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和下西洋之後1497年,西方探險家便來到了中國。最早到達印度洋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後來麥哲倫到達菲律賓群島。對於這些西方的探險者,我們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們打破了我們寧靜的生活,另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不少積極的影響,尤其是科技文明的影響。但是對於封閉的明朝和清朝,這些葡萄牙人又是不受歡迎的,那麼這些葡萄牙人是如何留在澳門的呢?
澳門的由來
在明朝正德年間,也就是鄭和逝世(1433)之後的1506年,葡萄牙人來到了中國的南海,當時明朝人稱呼他們為佛郎機,據《明史》記載,明朝認為這些葡萄牙人,地理位置在馬來西亞南部,「佛郎機,近滿刺加」。可見鄭和之後,明朝的這些官員對於世界的了解,有多麼地無知。
這些葡萄牙人來到東南亞之後,就占據了馬六甲海峽的北岸,也就是馬來西亞的南部地區,並在那兒立了一個旗幟,選擇定居下來。這裡原來有個滿刺加國,曾經受到過明朝的敕封,但是葡萄牙人到來之後,喧賓奪主,成為這裡的統治者,並且在正德十三年,派遣使節要和明朝建立關係,並且請求朝貢。
如果放在鄭和下西洋時期,肯定求之不得,鄭和時期,朝貢的這些蕃國,不但需要朱棣巨額賞金去誘惑他們,而且還需要船接船送,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是葡萄牙人來的不是時候,正德年間,朝廷正打算關門過日子,甚至認為鄭和下西洋太耗費財力,因此對於遠洋航行,朝廷內部無論皇帝還是大臣都三緘其口。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認為重稅導致民不聊生,因此歷年朝廷稅負都比較低,明成祖朱棣下西洋幾乎耗去了國庫一半的財力,2萬7千人花費700多萬兩白銀,而且買回來的寶石、珍珠、龍誕香、椰子、香料、燃料、花木等玩物,毫無實用價值,這也難怪後世避諱下西洋。
到了後世明憲宗時期,曾經動過想下西洋的念頭,憲宗非常喜歡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於是想到南海尋找,後來群臣反對,於是作罷。
正德年間,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派遣使者托梅·皮雷斯來到明朝,這位使者非常有責任感,在被拒絕之後,依然留在明朝。他在廣州市舶司「懷遠驛」住了下來,甚至還買了房子,為持久戰做準備。他留下了一名「亞三」的隨從,在被閹割之後,成為明武宗的貼身宦官,即使如此,明朝也一直沒有同意與葡萄牙進行朝貢貿易,可見防範之深。
雖然朝廷不希望同洋人打交道,但是民間卻和葡萄洋人打成一片,特別是在菲律賓的2萬多華裔商人,已經形成了常年的貿易往來。後來朝廷雖然三令五申要求這些葡萄牙人退出滿敕加,但是沿海居民已經從中得到很大的實惠,並且官員也從中撈到好處,政策很難落地。
當時廣東布政使吳廷舉就奏報朝廷,認為這些葡萄牙人能夠帶來很多西洋物品,只要不允許他們進入珠海,而且只在廣州貿易就可以了。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吳廷舉沒有提,這些貿易不但讓廣州百姓富裕起來,這些官員的薪水也提高很多。
嘉靖皇帝
據《明史》記載,嘉靖九年,福建巡撫林富上書朝廷,認為與葡萄牙人通商有各種好處。第一、朝貢貿易過程中朝廷可以收稅,這些稅收是在朝廷農業稅收之外的,可以作為皇上的貢品;第二、廣東、廣西經常發生民變,可以利用這筆錢養兵,減少朝廷財政壓力;第三、加強通商可以改善民生問題,讓百姓多一條生計,減少民變。
從此之後,葡萄牙人每年向明朝支付500兩白銀的租金,合法在澳門居住下來。之所以叫澳門,是因為它是香山縣的出海口,當地人把出海口叫澳,最早叫香山澳,後來慢慢改成了澳門。
澳門對明朝的影響
在清朝修的《明史·佛郎機傳》中,對葡萄牙有客觀的評價,認為葡萄牙人只是希望進行通商貿易,並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但是明朝對於他們過於猜忌,一直不允許他們朝貢,其實一直到明朝滅亡,葡萄牙人都沒有給明朝帶來什麼大的麻煩。
可以說清朝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雖然嘉靖二年,曾經爆發過西草灣事件,幾艘未經批准的葡萄牙商船進入廣東西草灣,與那裡的明朝水師發生了衝突,被明軍殺死30多人,逮捕40餘人。但是整個事件很快就被平息,葡萄牙人還是按照明朝的政策行事。
明朝仿製佛郎機
葡萄牙對明朝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特別是佛郎機炮的使用。早年明朝有突火槍等火器,但是這種火器射程比較差,只有50米的距離,而且精度也比不上當時的弓弩。另外這些火槍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只要下雨天,或者風大,火藥就點不著了。
1620年,明朝從葡萄牙人手裡購買了大量的西洋大炮,然後運到北京之後,聘請當時歐洲的工匠指導製作紅夷大炮。明朝結合佛郎機炮和紅夷大炮的優點,造出了當時最先進的神飛炮。這種炮裝填速度快,殺傷力大,而且運輸方便。
紅夷大炮
像明朝這樣大規模、高層次的技術引進,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從朝廷到廣東福建的地方當局,都主動搜羅新式槍炮,積極引進通曉製造火炮技術的西洋人。當時出現了一場編譯火器論著的高潮,什麼《西洋火器法》、《西洋火攻神器說》、《西洋神炮》等等,都是明朝的時候出版的。明朝時候兵書數量之多,為中國各朝之冠,其中大部分又出自16、17世紀。明朝生產出來的各型佛朗機總數達三四萬門,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之後明朝在對蒙古、女真、以及日本的戰爭當中,這些「佛郎機」發揮了巨大作用。
澳門對後世的影響
1847年,中國第一批留學美國的容閎、黃寬、黃勝三位學生,都是來自澳門附近的馬禮遜學堂,這裡在鴉片戰爭之後被稱為中國買辦之鄉,有大批本地華人充當與洋人的中間商,因為清朝不允許與外國人直接貿易,於是澳門附近就產生了大量的買辦。
當時如果想學外語,只有通過教會學堂學習,這裡不但管吃管住,而且還免學費。但是清朝末年,但凡家裡有那麼一點錢,孩子能念私塾一定是念私塾。因為走向買辦的道路,就意味著與科舉無緣了。
留美幼童
從澳門租借給葡萄牙人開始,這裡就成為西方傳教的大本營,1847年,馬禮遜學堂的校長布朗因為生病要回美國治療,他不希望容閎、黃寬、黃勝這三個優秀的孩子因此荒廢了學業,因此帶他們到美國學習,之後容閎以優異的成績申請到了耶魯大學的全獎,4年之後還以優秀的成績在耶魯畢業。
隨後1872年到1875年,四批留美幼童當中,只有一個山東,其餘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廣東,尤其是澳門附近。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要員、文化大家、科學大家,要不他們本身就是廣東人,要不上一輩子是廣東人,就是這個原因,他們的根就在以澳門為中心的一個輻射區。
澳門對於中國的意義,絕不是一個殖民地這麼簡單,它是近百年,封閉的明朝和清朝對外的窗口,如果沒有這扇窗口,中國將會落後世界更久的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JMEYW4BMH2_cNUg8Y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