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銀行在哪裡做生意最賺錢?

2020-04-11     普益標準

作者:劉筱攸 張艷芬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銀行業盈利地圖來了:在哪裡做生意最賺錢?

根據上市銀行已發布的2019年報(含業績快報),有20家銀行在2019年的凈利潤同比增速超過10%,23家銀行營業收入同比增速超過10%。

這盈利能力真是——槓槓的!

那麼,哪些行業和地區是銀行投入信貸資金盈利最「省心」的?哪些行業和地區又是銀行盈利「性價比」不高的地方呢?

這裡需要明確的是,與絕大部分企業不同,雖然也稱之為商業機構,但銀行賣的產品是「錢」。既然直接跟錢打交道,意味著其經營的「風險」可是重點參考指標!所以盈利與資產質量指標是觀察銀行「賺錢」實力的兩個重要數據,需要同時關注。

銀行盈利「地圖」

我們以網點覆蓋率最高的國有大行為例。

從年報可以看出,在行業上,交通運輸、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是國有大行公司類貸款的主要投向,而由於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銀行在各個地區的盈利並不一致(中國銀行的年報數據未披露行業和區域盈利數據)。

以「宇宙行」為例,工商銀行披露的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該行公司類貸款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西部地區、環渤海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投放占比分別為18.6%、17.8%、16.3%、14%,但貸款占比位居第二位置的西部地區,其營收和稅前利潤並未排前。

上圖是根據工商銀行盈利能力按地區分布的製圖。

這兩張圖顯示,長三角地區是該行信貸投入的「王牌」地區,該行在長三角地區的信貸投入最多、盈利也最多。

另外,工行在珠三角地區的信貸投入只位居第四,但此地區卻是工行盈利「性價比」最高的地區,珠三角地區是貢獻稅前利潤來源第二大的區域,僅次於長三角地區。

目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這兩大區域是國內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仍然是國有大行信貸投放最多的地區,也是很多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盈利最安心的地方。

哪些行業需要銀行費心支持

幾年前,某大行前行長戲言「銀行也是弱勢群體」。這裡面的意味值得仔細咂摸,言下之意,銀行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必須平衡好盈利與風險的關係,有時候為了支持實體經濟,必須要對不良率有一定的容忍度,故銀行不良率不可忽視。

基於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我們先對全國性銀行2019年不良狀況勾勒個大致框架:

六大行的不良餘額為8959億元,其中:次級類占比40.75%,可疑類占比42.49%,損失類占比16.76%。

12家股份行的不良餘額為4805億元,其中:次級類占比43.64%,可疑類占比34.47%,損失類占比21.89%。

大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38%,股份行為1.64%。

截至去年末,全國性銀行不良餘額合計約13764億元。我們選取了有詳細數據載明的年報,看看這近1.38萬億元的不良貸款,主要生成在哪些行業、哪些區域,速度有沒有放緩?

哪些行業不良率高?製造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是大頭。

記者按行業統計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的公司類貸款不良分布。首先要特彆強調的是:有一些大行繼續堅持比同業更嚴格審慎的資產分類標準,例如農行將逾期20天以上的公司類貸款全部納入不良,其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值為98%。

從不良餘額上看: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租賃服務業是國有大行公司類不良貸款餘額增加的主要來源,因為它們也是貸款權重位居前列的行業。但從不良率來看,批發零售、製造業、住宿餐飲依次是三大不良率最高的行業。

工行去年投向批發和零售業的貸款占比只有4.7%,但這部分不良貸款率高達10.45%,為全行業最高;而其全行不良率之所以較上年有所降低,主要就是由於該行在去年收縮了對該領域的貸款投入額度。

數據來源:銀行年報 單位(%)

此外,農行和交行對批發零售業的貸款占比分別為20.5%和4.17%,該領域貸款不良率分別高達9.83%和5.24%,均為這兩家銀行的不良率最高值。建行的批發零售貸款占比為3.3%,不良率5.24%,為不良第二高的行業。

數據來源:銀行年報 單位(%)

製造業是國有大行陣營不良率第二高的行業:農行的製造業不良率5.06%,為該行第二高;交行的製造業不良率為4.11%,為該行第二高;建行的製造業不良率為全行最高,達到6.6%。

數據來源:銀行年報 單位(%)

住宿餐飲業是大行不良率第三高行業:工行該行業的不良率高達8.1%;交行在該行業不良率高達3.26%。

當然,也有讓銀行稍微「省心」的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工行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貸款領域的貸款投入最大,高達24.9%,但是不良率僅有0.82%;農行在這一領域投放占比為8.5%,不良率只有0.77%;建行和交行在這一行業不良率表現稍高,但也分別只有1.67%和1.36%。

哪些區域包袱重?

從地域分布來看,工行、建行、農行以及交行這四家國有大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發生較高的區域為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一個好消息是——長三角的不良正在出清。

最受偏愛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既是國有大行信貸投放最多的地區,也是不良率發生較低的地區。

記者統計年報數據發現,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公司類貸款占比分別為18.6%、17.24%、15.6%,而在該地區的貸款不良率分別僅為0.83%、1.00%、0.98%;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公司類貸款占比分別為14.0%、15.49%、9.0%,而在該地區的貸款不良率分別僅為1.01%、1.07%、0.79%。

經濟發達、不良率低,意味著「性價比高」。

招商銀行年報顯示,該行針對各區域經濟特點及客群差異,對各地分支機構實行差異化的風險分類督導管理,對風險較高地區提高授信准入標準、動態調整業務授權。截至2019年末,該行在中部地區、珠江三角洲以及西部地區貸款餘額占比上升,其餘區域貸款餘額占比下降。

數據來源:銀行年報

但不可忽視的是,經濟發達地區對經濟下行更為「敏感」。

以郵儲銀行為例,該行2019年不良貸款增加較多的兩個區為西部地區和長江三角洲,不良貸款餘額分別較上年末增加41.24 億元和11.41 億元。

另外從已公布年報的股份行數據看,其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環渤海地區的貸款投放比例位居前例,但不良的表現有所差異。例如,浙商銀行2019年末的不良貸款率1.37%,比上年末上升0.17個百分點,其中不良貸款規模較大的地區為長三角地區。

再如,中信銀行2019年的不良貸款增量地區中,珠三角地區增加最多,為48.20億元,不良貸款率上升0.69個百分點,其次才是西部地區。

對此,中信銀行在其年報中表示,不良貸款區域分布變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珠三角、西部等地區風險暴露增加較多,特別是部分客戶風險集中爆發,致使該地區不良貸款增加較多。二是長三角等地區經過積極處置,存量不良得到一定化解,同時新增不良增速放緩,不良貸款出現下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trZZ3EBiuFnsJQVZD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