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山下的籃球掘金人

2021-02-05   新興體育

原標題:阿勒泰山下的籃球掘金人

過去的兩天,對很多熱愛籃球的新疆人而言很沉重,阿勒泰地區第二高級中學籃球隊教練王濤在訓練過程中,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41歲的他英年早逝。

大樹王濤

王濤的離去,讓中國籃球的塔基少了一塊基石;讓新疆籃球少了一棵參天大樹;讓阿勒泰少了一位讓人尊敬的老師;讓很多弟子的生命中少了一個指路的人。

得知恩師去世,阿不都沙拉木在微博上悲傷地寫道:「很震驚地知道了恩師王濤教練不幸離世的消息。作為弟子,真的找不出任何言語形容心裡的悲傷。他是我的籃球啟蒙教練,如果沒有他,籃球可能就不會出現在我的生命里。王濤教練,恩情學生永遠銘記於心,從此以後,籃球場上我會帶著你的那份熱愛和期望,一起往前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三年前,與王濤相識,初次見面的記者與之暢談了很久,他對籃球的熱愛、樸實的話語、敢夢敢拼的氣魄,讓我們成為經常聯繫的知己好友。

王濤很有責任心,很多事情都敢於擔當,他是正常上課的體育老師,也是學校校隊的教練,還兼著學校體音美、心理教研組組長,此外,他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家庭和事業都很重要,他在不知不覺中犧牲了健康。很多時候,運動員出身的他也會感覺到精力不濟,他會很失落,但是回過頭面對工作,又會盡心盡力地去做。

「有些時候就是感覺會愧對孩子和老婆,很少有時間陪他們,還好這次疫情給了我這個時間去彌補。」王濤去年疫情期間,曾這樣對記者說。

沒有顯赫的籃球生涯,沒有名牌大學的背書,如果說,王濤有什麼過人之處,他是兵團人的兒子,看著父輩們一頭扎在大戈壁,把荒漠變綠洲的新疆人。除了對籃球發自內心深處的摯愛,與很多新疆兵團人一樣,他有著求知若渴、任勞任怨的樸實。通過與他聊天,不難發現,他總能發現別人的優點,並且學為己用,也許正是20年來,從廣匯俱樂部的職業籃球教練那裡,還是身邊的同行、同事,或者是一個書中的人物故事或者朋友的點滴,匯聚成了他在籃球領域的淵博。

籃壇掘金人

阿勒泰是金山之意,這裡也是新疆最寒冷的地方,半年冬季,半年春夏秋。阿勒泰地區土地面積11.8萬平方公里,比英格蘭少一些,比韓國和江蘇都大一些,但是這片地廣人稀的苦寒之地,總人口只有60多萬,在阿勒泰市區只有6萬人。這個與俄羅斯、哈薩克、蒙古三國接壤的地方,對於新疆體育而言極為重要,有過很多在國內國際賽場出類拔萃的優秀運動員都在這裡出生,其中有劉龑飛(速滑,國際級健將)、肖月桂(田徑,國際級健將)、哈那提(拳擊,奧運會和世界職業拳擊名將)等人。

不過,對於新疆籃球而言,這裡曾是一片籃球的荒漠。在21歲的兵團人王濤來到阿勒泰十幾年之後,阿勒泰地區第二高級中學逐漸成為新疆校園籃球的勁旅,如今這所學校是為新疆廣匯青年隊輸送球員最多的人材儲備基地。

王濤從金山腳下掘出了中國籃球的金礦。他不僅是飛虎男籃隊長阿不都沙拉木·阿不都熱西提的恩師,也是國青小將艾孜麥提·吐遜、西爾扎提·賽買提和廣匯青年隊的小將阿爾達格爾·阿依丁籃球生涯中十分重要的教練。

和很多基層教練員一樣,王濤不僅要上體育課,每天還要帶隊訓練,而他的訓練津貼只有幾百元。王濤把漫畫書《灌籃高手》上的安西教練視為自己的榜樣,也有阿勒泰的學生把王濤稱之為「阿勒泰籃球教父」。對此,王濤惶恐地說:「可不能這樣說,更不能這樣寫,阿勒泰籃球有很多老教練的付出,我只是一個接棒者。」不過,這是很多新疆球迷的心聲——「阿勒泰籃球教父」實至名歸。

「為師之道:自己會,會教人,教人會。過程就是繼承、發展、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是探索、發現的過程,更應該是一個能預知發展趨勢的過程。」王濤把這句話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這是《籃球之門》的作者王萬里的心得。

三個心愿

「希望有朝一日在國際賽場上,能看到我的弟子能身披國家隊戰袍,在國際賽場上並肩作戰。」王濤在前年曾對記者說,彼時,他的弟子阿不都沙拉木在CBA賽場和亞洲賽場早已揚名立萬。

阿不都沙拉木感恩王濤的教誨,其實王濤也曾向記者提及他對弟子的感激:「以前我們更多地從身體素質和技戰術層面來考核球員,在經歷了阿不都沙拉木這樣的球員後,我更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綜合文化素質、身體條件,以及他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都是選材中十分重要的環節。」這是王濤最早對記者提及的心愿。

王濤希望,體育老師和基層教練都能把德育和文化素質的提升放在首位,這是他的第二個願望。這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國內普遍存在的籃球人才選拔身高和身體素質為先的慣例,或許這比他第一個願望要難實現很多。但是,這能讓中國籃球多出很多德才兼備的球員。王濤也一直在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在每天訓練前,檢查隊員們是否完成作業,是他每堂訓練課前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說沒有做管用,我希望能用行動影響到其他教練,至少是我的弟子。不是每一個喜歡籃球的孩子都有天賦和毅力,去實現職業籃球的夢想,校園籃球的核心是育人為核心,而不應該是競技為核心。德育決定著孩子是否會走歪路,對籃球的熱愛程度和文化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名球員的長遠發展的天花板的高度。有了很好的文化素養、學習能力、理解力做基礎,就很容易具備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在此前提下,技術戰術和身體素質的訓練,反而是相對簡單的環節,只要是通過認真訓練,就能水到渠成的。阿不都沙拉木、胡金秋這些從初三、高一開始練籃球的孩子,幾年時間就能成為國手,就是最好的實例。」兩年前,王濤在與記者聊天時,這樣說起他第二個心愿。

從最初的沒有隊服,冬天在室外零下20℃練球,王濤在20年里克服了很多很多困難。去年夏天,他曾向記者尋求幫助,希望能讓李寧杯、耐克杯校園籃球賽也能在新疆落地。這也是他第三個未了心愿。

「總訓練,卻沒比賽打,孩子們提高得很慢,我想不僅是我們球隊,其他球隊也會面臨這些情況。如果,這些全國性賽事能在阿勒泰和新疆落地,這樣,新疆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比賽機會,相信會有更多的新疆孩子,在這樣的平台上嶄露頭角。」王濤在微信上對記者說,這也是他第三個未圓的心愿。

或許,王濤還有其他未了之願,這三個是與籃球有關的,希望新疆和中國的有心之人,能一起幫他圓了這些未了心愿。

文 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