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認生」是因為性格內向?父母這樣做,幫孩子破解社交恐懼症

2019-10-13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王媽媽最近在為一件事犯愁,她覺得她的孩子非常認生、內向,並且好像不太願意跟別人接觸。平常,孩子一看到生人就躲在自己懷裡或者是自己身後。

最近這段時間,小王媽媽工作比較忙,有時候小王媽媽加班,想把孩子暫放在鄰居家,孩子基本都不願意去,而且每次都會大哭大鬧許久,逼得小王媽媽只能帶著孩子去公司。

小王媽媽對孩子這樣的情況表示很不理解,覺得自己和老公都不是性格內向的人,孩子怎麼會這麼認生、內向?並且,鄰居也不算陌生人,自己家和鄰居家經常一起吃飯,孩子接觸鄰居過這麼多次,為什麼還不願意呆在鄰居家?

為了改變孩子這樣的情況,小王媽媽和老公曾想過很多的辦法,如硬把孩子放在鄰居家,帶孩子多去公共場合、向他人詢問孩子認生原因等等。


一、孩子認生有哪些原因?

01年齡原因。

很多年齡較小的孩子會出現認生的情況,這算是比較普遍的。年齡較小的孩子對父母,尤其是母親依賴感會比較強,對其他人則是會表現出認生的情況。但這樣的情況,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好轉的。

02環境因素。

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同,他們大多生活在高樓大廈中,接觸他人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少,甚至有時候鄰居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陌生人,所以他們會對接觸他人有排斥心理,從而產生認生的情況。

03家長教育方式因素。

很多家長對孩子陌生人的教育不正確,甚至常常用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就會被陌生人抱走來恐嚇孩子,從而導致孩子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心理。

04性格因素。

會有小部分的孩子是內向型性格,看到陌生人會不由自主的害羞、害怕,想躲開。

除了以上幾點,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孩子的自卑心理、孩子曾經的壞遭遇等等,總之,不同的孩子認生的原因也一般不同。


二、孩子患社交恐懼症有哪些表現?

《認生的人》的作者清水榮司曾對「認生」和「社交恐懼症」下過定義,他說:認生是一種心理疾病,表現為社交場合強烈的焦慮感,同時伴有心悸、面紅耳赤、出冷汗等症狀。當「認生」嚴重影響生活6個月以上時,則被定義為「社交恐懼症」。

孩子如果有社交恐懼症,會有很多表現,有些較為明顯,有些則可以被孩子用其他事物掩蓋住。常見的表現有:

  • 面對陌生人時會感到害羞,甚至害怕,從而面紅耳赤;
  • 當與他人交流時,會口齒不伶俐,表述不清晰,甚至會無法將事情完整表達。
  • 與他人面對面接觸,會想要躲避他人視線,不想自己視線與他人視線衝撞,並且表情上有時候也會帶有恐懼。

當然,除了這些表現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表現,每個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的表現都不一定相同,有些孩子只存在一種表現,有的孩子出現多種表現疊加的情況。


三、父母怎樣幫孩子破解社交恐懼症?

當孩子存在社交恐懼症時,父母一定要多加註意,不要讓其越來越嚴重,應該儘快幫助孩子破解社交恐懼症,幫助孩子走出來。那麼,父母具體可以如何幫助孩子破解社交恐懼症呢?

step 1

前面有提到孩子認生的原因當中有一條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因素,那麼,父母可以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告訴孩子陌生人不代表是壞人,陌生人當中有很善良、很優秀的人,甚至會有孩子喜歡與其交朋友的人。

step 2

提供給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團隊活動,多接觸一些人,例如參加一些少兒運動比賽等。

step 3

告訴孩子社交的重要性、社交的意義,讓孩子明白社交對他的成長是存在好處的,他應該嘗試去與他人交朋友。

step 4

培養孩子自信心,有部分孩子產生社交恐懼症,是因為其內心自卑,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別人不會願意與自己接觸,別人會嘲笑自己。這時候培養孩子自信心非常重要,這可以讓孩子主動踏出社交的步伐。

預防孩子患有社交恐懼症其實相較於破解孩子社交恐懼症會更容易,預防孩子社交恐懼症不僅比破解孩子社交恐懼症的方式方法多,而且操作起來更簡便,甚至有時候只需要父母稍加註意就能做到。

​多觀察、多注意孩子平常的情況,對孩子保持一定的了解,一旦孩子有社交恐懼症的苗頭,趕緊加以阻止;

保持正確的教育觀念,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千萬不要給孩子類似於陌生人都是壞人的誤導。

讓孩子保持正確的心態,正確的理念,不要讓孩子存在過度自卑的情況,這不僅會讓孩子產生社交恐懼症,還會對孩子心理產生重大危害。

父母在孩子破解社交恐懼症的道路上責任重大,因為往往孩子不會排斥與父母的接觸,社交恐懼症的表現也不會出現在與父母的交流或相處當中,這便意味著提供給父母一個打開孩子社交大門的一把鑰匙,父母需要好好利用好這把鑰匙,千萬不能讓它生了繡。

今日話題:

你的孩子存在社交恐懼症麼?孩子社交能力差,你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

我是文竹媽媽,家有兩寶,大寶5歲,小寶3歲。一人帶兩娃的艱辛讓我更懂得如何照顧寶寶。

文竹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分享,為寶爸寶媽排憂解難。歡迎各位與我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小問題小確幸。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H6ew20BMH2_cNUg4z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