隆崗嘎爾、阿尼扎西、阿尼南加、阿尼萬智、阿尼加瑪、阿尼昂毛、阿尼幻覺、阿尼道旦等著名的山神。除此之外尚有阿尼華前、阿尼華達、阿尼當智、阿尼有拉、阿尼曼陀、得吉措姆及大通河沿岸的阿尼瑪琅崗噶爾、阿尼貢布丹瑪、阿尼南蓋、阿尼夏當、阿尼卻隆、阿尼熱貢、阿尼達日參、阿尼秀日則、阿尼曼陀、阿尼嘉尕日、阿尼愣布則、阿尼饒卜藏、阿尼勒日等十三神山。
雪域蓮花
印能法師 - 心中的菩提
關於天祝藏區十三戰神也就是十三山神的名稱和來歷在民間眾說紛雲、諱深莫如,尚無定論,至於所上羅列,只是筆者本人根據在天祝藏區生活的經歷、所見所聞,加上閱讀大量的有關文獻典籍和民間傳說得出的一個看法,是否屬實,還有待詳細考證。較為可信的是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英雄的華熱藏區有英勇善戰、膽識過人、聰慧絕倫的十三弟兄,他們統率著華熱藏區的眾多部落,外御強虜,內撫眾生,和睦相處,共同在美麗富饒的華熱大地上創建著幸福和諧的家園。誰知天無百日睛,人無百日好」,環伺周邊的其它強勢部落眼熱華熱秀美的山川、豐茂的草原和肥壯的牛羊,便大舉進犯,進行搶掠,使華熱的眾多部族陷入了連片的戰火之中。十三兄弟統率部眾奮起反擊,經過十多年的征戰,最終打敗了所有入侵的外族,恢復了被強占的土地、草原和牛羊。而十三弟兄也在連年的征戰中個個壯烈捐軀,英勇犧牲了。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的豐功偉業和保家護民的壯舉,將他們的事跡編成一個個故事傳唱,最後演繹為了華熱大地上眾多部族傳說中的十三戰神、保護神和山神。此外,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說古時候今天祝境為霍爾國轄地。有一年,霍爾的黃帳王、白帳王、黑帳王乘嶺國雄獅王格薩爾討伐魔王路贊,拯救二妃香薩不在國內之際,率軍偷襲嶺國,搶走了格薩爾大王的愛妃珠姆。格薩爾王經十多年征戰平定魔國後,接到了身在霍爾的王妃珠姆托仙鶴捎來的求救信,才知王妃被搶,於是便率領十三位天將和像海浪一樣翻滾的軍旅,攻入霍爾國。經數十次血戰,消滅了三帳王,占領了霍爾國。撤離時,留下十三位大將駐守。數年後,青海北部、甘肅西北部的朱固部南侵,企圖占領這塊牧地,結果被英勇善戰的十三位大將擊退,這裡因此聲威大振,被周圍部落稱為「華熱」——英雄的部落。住在南方五百里外的一個九頭妖魔聽說此事後心中不服,便在次年六月十三趁華熱舉辦賽馬會之際,騰雲駕霧,撲向人群,殘害百姓。十三位大將奮起抵抗,殺了妖魔,他們也因身負重傷而英勇犧牲。正當群眾悲痛地為他們舉行葬禮時,突然驚天動地地一聲巨響,一朵彩雲托起十三位大將,瞬即變成了十三座高聳入雲的大山,成為該地藏族人民十三位崇高的保護神,也就是十三山神。在今天的天祝藏區,還有人這樣說,以烏鞘嶺為界,嶺北的眾多山神是當年霍爾有名的陣亡大將的英靈,嶺南的眾多山神是格薩爾王手下陣亡大將的英靈。因此在嶺北至肅南一帶,至今還保留有這樣一個習俗,不准說唱格薩爾,如果有誰說唱格薩爾,山神就會發怒,降災當地。
(馬牙雪山)
天祝藏區的十三神山中,名氣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當屬阿尼嘎卓,也就是今天的馬牙雪山山神。據民間古老相傳,阿尼嘎卓是一位頭戴白盔、身穿白甲、外罩白袍、手持銀劍、騎一匹神駿無雙的白馬而法術超群、仁慈寬厚的一位大山神,他還常以一頭大白氂牛的形象顯形,在西北七十二路山神中有座次。清代著名藏文史書《安多政教史》中說:「有神山照噶爾,住著覺阿白氈者護佑各方,還有嘎卓九尊等許多護佑光明方面的山神,傳聞從前雪山裡有獅子。」這座神山,據明末清初的大活佛東科·多居嘉措辨認,是西藏雜日山二十四聖地之一。據傳神山有三重門,外門有猛虎守護、中門有青龍守護、內門有飛天羅剎女把守。又說此處是格薩爾伏藏(埋藏兵器鎧甲)之地。從現在馬牙雪山也就阿尼嘎卓神山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阿尼嘎卓在歷史上應是由前山莫科族、後山莫科族、朵倉族、馬且族、石門四族等措哇供奉的一個大山神。
天祝本土的大山神還有歷史上由烏鞘嶺以北的哈溪四族、南山五族、安遠六族等部族信仰供奉的阿尼謝隆崗噶爾。謝隆崗噶爾峰為天祝的大山之王,聳立在縣境西北角的卡哇掌(雪掌之首)上,終年積雪,四季不融,漢語稱大雪山。阿尼謝隆崗噶爾座下有四大山神:阿尼扎西卻隆(西溝主峰)、阿尼昂毛(雷公山)、阿尼南加(磨臍山)、阿尼萬智(干沙峨博),有關阿尼謝隆崗噶爾的傳聞在民間已失傳,只知道其座下的四大山神阿尼昂毛為其右班丞相、阿尼扎西卻隆為左班丞相。阿尼南加和阿尼萬智為兩大護法。四大山神皆有傳聞。
(磨齊山)
據說左班丞相阿尼扎西卻隆原為薩班在毛藏寺背後一山洞裡修行時帶的廚師。附近有一妖對薩班恨之入骨,想法算計薩班。薩班勸妖怪從善,妖怪不但不聽,還找了一株毒草趁廚師做飯不注意時放進鍋里,廚師做熟飯,不見薩班來,就先嘗了一口湯,結果中毒身亡。薩班回來後見廚師已死,就知道是妖怪所為,便把那妖怪壓到山底,並傳給廚師靈魂鎮妖法術,封廚師為扎西卻隆崗噶爾山神。右班丞相阿尼昂毛(雷公山神)在民間被描繪成是一位黑臉黑須、黑甲黑袍、長相非常威猛、騎一條青龍的山神。但也有傳聞說雷公山有三個分別騎灰驢、黃驢、白驢從康地來的外來山神,叫旺恩、旺賽、旺噶爾。雷公山下的安遠盆地在很久以前雖說是一塊寶地,但每年一到莊稼快成熟時就被阿尼昂毛髮威降冰雹打得顆粒不剩,盆地中住有一富戶,知道這是由於山神阿尼昂毛不喜所致,便許願說要在雷公山頂為阿尼昂毛修山神廟,但願許下後,他卻傻了眼,整天愁眉不展。一牧羊娃看到東家整天這樣,就問:「主人家,您整天唉聲嘆氣的,是為什麼呢?」東家說:「你這個尕娃,我許下願說要給阿尼昂毛修廟,但山這麼高,又沒有路,連磚瓦都運不上去,怎麼修哩?你說我能不急嗎?」放羊娃笑嘻嘻地說:「這有什麼難的,主人家,你只要讓人用細繩子把磚瓦連在一起,我保證給你運上山頂。」主人家恍然大悟,說:「好尕娃,你真聰明,好好乾,長大了我保證給你娶一個漂亮尕媳婦。」於是,放羊娃在每天放羊時,一隻羊馱二片磚瓦,不出二月就把修山神廟的磚瓦全部運上了山頂。在今天的雷公山頂,仍留有當年這位財主為阿尼昂毛所修山神廟的遺址。山神廟修成後,阿尼昂毛再也沒有用冰雹打過安遠盆地的莊稼,因此在民間留下了「雨不打安遠」的說法。兩大護法中的阿尼南加(磨臍山神)據說是阿尼瑪卿的第1000個兒子,是一位黃臉黃須、黃甲黃袍、使黃金槍、騎黃驃馬、手牽一條青龍的神靈,還有一種說法是白臉白須、白馬白袍。民間傳說,磨臍山是一座金庫,其後有七座大山,如同裝滿了草的大車,人稱「七輛草車」。當地各部族認為這七座山是護衛阿尼南加的七個小戰神。他們協助阿尼南加巡視四方,保護哈溪地區的眾生。奔騰不息的雙龍河,就是阿尼南加手牽的那條青龍,是廣財龍王派來給阿尼南加的侍衛。相傳哈溪地區的各部族要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七日祭拜阿尼南加。阿尼萬智指現在旦馬大水灘西部的干沙峨博,其山頂為青石沙礫,鄉民謂之干沙,因山頂建有鄉民祭祀山神的峨博,這山便有了漢語干沙峨博的稱呼,但虔誠的鄉民們卻稱阿尼萬智(意為萬事成就之山),尊為佑護自己的神山。據鄉民們說,阿尼萬智是一位非常有智慧但心性玩劣、喜湊熱鬧的山神。大水上寺寺主三世探花佛有次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坐在經堂的廊檐下乘涼,忽然間天空濃雲密布,雷聲大作,一場暴雨在眨眼間就要降落,侍從們趕緊催探花佛進房,探花佛卻像沒聽見一樣,全神貫注,緊盯著濃雲密布的天空,不知何故,忽然間哈哈大笑。侍從們忙問:「佛爺,您怎麼了?」佛說:「也不知怎麼了,阿尼萬智手下的幾個小山神正要興風作浪,用暴雨打掉這裡的莊稼,阿尼萬智不但不阻止,反而來在他們的中間,嘻嘻哈哈地打鬧。一不小心,被苯卜子念山神經驚了騎著的青牛,把阿尼萬智從牛背上摔下來,栽了個跟頭,帽子也跌掉了。正氣得吹鬍子瞪眼呢,你們看,那不是嗎?」隨著佛手指的方向,侍從們果然隱隱約約地看到,阿尼萬智駕著青牛,一邊嘟嘟囔囔地向佛說著什麼,一邊急速地向山頂隱去。
走進天祝,走進天祝的鄉村牧區,你不僅為這裡的秀美山川,寬闊草原所折服,無不為鄉民們的虔誠、信仰所打動。他們從事著農耕畜牧,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白山黑水間的山山堖堖、溝溝窪窪過著極其簡單、純樸的生活。凡是有信仰的村村落落,幾乎在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後都豎有一桿嘛呢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向世人展示著他們意識中的某種信念,某種信仰,也似乎在向天地傾訴著他們心中的想法、理念和情感。他們或以寺院為中心,或以部族為範圍,除信仰敬奉前文所敘述的那些大山神外,每個措哇、每個寺院又都有自己供奉的山神、戰神或保護神。如地處大通河流域的馬且措哇敬仰祭拜的山神叫阿尼達日參,朵倉措哇的叫阿尼饒卜藏(西大嶺),炭山嶺、阿沿溝一帶的叫阿尼道旦,五台嶺叫阿尼卡勒,石門溝堖藥水神泉一帶的鄉民供奉的小圓山叫阿尼有拉桑保,以石門寺為中心的叫阿尼幻覺,以華藏寺為中心的叫阿尼曼陀(南山),火石溝一帶有位女山神叫德吉措姆,東大灘大灘口村一帶的村民祭拜供奉的叫阿尼堅參,毛藏寺為中心的叫阿尼加瑪,大台子的叫阿尼華達,西頂的叫阿尼華前等。山神文化現象在天祝大地上極其普遍,且普遍影響著這裡人們的思想、情感、意識和生活,是一種古老相傳、積澱很厚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以阿尼蓋寧為例,周邊的村民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習俗,不論男女老幼,他們所戴帽子的頂部,總要飾有一撮紅纓毛或是紅線繩。這種習俗據說就是依照阿尼蓋寧頭戴的帽子而來。祭拜敬仰阿尼蓋寧的主體部族紅番五族所居住的地方西大灘在藏語中叫夏瑪(紅帽子)也是由此。這種文化現象的存在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和根據的。據筆者推測,這些山神形象如此地深入民間,深入民心,是與這些部族在歷史上的某些大事或某些人物有關。這些大事或者人物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或某個時段曾經影響過部族的生存和發展,而這個人一定是一個部族首領或者是一個在部族中有一定影響、威望或者有突出貢獻的人。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文化落後等原因,這些事件和人物雖缺少文本記載,但人們為了紀念,一代一代口頭相傳,慢慢地就演化為了人們心目中具有一定超能力的神。從這些山神的形象、性格、服飾以及所乘用的坐騎,使用的兵器來看,他們實際上就是人的形象,只是人們賦予了他們無上的智慧、法力等,也是這些地方的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對某些自然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如阿尼昂毛(雷公山),因該山山勢雄偉、黑黝黝直插雲霄,人們就將他描繪為了黑臉黑須,黑衣黑袍,威烈剛猛的形象;再比如阿尼南加(磨臍山),因該地盛產黃金而聞名於世,所以人們就將他的形象描繪為了黃臉黃須,黃馬黃袍,手持金槍的神靈。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山神歸根結底實際上就是神化了的人。只要深入天祝的鄉村、民間,就會看到,在某些大山腳下,或是山頂上到處都豎有人們在某個特定的日子祭山神的峨博。除此而外,還會在路途所經過的山丫豁、溝口、河源等處,看到一堆堆用石塊壘成的嘛呢石堆,每當人們經過這些石堆時,就會口誦經文,隨手撿起一塊石子,拋向石堆的高處,據說這也是在祭拜山神。山神文化在天祝大地上無處不在,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受現代文化的衝擊,這種民族民間文化已處在瀕臨失傳的邊緣,因此急需搜集、整理,急需有志之士探索研究,以期使這支民族民間文化中的奇葩能得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