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如何才能早發現,這些檢查可助診斷,早期手術多可根治

2019-08-01     胡洋

隨著我們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的變化,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並成為發達地區發病率的第二位。不僅僅發病人數增加,發病年齡也趨於年輕化,隨著而來的是越來越差的預後。腫瘤常提倡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因為早期癌症的病人治癒率可到90%,但中晚期癌症,經治療後達到臨床治癒(5年生存)卻可能只有30%。那麼為何我們很難做到早期診斷。因為從一個肺癌細胞增殖成為CT\\MR上可辨別的1cm腫塊是已歷經5年之久。此外早期腫瘤不侵及周邊臟器,未引起堵塞、疼痛,很少有症狀提醒我們去檢查,因此定期體檢十分有必要,尤其對於40歲以後的中年人。因癌症發生的風險與年齡呈正相關,且40歲後癌症發病率迅速上升。

結直腸癌主要的表現是便血,腹痛,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改變,消瘦等,但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時,則表明腫瘤已經變得較大了。目前結直腸癌的檢查方法很多,例如腫瘤標記物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糖類抗原(CA-125),糖類抗原(CA-724)等,鋇餐下消化道造影,CT、MR,大便潛血、糞便免疫化學實驗,腸鏡等。但腫瘤標記物CEA,CA-199相對對腸癌敏感,但並非所有腫瘤均會出現異常,且非特異性腸炎,胰腺炎等也可以引起其升高。早期病變鋇餐下消化道造影,CT、MR均不能有所顯示。因此目前診療指南較為推薦用於篩查的有糞便免疫化學實驗、腸鏡等。

大便潛血檢測是篩查大腸癌的重要方法,在消化道出血量達5ml,潛血試驗就可陽性。以前是用的FOBT(愈創木脂便潛血試驗)檢測結果易受檢驗物質不穩定及出血量的影響,現已被FIT(糞便免疫化學實驗)取代,其假陽性率較FOBT低,且對結直腸癌及腺瘤敏感性更高。最新CSCO推薦該項檢測是無症狀健康人群腸癌篩查的I級推薦,指南推薦連續3次免疫法大便隱血試驗,來降低腸癌的漏檢風險。部分專家經一些大樣本量的回顧分析匯總後,提出FIT可作為拒絕使用結腸鏡檢查的高風險患者亞組或家族的替代性非介入檢查方式。但其在晚期瘤變中準確性較低。

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基於DNA的腸癌篩查技術(FIT-DNA),是歐美國家、亞洲一直研究的方向。目前國內也已開展該項目的研究,其原理是利用排出的大便與試劑盒內試劑發生反應,檢測分析大便中的血紅蛋白、基因變異及基因甲基化情況,綜合分析腸癌風險。聽起來比糞便免疫化學試驗好像更靠譜,並且只要將大便裝入盒中,不存在其他痛苦,人們的接受度相對腸鏡而言更高。但是該項目目前只是實驗階段,並未投入臨床應用。不過實驗結果令人欣喜,FDA批准的在1213例病例有效病例的臨床試驗,可檢測出86.35%的可根治I/II期腸癌,並且該項目也已被納入「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隨著國家衛生部對癌症的篩查的重視及資金投入、大量樣本的實驗,或許我們可以期待這種無創、簡便而又較高準確率的檢查方法。

結直腸鏡,不僅可以直觀的看見腸道內粘膜情況,還可以直接用於取局部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是診斷腸癌的金標準。所以指南推薦對於50-74歲的患者也可以直接選擇腸鏡作為首次篩查的方式。如果陰性,也沒有高危因素則可以5年後再做腸鏡,而對於在此5年內如果有不適症狀則再次腸鏡檢查也來得及。但對於有高危因素,例如結直腸腺瘤、炎性腸病病史或結直腸癌家族史者,目前指南推薦每年一次腸鏡檢查。

大腸癌早期、局部進展期、晚期的5年生存率分別是90%,70%,12%,因此早期發現腫瘤對患者的預後影響極大,而現代生活節奏快、高脂飲食及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的人群更需警惕腸癌,定期體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QAJWGwBUcHTFCnf_K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