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丁舟
【言必稱希臘還是言必稱中國】系列文章之(五十八)
在旅遊過程中,多次遇到有人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表演讚嘆不已。我每次都感到很自豪,這個世界上誰不愛聽好話。中國人對這場盛大的開幕式下足了功夫,儘可能加入更多的中國元素。在綿長的中國歷史中優中選優,四大發明當然不能缺少,表演中活字印刷甚至單獨占據了一節。
在中國常見的四大發明宣傳內容
「四大發明」一詞的產生過程比較複雜,大概脈絡如下。自16世紀後,卡爾達諾、培根、馬克思等人都曾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種發明對歐洲社會進步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不過均未說明三項發明的來歷,更像是默認它們都出自歐洲本土。英國來華傳教士艾約瑟(1823-1905)是位漢學家,在其著作中比較中國和日本時,首先將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並列,意指它們來自中國,但是還沒有形成四大發明之說。1925年美國學者卡特的著作《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出版,在序論開始有一段話:「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四種偉大發明的傳入流播,對現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紙和印刷術,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並使推廣民眾教育成為可能。火藥的發明,削除了封建制度,創立了國民軍制。指南針的發明,導致發現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歐洲成為歷史的舞台。這四種以及其他的發明,中國人都居重要的地位。本書以印刷術的發明為限,專門研究這一發明的事實真相。」次年有中國學者翻譯了卡特著作的部分章節,「四大發明」之說開始被中國學界了解,慢慢傳開,成為定說。
四大發明雖然首先由西方人提出,但也一直存在爭議,後來的研究發現提法並不嚴謹,部分功效有誇大之嫌。技術發明在中國所處的地位一直較低,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概括。不過這並不影響後來中國人對四大發明內容的挖掘和深化。要是讓中國人自己評選,估計火藥和指南針會被絲綢和瓷器替代。只可惜有些人認為替代品不能擁有摧毀封建制度和發現新大陸的神力,所以儘管在西方技術東傳前,火藥在中國歷史中功效平平,指南針甚至連清晰的脈絡都難尋,但依然不妨礙位列四大。
四大發明與科學無關,是純粹的技術發明,由於技術領域不同,不易在貢獻度上做內部排序。通常一項技術要歷經三個階段:雛形技術、成熟技術、落後技術,只有成熟技術才是成功的標誌。成熟技術的形成有很強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約束,極端的例子是北極圈附近不可能發明冰箱,赤道附近不可能發明暖氣。驗證技術的成熟度,關鍵是能否在生產、軍事、商業等領域得到有效應用。其中一項技術如果在軍事上能迅速提高戰鬥力,通常傳播速度是最快的。
馬是經過馴化後,速度、負重、耐力三者結合最佳的動物,是農業文明時期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切能夠提高馬匹使用效率的發明,都會受到重視。成熟的馬鐙技術大約於3世紀由亞洲北部的游牧民族發明,在五胡亂華期間,功效顯著。中國漢文化區逐漸接受,提高了隋唐兩朝的軍事優勢。馬鐙一路西傳,直到9世紀,西歐的法蘭克人才掌握該技術。之後騎士們才能端坐馬上,做出各種花哨誇張的動作。馬鐙技術非常簡單,可以使騎兵雙腿馭馬,徹底解放雙手,看上去百利而無一害,應該迅速推廣,可是馬鐙向西傳播卻耗時近六百年左右。古代延緩技術傳播的主要因素並不是今天的專利壁壘,而是其他傳統與新技術的結合會有衝突。馬鐙的好處毋庸置疑,但是馬種馴養、騎兵訓練、武器配備、軍種設置、戰略戰術、軍需製造、軍費支出等等都要相應改變,短期替代成本極高,難免傳播耗時較長。
木芯鎏金銅馬鐙,出土於5世紀初北燕貴族馮素弗的墓葬
再舉一個更為熟悉的例子:阿拉伯數字0-9,嚴格應稱「印度-阿拉伯數字」。數字系統在幾大古文明地區都有發明,但書寫方式不同。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幾經演變流傳,9世紀初在阿拉伯地區分化成東西兩支。東支演化成現在阿拉伯人使用的數字,西支借道西班牙,12世紀傳入歐洲,至16世紀得到廣泛使用,逐步取代羅馬數字,並且改進成與今天的寫法基本一致。印度數字、東支阿拉伯數字及現在的阿拉伯數字,分別在唐朝、元朝、明末清初均有傳入中國的記載。但中國人習慣使用傳統的算籌或用干支計數,對此不為所動。遲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算正式傳入中國,開始大範圍使用。今天看來,阿拉伯數字的技術優勢無需多述,那為什麼傳播經歷卻不盡相同呢?如果了解阿拉伯數字與現代科學的關係,就不難理解0-9在不同地區的身世差別了。
各地區的數字符號及演化簡表
對照馬鐙和阿拉伯數字,再來看看中國的四大發明。前文都已經簡單提及,下面主要說說印刷術。
印刷的原理很簡單,在磚、石、木、金屬等較硬的材質上刻出圖案或文字,塗以油墨,用紙批量複製。如果不考慮印章蓋印,中國最早的印刷能追溯到東漢時期對石刻的拓印,可以視為雛形技術。成熟的印刷術是指6世紀出現的雕版印刷。催生雕版印刷技術誕生的社會因素既非皇帝要出語錄,也非文人要出詩集,而是大乘佛教在中國被漢化以後,信眾暴增,需要大量佛經。抄寫雖然心誠,但是費時費力,收益太低。同樣內容的佛經面對廣泛的需求,有人從石刻拓印獲得靈感,木質雕版應運而生,紙張、油墨也做出相應的技術改進,結果佛經如雪片般飛入尋常百姓家,寺廟商家均獲利豐厚。雕版印刷在東亞地區快速傳播,初期大都用於印刷佛經,後來又印刷曆書,中國和日本的文物遺存均是有力證明。雕版印刷還改變了紙質資料的保存形式,由卷變成裝訂成冊,才有了後來的書籍。盛唐的出現和雕版印刷沒有關係,相反由於佛經泛濫,造成信眾過多,反而添亂。唐朝中後期,佛教對社會侵蝕日益嚴重,占財產、避賦稅、逃兵役,雕版印刷在其中推波助瀾。當然唐的朝衰亡不能歸罪於雕版印刷,因為這項技術沒有這麼大的能量。
1974年在西安郊區出土的梵文《陀羅尼經咒》殘片,印刷年代約為7世紀,被認為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印刷品之一。
宋元明清四朝雕版印刷的技術更加成熟,應用範圍擴大,民間出版業興盛,文化人倍增,為社會繁榮助一臂之力。中國古籍浩如煙海,宋元明清四朝占九成九,都是雕版印刷之功。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在備受推崇,卻非當年主流。四書五經廣泛傳播後,注經解經人人可為,可惜沒有帶來新諸子百家,宋明理學藉機形成,獲得壟斷地位。但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套死所有讀書人,思想愈發僵化。這一切當然也不能只歸罪於雕版印刷,主要還是其他社會因素在作祟。
福建建陽地區在宋元明清是一處書籍製作中心,留存有很多雕版
雕版印刷在東方是一項成熟技術,不過它的西傳和造紙術一樣都非常緩慢。漫長的絲綢之路不可能一朝走完,十字軍東征、蒙古西征都幫助加快傳播速度。伊斯蘭世界接受中國造紙術,卻對雕版印刷不敢興趣,只有少量應用。名義上是認為印刷宗教書籍屬於不敬的行為,一直迷戀手工抄寫,直到18世紀左右才被迫接受活字印刷。最早呈現在歐洲人面前的印刷品並不是宋元善本,而是中亞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遊戲紙牌。最遲至14世紀,雕版印刷傳至歐洲並被掌握,與東方相似,除了印紙牌,早期的印刷內容多是聖經中的圖文故事。可是雕版印刷對於歐洲文字體系來說不是一項成熟技術,實用性很差。形勢逼人,一些人開始嘗試木活字,進一步嘗試澆鑄金屬活字。德國人谷騰堡經過刻苦攻關,完善了鑄字、揀字、組版、填空、齊行、印刷多項工藝,大約在1455年左右首次印刷出版《聖經》。歐洲活字印刷起步之時,宗教內容居多,教廷大量印刷贖罪券斂財。不過拉近人們和上帝的距離之後,也促進了宗教改革,活字印刷為新知識、新思想的傳播添一臂之力,將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時代推向高潮。經過幾百年的技術改進,1790年推廣使用鉛印。工業革命後,印刷機器成為一項專門技術獨立發展,但印刷術整體依然遵循谷騰堡的技術套路。
15世紀谷騰堡印刷機的複製品
活字印刷在東方早有人嘗試,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過畢昇的事跡,元明清三朝也有人陸續實踐,並留存下一些活字印刷的書籍。與中國同屬一個文化區的朝鮮,15世紀初在官方資助下,出版過一批用金屬活字印刷的儒家經典。可是東方所有的活字印刷書籍與雕版印刷書籍相比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除了說明活字印刷術的存在,並不能證明它在東方是一項成熟技術,反而形成反證,說明活字印刷在中國難當大任。
今天有人嘗試複製泥活字、木活字,希望證明在古代的可行性,效果並不好。因為材質缺陷,泥活字、木活字不可能演變成活字印刷的成熟技術,還是要用金屬活字。中國銅錢文字精美,足以證明活字印刷在東方難以推廣並不是製造金屬活字的技術問題,而是另有其他原因。漢字是中國的驕傲,可惜由於筆畫繁雜,數量巨大,成為推廣活字印刷的攔路虎。古代刻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製作雕版其實是按圖索驥,並不十分清楚文字內容,以致錯訛很多。活字印刷鑄字排版過程要求按「字」索驥,在西文環境中非常簡單,幾十個字母可以無限複製和使用,普通人員即可完成。但是在漢字環境下,不僅鑄字的工作量被無限放大,而且揀字排版對知識水平有較高求高,以致錯訛更多。這是中國古代出版業不能承受的商業成本,所以除了民間少量嘗試和官方資助,活字印刷無法形成商業化。沈括、王禎都是官員,描述活字印刷如何輕鬆便捷、暢快淋漓,均是不清楚技術如何商業化的書生之言,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技術認識的通病。商業上行不通,政府示範也就無濟於事。清雍正年間,宮廷鑄25萬枚銅活字,印製《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一億六千萬字,是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的一次大規模應用,但在過程中也感到效率太低。此後這批銅活字只能束之高閣,最後的命運是乾隆年間被拿去鑄錢。
雕版和活字是凸版印刷,用木材或金屬製版印刷圖片成本很高,效果也差。另一位德國人塞內費爾德(1771-1834)於1798年發明石印平版印刷術,根據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可以輕鬆製作圖版。不過石印在西方並沒有取代鉛印,只是印刷中的一項輔助技術,可是石印在中國卻引發了一場印刷革命。雕版印刷從隋唐至明清,工藝不斷改進,作為成熟技術,未受到任何挑戰。石印比雕版降低成本,字體更小更隨意,印製圖片效果頗佳,出版業接受極快。從清末到民國初期,幾乎是一夜之間,歷經千餘年的雕版印刷被淘汰出局。至今,雕版印刷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存在,木板年畫、佛教經書都是它的歷史延續。
清末石印《點石齋畫報》,經常有介紹西方科技的內容。這是1897年某期的《寶鏡新奇》,介紹用X射線看病。
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的影響下,尤其是中國報業的蓬勃發展,讓石印顯得力不從心,印刷術逐漸與西方接軌。書籍和報紙銷量大增,印刷業終於能夠承受鉛活字印刷的高昂成本,開始大規模商用。不過漢字在活字印刷中的窘境一直不能徹底解決,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單位排版印刷成本長期高於西文書,遇到生僻的漢字還要臨時鑄字,排版工人的工作強度居高不下。相似的問題在漢字遇到計算機的時候也曾出現,但是中國人不可能捨棄漢字,還得依靠技術創新。
20世紀初,照相技術被引入印刷業,成為一場革命的前兆。隨著計算機和雷射技術的發展,1970年代西方發明雷射照排,開始淘汰鉛印。英國某公司嘗試研發漢字雷射照排,並且帶著樣機來中國展示,希望占領華文市場。可是技術不過關,漢字識別速度太低。中國技術家王選(1937-2006)借鑑國際先進技術,帶領團隊攻關,解決漢字識別難題,於1985年發明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直達國際高端,並且迅速商用。此後十年,中國逐漸淘汰鉛印。「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漢字印刷翻身解放,獲得新生。可是故事並沒有結束,隨著技術進步,無紙化時代已經臨近,信息傳遞方面的印刷術開始面臨整體被淘汰的結局。
左圖漢字排字工人揀鉛字排版,右圖王選查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報紙膠片。
任何應用廣泛的偉大技術發明,在歷史文獻或遺存上很難做到神龍不見首尾。四大發明細數下來,在本土的表現差別很大。造紙和雕版印刷是成熟技術,活字印刷胎死腹中。黑火藥製作鞭炮是成熟技術,儘管至今事故不斷,而對於火炮只占一部分,後被歐洲發明的無煙火藥替代。指南針只是綜合複雜的航海技術中的一項,而中國的水羅盤並不成熟。四大發明,滄海一粟,是農業文明千萬種技術中的幾種,甚至只是一系列複雜演變過程中的一環。每一項發明的起源都很重要,雛形技術值得肯定,但不值得炫耀。成熟技術會被銘記,而此時此地的成熟,並不一定代表彼時彼地也成熟,階段性的功效也不等於長期功效。一旦更高效的新技術出現,以前的成熟技術會淪為落後技術,終將被淘汰。
技術發明,應是人類共享。腓尼基的船,呂底亞的金銀幣,古希臘的葡萄酒,古羅馬的拱券,游牧民族的馬鐙,印度-阿拉伯數字,還有中國的很多發明無不如此。技術進步從來都是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上演著雛形、成熟、淘汰三部曲。不分你的我的,都是全人類的,因為先進技術最具有普世價值。
有些人入戲太深,基於西學東源的觀念,為後來的「兒子打老子」找藉口,喜好求證水羅盤和新大陸、畢昇和谷騰堡、煉丹和歐洲火炮之間的直接聯繫,進一步直接導出大航海、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再進一步直接導出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工業文明。這類超級臆想充滿藝術性,近乎神跡,較新的研究成果當屬周易和計算機的直接關係。
在技術史中,每一項技術都有生命周期,某行業、某領域的綜合技術也是如此。所以如同對待歷史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一樣,沒有必要將單項技術的作用給予無限延伸,做出過度解讀。歷史龐雜厚重,過程如連環套,單項技術無法承載全部,各種技術實現的豐富組合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石。
-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9qj0WwBJleJMoPMaq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