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撫州市基督教洪恩堂的歷史回望

2019-07-13     以鄭視聽

​在」才子之鄉「江西撫州的文昌橋東首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有一座聞名遐邇的百年前天主教堂——聖若瑟大教堂,據稱它是當時中國第三大教堂,江西第一大教堂,許多外地人會慕名前來參觀,這座教堂與旁邊臨近的國保單位玉隆萬壽宮、唐代古剎正覺寺一起,成為撫州著名的宗教聚集之地。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與之隔河相望的州學嶺歷史文化街區上,亦有一座頗具歷史的基督教堂——洪恩堂。兩座教堂屹立於撫河兩岸,遙相呼應,它們分別見證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撫州發展的一段興衰傳奇。

洪恩堂外觀

基督教洪恩堂,位於撫州市臨川區六水橋街辦州學嶺路24號(臨川三小附近),始建於1888年,重建於1983年,哥德式建築風格,建築占地面積僅80餘平方米。曾經歷過信仰活動的輝煌,也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幾經更迭,如今其緊鎖的大門,殘舊的窗戶以及斑駁的牆面,無不在向世人述說著其湮沒於歷史中的滄桑故事。

洪恩堂門樓

清同治年間,基督教傳入撫州,拉開了基督教在贛東大地上傳播的大幕。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基督教美以美會成立江西差會撫州教區,會址設於州學嶺泰山背豫章會館,由開創牧師戴古臣主持教務,經之後多任外籍傳教士的努力,興建了福音堂,先後開設了真光女校、豫章高級小學和豫章中學,組織了紅十字會,整體建築占地面積達到20余畝,規模十分宏偉。當時的州學嶺福音堂是一處官宦可進,布衣可入,洋人講道,教徒聆聽的公共場所,在此無等級、身份、人種、語言等等的差別。國人向來深具包容心,不排他而吸納其他文化精髓,使得自身的文化體系越發飽滿和豐富,這一點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是可見一斑。因此,當年的福音堂,也成為撫州城區最繁華地段中一處具有異域特色以及最具吸引力之地。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基督教內地會也成立撫州教區,興建撫州花家巷基督耶穌堂。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基督教美以美會江西差會撫州教區改名為基督教衛理公會撫河教區。抗戰期間,州學嶺福音堂被日軍空襲全部炸毀。抗戰勝利後,劉南山牧師在州學嶺24號恢復重建衛理公會禮拜堂。

1951年,北京基督教吳耀宗牧師發起中國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

1958年,撫州的同地會與衛理公會合併,成立撫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文革期間,臨川基督教活動全面停止,禮拜堂等場所改作他用。

1983年,黨和國家落實宗教政策歸還了部分房產,鄭恩愛長老在州學嶺路24號重建了「洪恩堂」。之後,由於場地所限以及教友增多等原因,洪恩堂承辦活動逐漸轉移至花家巷耶穌堂等處開展活動,幾經花開花落的州學嶺洪恩堂舊址,終於歸於寂默

洪恩堂

如今,當筆者站立於這座古舊的建築面前時總是思緒萬千,雖然洪恩堂破舊不堪亦難掩其歷史文化價值,這座教堂絕對是近百年撫州宗教文化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之一,更是撫州近現代優秀建築的代表之一,實在值得對其進行妥善修繕保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RbbY2wBUcHTFCnfgm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