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軟實力英語的第732篇原創文章。
一直以來,每天都有許多寶媽諮詢苗爸:任何開啟寶寶的英語啟蒙?
每次聽到這類問題,我都恨不得把我 10年來積累的經驗和盤托出,又是路線圖,又是具體操作方法,聽上去非常專業,但是正是因為太「高大上」,很多英語小白父母依然覺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該怎麼操作。
01
苗爸走過的彎路
其實,苗爸在正式鑽研英語啟蒙之前,想當然地認為,學英語就是背單詞讀課文,完全按照傳統的英語教育模式在教苗苗。
在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這種方法非常枯燥,孩子沒有感受到一點學英語的樂趣,關鍵是聽說能力沒有得到絲毫提升,這是我的最大心病。繞了一大圈,我才發現,成人學英語和兒童學英語有著天壤之別,不能照貓畫虎,生搬硬套。於是,我開啟了英語啟蒙教育的研究之路。
俗話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經過苗爸的深入研究之後,才真正體會到,英語啟蒙是一個內容龐大,且專業 性很強的課題,包含有語感啟蒙、語音意識、音素意識、TPR、高頻詞,視覺詞、自然拼讀、藍思指數、分級讀物、橋樑書、章節書、科普讀物、學科英語、原版書、精讀泛讀、精聽泛聽、分級動畫片等等內容。其中,每一個分類都有比較專業的訓練方法。
有的時候,了解的越多,越不知道該怎麼開始英語啟蒙。總是考慮到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錯過了,就再也不可挽回了,作為父親的我,自然希望把所有好的方法都用於孩子的教育實踐之中。其結果是,樣樣都抓,一樣也抓不好。
經過這一圈試錯之後,苗爸終於調整了策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英語水平,實行不同的應對方法。反思這些年走過的曲曲折折的英語啟蒙之路,苗爸發現,在幼兒階段,要說應該怎麼學英語,其實就一條原則:
02
小孩子是怎麼學中文的,就如何學英語
中國父母自古以來比較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甚至是胎教一說古已有之。在寶寶出生之後,媽媽都會選擇一些比較押韻的兒歌唱給孩子聽,寶寶聽了這種押韻的兒歌會比較興奮,甚至手舞足蹈。
英語啟蒙也是如此,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聽兒歌是非常有效的語感啟蒙方法。比較優秀的英文兒歌有:Wee Sing系列、Mother Goose's Nursery Rhymes(鵝媽媽童謠)、Super Simple Songs(簡稱SSS)清華語感啟蒙等。其中很多兒童都是可以和寶寶邊唱邊跳的,經過肢體動作的參與,兒歌記得更牢固。
除了兒歌之外,寶寶學中文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聽看爸爸和媽媽說話。毫無疑問,如果只是純粹的語言輸入,即使是媽媽說的話,對孩子來說也猶如天書,雖然悅耳,但聽不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媽媽會通過圖片或者實物,邊指邊說,幫助寶寶建立音形義的聯繫。
小孩就是這樣通過圖片和實物,猜測父母的意思。還有很多時候,父母使用各種動作、手腳比劃,幫助寶寶理解自己所說的話。
以吃飯為例,媽媽在說了「喝奶(奶)」之後,就把奶瓶遞給寶寶,幾次重複之後,寶寶就明白「喝奶」的意思了。孩子聽了媽媽的語言、看到了媽媽的動作,在動作的幫助下,然後明白了語言傳遞的意思。這就是所謂的「可理解性輸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
03
寶寶是如何開始說話的?
第一,先是聽。在寶寶5個月左右的時候,媽媽天天對寶寶說,叫媽媽,叫媽媽。寶寶天天聽,聽了幾百次之後,就知道了媽媽的意思。
第二,再模仿。當寶寶的發育器官逐漸成熟之後,就開始模仿爸爸和媽媽的話,對他來說,模仿父母說話是一種遊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並不是在學一門語言。
事實上,英語也是這麼學的,先聽說,後讀寫。在一些實物、圖片或肢體動作的輔助之下,大量地聽媽媽或老師說,慢慢理解的語言背後的意思,然後再開始模仿父母說英語。
說到英語口語輸出,許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只有在大量地聽之後,積累上千聽力詞彙,才能開始輸出。其實,語言的輸出是需要正確的引導的。例如:媽媽在演示了幾遍Wash your hands(洗手)之後,就可以一邊洗手,一邊對寶寶說:Wash your... 連續幾遍之後,寶寶就會自己開始說hands,或是Wash your hands了。
在英語裡,這種引導式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TPR教學法」,其核心就是父母說英語,孩子做動作。我們的日常生活用語大概就一、兩百句,只要父母將這一、兩百個「英語啟蒙TPR閃卡」搞熟悉,寶寶的英語聽說就入門了。
04
給父母的一封信:
英語啟蒙,經常有父母叫苦不迭。有說孩子不喜歡英語閃卡的,有說孩子只看圖不看字的,有說孩子不喜歡英語,只喜歡中文的,還有說孩子讀了兩分鐘就不讀了的。聽到這些吐槽,我完全理解做父母的難處,但是,即使再困難,也不能放棄。先從「21天堅持」開始,再嘗試挑戰「百日堅持」。苗爸就是這樣一路堅持過來的,你現在看到的是苗爸的第732篇原創文章。
我是苗爸,「職業化家庭英語啟蒙訓練」推廣人。我會每天分享英語啟蒙和高考英語相關的原創文章。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