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快遞巨頭光芒黯淡,雷軍甩一億也沒有起色,反欠七千萬
這幾年裡,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令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崛起。這些公司大多都是依託於高速網絡的發展,類似美團、滴滴、OFO……就像雷軍曾經說過的:「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在經過網際網路的穩定發展期後,現在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開始暴露出各種問題,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OFO退款難事件、滴滴順風車上線難等問題中,我們開始明白,一味燒錢的意義不大。
可能有很多網友認為,項目前期燒錢非常普遍,沒有前期的鋪墊,後期難以爆發。只是這個爆發點應該怎麼抓到,很多倒閉公司的老闆至今仍然沒有想明白。如風達應該可以算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了。前段時間,小米的快遞公眾號上線,經過網友的仔細使用後,驚訝地發現「如風達」快遞並沒有出現在公眾號的快遞選項中,取而代之的是順豐和韻達。
此次順豐和韻達的上位並沒有引起過多的注意,因為作為「四通一達一豐」的兩個品牌,長期在大家的心目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物流行業中他們也是能說得上話的。而如風達早期發展勢頭不比他們弱。在2000年的時候,陳年創立了凡客,並且找來李紅義投資。僅僅依靠10萬元的前期投資便成立了如風達快遞公司,接下來四年的時間,他們團隊從不足50人的規模迅速成長為5000人以上的公司。
依託於凡客平台的如風達,和現在很多電商+物流雙贏的模式非常相似。同樣是顧客在凡客下單,由如風達物流運送,並提出了一個月內免費退換的口號,在發展前期,這種新穎的物流購物模式吸引了眾多用戶,也吸引了小米。如風達曾經是小米的重要物流合作夥伴,在巔峰時期,如風達的每天業務量能夠達到30萬件,非常了不起。
在昔日的巔峰期過後,如風達困境隨之而來。陳年為了「拯救」黃昏期的如風達,拉來了老朋友雷軍。雷軍為了使如風達這位曾經的快遞巨頭重現光芒,直接砸下1億元投資,並且為凡客代言,轉交小米所有的物流業務,算得上是相當有義氣了。同時李紅義也積極地尋找外部的承接訂單。
但是結局似乎早就註定了。在物流倉建立的數量和整體物流服務的老模式拖累下,如風達最後還是沒有東山再起。為了及時止損,陳年果斷放棄如風達,將其賣給中信產業基金,試圖為如風達再次找到更好的靠山。沒有想到在和另一個物流公司進行合併的時候出現問題,導致時間一拖再拖,最終在巨大的內耗中慢慢失去了公司的生命力,最後還被爆出拖欠工資、貨款等債務7000多萬。
如風達的隕落,也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倒下的縮影。這些年很多公司因為各種原因高調出場,慘澹收場,就算有類似雷軍這樣的人物加持,也沒有成功挽回頹勢,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局面呢?大家又是怎麼看待這些公司的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