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藏著」一座700歲古橋 原來是雲南「首任省長」主持修建的!|盤龍文旅新名片•名橋

2019-07-10     盤龍MoreLife官方號





繼續滑動,我們已開通投票通道,動一動手指為您心中的「最美名橋」助力!


鋪開白紙,握起筆桿,流暢的筆觸靜靜勾勒,不一會兒,一座跨臥橋頭的「柵子樓」躍然紙上,勾起上壩村村民往日回憶:過去,偏安一隅的上壩村經常有盜賊、野狼出沒,甚至有野狼登門入室叼走孩童。而柵子樓守衛著進出上壩村的必經之路,一有風吹草動即刻關門,盜賊、野狼便無處逃竄。

靜立龍川橋上的「柵子樓」,儼然守護上壩村男女老少的「山大王」,護衛一方安定。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柵子樓」早已被拆除,消逝在歷史巨輪中,但關於「柵子樓」的寶貴記憶卻印刻在村民心中,無法磨滅。

龍川橋不僅承載了「柵子樓」的舊時光,還發揮了防洪、灌溉的樞紐作用。始建於元代的龍川橋,由雲南「第一任省長」賽典赤•贍思丁主持修建,以其建築時間之長和位置著稱,為盤龍江第一橋,已見證700年的風霜雨雪、歷史變遷。

傳說,橋北修建了「滾龍壩」,壩高河低,洪水直瀉如滾龍,分三股穿橋而過,故此橋得名「龍川橋」。龍川橋橋拱中間修建了馬頭嘴,其功用相當於「都江堰」的分水魚嘴,可分水導流、阻擋障礙物。



佇立橋頭,憑欄遠眺,眼前依稀浮現:萬千智慧勞動人民眾志成城、日夜趕工,一滴滴汗水和著石灰粉與豆漿製成的粘合劑搭建起偉岸橋樑。橋成伊始,平抑水患,引流之水更是灌溉萬畝良田,而橋與百姓的情感關聯也在安居樂業中逐漸加深、增強。


在落日餘暉的映射下,橋上依稀顯現那些光陰故事:孩童跳水摸魚,年輕人拍照打卡,老人靜享龍川橋森林公園午後時光……故事依舊,但故事裡的「柵子樓」長什麼樣子呢?請聆聽上壩村支部書記吳加貴、上壩村村民范莊來與范汝廉的精彩講述。

更多精彩,請複製連結觀看視頻:https://v.qq.com/x/page/c0887lnpvco.html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e4mGGwBmyVoG_1ZuU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