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職稱問題備受關注,以至於在中國調查網上,有61.7%的受調查者認為應該取消職稱(見下圖)。三水三心還看過一份某知名專家個人在微信公眾號上的調查,希望取消之稱的人,竟然高達80%(由於涉嫌侵犯他人權益,不能截圖)!
對職稱的反對意見如此之多,表面上看起來是職稱評聘的問題——評聘過程中的不公平,評審名額太少,評價方案不科學,而背後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職稱工資制度——職稱相差一級,工資差距上萬元!即使按照最近公布的2018年教師人均工資收入9.2萬算,差不多高一級職稱,收入高就會高10%!
或許有人說,教師是「陽光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就應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說實話,這些話,作為一種最高道德引領是沒錯的,但教師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也要吃喝拉撒,也有權利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質啊!
既然反對職稱的根本原因,是反對職稱工資,那麼,降低職稱在工資分配體系中的權重,是否就會讓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重新熱愛職稱呢?
三水三心以為,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多層次多角度來看待!
教師職稱,本身是一種專業技術的榮譽稱號,最開始是沒有與收入掛鉤的。後來,為了激勵專業技術人員(比如醫生和教師)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而逐漸與工資收入掛鉤,到如今,職稱已經成為拉開工資收入差距的最重要的項目。
而隨著人們關注點逐漸聚焦,職稱的問題越發顯現:高職稱的工作量少,甚至有的工作業績也差,但收入卻更高;反之,工作量大、業績突出的老師,但因為職稱低,收入差距很大,這就產生了不公平的印象。
而職稱在校際之間、城鄉之間極不平衡,也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職稱的反對情緒。比如,同一區域,城區學校職稱名額多,難度低,而鄉村學校,名額極度緊俏。
但為什麼短期內不能取消內?
道理很簡單,專業技術職稱牽涉的人數太多了,舉個例子,教師中的高級職稱,牽涉人數不會低於300萬——一旦讓300萬人收入降低,會不會產生有關穩定的問題?再說了,從管理的角度說,尊重歷史,是基本的管理思路啊!
在這個問題上,三水三心認為,只有採用雙軌制——即老教師實行職稱工資制度,新入職的教師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多得)的方式。
目前,成都武侯的「兩自一包」,其實就是這樣。
其實,國家層面,早已經發現了職稱制度的問題,早就在研究職稱改革。近期,已經出台了重大的政策。據中新網9月3日電:
在教育部9月3日舉行的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將研究改革和完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降低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單列班主任崗位津貼,推動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
至此,「降低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已經是國家政策,這是無可更改的。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降低多少和如何降低的問題。但冷靜思考,不管降低多少,因為職稱的原因而產生的工資收入差距,是始終存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社會集體心理。舉個例子,三水三心在負責教學常規檢查的時候,就將檢查結果,分為一二三等獎,將此之間差距只有50元錢——現在,誰會在乎50元錢呢?但只要有了差距,人們就會問,為什麼我會比他差50元?
其實,這已經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心理上的平衡問題,說的更加冠冕堂皇一些,這涉及的是對勞動的尊重問題!
所以,「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不管降低多少,只要有差距,就會產生新的矛盾和問題。
其實,關於教師的工資收入,三水三心一直對很多老師只盯著學校的分配製度不妨嗤之以鼻——作為教師,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是《教師法》和兩辦出台《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鍋里的粥少,再怎麼討論,也沒有意義啊。
而要增加「鍋里的粥」,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一部法律和一個意見。在《教師法》中,規定的是「教師工資不低與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而《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的是「教師工資收入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請注意這兩者表述的區別,一個是「工資」,一個是「工資收入」,表面上看是一詞之差,背後的差距,就太嚇人了。
前些年,教師的基本工資比同級別的公務員高10%(嗎,目前已經取消),大約100多元,但公務員加上目標獎(各地名稱不一樣)、電話補貼、車補、公積金等,每一年收入的差距,可能高達數萬甚至十萬之巨!
所以,不要老是盯著職稱的差距,那一點又算什麼呢?
既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那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是多少?是不是應該公示出來?
教師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是不是也也該公示出來?兩者一比較,是不是就清楚了?
作為教育工作者,三水三心能夠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思考問題,但從內心來說,真的希望有地方能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
前面說到,「降低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是權宜之計,那教師的工資收入,究竟怎樣設計,才是合理的呢?
個人以為,可以從學歷、教齡、工作量、工作業績等方面著手。
1.工資收入中的學歷因素。專科畢業和本科、研究生畢業,雖然不一定工作也就有差距,但從整體上來說,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在工資收入中,還是有必要體現學歷的差距——即使從公平的角度,同時工作的專科生和本科,本科多讀了2年書,而研究生多讀了5年書,這個差別,是客觀的吧!
2.工資收入中的教齡因素。設置教齡,一個方面是考慮累積貢獻,而另一個方面,是要鼓勵老師長期從教乃至終身從教。要知道,這是與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有關的——與未成年孩子交往,時間是重要的因素哦,不然,為什麼很多家長反對換老師呢?目前的教齡津貼,3、5、10元,確實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3.工資收入的工作量因素。多勞多得是基本的分配原則,工作量越多的人,理所當然收入就應該越高。目前,有些學校的工作不好安排,其原因就在於,干多干少一個樣(或者差距太小),你說,誰願意多干呢?三水三心當年做學校教務主任,還上初三兩個畢業班的語文,現在,有誰能做到?
4.工資收入的工作業績因素。可觀的來說,教師的工作業績的判定,其難度遠遠高於哥德巴赫猜想。我為什麼對於評優選線一直不以為然,其原因就在於,你說這個老師優秀,我可以說他不優秀,甚至,理由比優秀的理由還多!但按照目前的評價體系,更突出的教學業績和教育成果(包括科研),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體現工作業績的差距的。當然,這個評價體系的設計,還需要因地制宜,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還有一些方面,這裡不一一列舉,只舉出幾個大的方面,朋友們可以在評論區補充)
這種工資體系,是一種動態的管理。比如,學歷提升了(國家承認的學歷,那些方鴻漸們的學歷,肯定不應該承認),工資收入就應該調整。同理,工作量變化了,工資收入也應該馬上調整。而工作業績,則實行月結或者學期結的方式,這樣一來,老師的積極性也調動了,教育也就做活了。
總之,降低職稱在工資分配中的權重,是面對職稱改革壓力之下的權宜之計,要想真正激發教師活力,改革原有教師工資收入體系的弊端,還得從動態管理入手!
(三水三心所有頭條文章,皆為原創,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