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對我說:"阿姨,你知道嗎?我的媽媽會變臉。在別人面前,媽媽就像是一個天使,但是在我面前,媽媽就是一個魔鬼!"
說著,這個孩子就給我細細地訴說她媽媽的罪行。
"在別人面前,媽媽會誇我多麼聰明懂事,但是我覺得這都是因為她好面子,因為她在我面前常常是說我笨,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合她的心意。"
"媽媽對別人家的小孩特別好,還給他們買零食吃,但是一面對我,媽媽總是要我先達到她的要求之後,再給我買零食。"
"媽媽對別人總是特別有耐心,說話也輕聲細語的。但是,她對我從來就不那麼有耐心,她總是會責怪我,然後一直拿我和其他小夥伴相比。"
......
最後,這個孩子直接來了這麼一句:"我不喜歡媽媽吼我,我討厭這樣的媽媽。"
都說親子關係血濃於情,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友好和諧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一見面就大吵的敵人關係。父母總是忍不住吼孩子,甚至認為,對待孩子就只有大吼大叫了。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在面對孩子時,經常處於一種"河東獅吼"的狀態,那麼父母就必須要反思一下自己,父母的"平靜力"過低了。
現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了,不僅是成年人,小孩子也要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本來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是感受不到壓力,但是父母的焦慮情緒是會感染給孩子的。
孩子一看到父母整天緊張兮兮的,整天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掛在嘴邊,難免不被影響。
其實,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並不意外,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地,未來能夠出人頭地。想讓孩子贏的想法沒錯,但是想要孩子一直贏的想法是有誤的。因為,沒有人能夠一直贏。
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對孩子變得苛刻,幾乎忘卻了孩子自身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將孩子往前趕。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會在心裡默默地為孩子的行為打分。
孩子要做什麼,父母會優先考慮這個東西有沒有用,而不是孩子是否快樂。所以,當孩子拒絕去上父母為自己報的補習班時,父母往往都不會理會孩子的感受,而是恨鐵不成鋼地指責孩子。
在父母眼中,上補習班是一件有用的事情,孩子能夠通過補習班提高自身的成績;而玩耍是一件無用的、浪費時間的事情,它很有可能讓孩子陷入玩物喪志的境地。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於父母的養育焦慮,父母過於焦慮,情緒起伏大。這會造成,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難以控制住自身的情緒,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父母的大吼大叫正是缺乏"平靜力"的表現。"平靜力"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父母的眼界和格局。
格局小、眼界低的父母容易受外界變化的影響,容易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而格局大的父母更有理性,他們會將精力放在當前,而不是陷入虛幻的未來中。
如果父母仔細觀察便會發現,自己越是大吼大叫,孩子越是和自己對著干,這正是心理學上的逆反心理。這也告訴我們,父母的大吼大叫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糟糕,父母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平靜力"高的父母擁有豐富的人格魅力,父母能夠在舉手投足之中慢慢地征服孩子,從而更加順利地解決問題。
那麼,為什麼"平靜力"高的父母能夠征服孩子呢?
在大多數時候,孩子要比父母想像中的還要會看臉色。孩子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並且根據情緒下意識地做出一些回應來拯救父母的情緒。
當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會驚慌失措,會產生害怕的感受。此時,孩子處於一種壓抑、負面的心理狀態當中。
相反,當父母平靜地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孩子就會不會感覺到那麼害怕。孩子會感覺到一種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正是由父母產生的。在這樣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孩子會慢慢地平靜下來,接受父母的意見。
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父母覺得孩子在無理取
鬧。但是,當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時,父母實際上也是處於一種情緒失控的狀態,。對於孩子,父母向來都是感性大於理性的。
父母大都希望孩子能夠在年幼的時候就培養成良好的習慣,於是就會注意控制孩子的行為。面對問題,能夠安靜下拉,平穩冷靜地對孩子的問題,父母大都能夠很好地把握控制的度。
父母既會給父母留出自由的空間,又不會讓孩子過於放縱。
很多父母看來,自己是高於孩子一層的,所以,當孩子反抗自己、不聽從自己的意見時,父母會表現地很生氣。因為父母認為,以孩子的身份,孩子是不能夠忤逆自己的。
這也是一種不夠尊重孩子的表現。當父母冷靜地與孩子交流時,父母就是將孩子與自身放在同一位置上。此時,父母的語氣會更加溫和,孩子也更能夠吸收父母的話語。
大吼大叫絕對不是一個教育孩子的方式,經常性的大吼大叫只會拉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父母應該運用冷靜的心態和平穩的態度,理性地對待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的"平靜力"呢?
某些時候,孩子的行為確實會讓父母想要大吼大叫。比起大吼大叫,父母更
應該知道如何去表達自身的憤怒情緒。這才是最主要的,有的父母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憤怒,結果與孩子鬧得不歡而散。
父母可以用嚴肅取代憤怒,認真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這樣便可做到不怒自威。除了表達自身的想法,父母可以表達自身對於孩子的期待,這樣也能夠激勵孩子。
其次,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溝通,這樣有助於孩子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緒特點。
對待不同類型的孩子,父母應該學會變換不同的溝通方式以及教育方式。這樣,孩子才不會那麼抗拒父母。
比如說,對於一個性格暴躁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夠用過激的語言。這種類型的孩子,父母越是讓他們做些什麼,他們偏偏要和父母對著干。父母應該放大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讓他們變得自信。
對於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父母應該有更多的耐心勸導孩子。
此外,父母還需要學會控制住自身的情緒。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可以幫助父母在面對問題時,時刻保持鎮定和冷靜。
父母可以在大吼大叫之前,先詢問自己:"我現在正要做的事情能否解決問題?""為了解決問題,我應該怎麼做?"
父母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其實就是在給自己一些緩衝憤怒的時間。父母還可以採用腹式呼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變化上,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父母應該放棄河東獅吼這樣的教育方式,修煉自己的"平靜力",冷靜理性地面對孩子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攻破順利地解決問題,還能夠維持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