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縱有千萬條 改革創新第一條
一年前的青海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作出了與時俱進貫徹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的戰略部署,從此青海開啟了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新征程。
「增長動力從何而來?」「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青海的答案是——「堅持改革創新,挖掘增長動力。」
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改革創新是擺脫增長乏力、收穫不竭動力的關鍵。要打造高質量經濟,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戰勝挑戰,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挖掘增長動力,成功實現動能轉換。
改革是挖掘增長動力、增強發展後勁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青海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三大「國字號」改革有新成效,老百姓得實惠。加強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具有青海特點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率先建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取得階段性成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走在前列,市州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分級診療、大病保險、先住院後結算等服務覆蓋全省。
創新是挖掘增長動力、開啟發展空間的根本出路。今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撲面而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給經濟增長、人類進步帶來了新機遇。昔日的戈壁灘上,一個個工業園區傲然屹立,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特色輕工業等變身優勢產業生機勃勃,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優勢顯現,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正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新的驅動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青海在改革創新方面取得的扎紮實實的成就再次證明,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改革創新是擺脫增長乏力、收穫不竭動力的關鍵。
「平均每天誕生210個老闆」。今年上半年,全省實有市場主體42.2萬戶,同比增長8.48%;註冊資本12459.51億元,同比增長11.27%;
窺一斑而知全豹。儘管這些數據只是青海經濟成績單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足以詮釋出我省市場的吸引力、企業的活力及競爭力。
是什麼原動力,讓深居高原的青海跑出了高效快捷的「青海速度」?
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創新舉措,賦予了青海更激昂的活力。
青海活力給我們帶來了啟示:改革創新是乘法,發展效能成倍增長。唯有改革創新轉型升級,才能實現青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放管服」改革,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青海黃河源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陳生志近幾天「忙並快樂著」,因為公司比原計劃提前開張了。
「以前我在浙江開拉麵館多年積累了不少客源,今年6月份就動了開旅行社的念頭,因戶籍在青海,擔心從杭州往返西寧辦理各種手續不方便,就提前做了不少準備。」今年8月28日,在青海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辦證服務大廳,陳生志拿到了旅行社的營業執照。他說:「沒想到,現場登記現場拿照,一下午全部搞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協同推進,不斷給行政權力「瘦身」。發布了省、市州、縣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建立起規範透明的權力運行監督機制,穩步實施「三證合一」「五證合一」改革。
省級保留行政審批事項263項,全面取消省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在全國屬於省級保留行政審批事項較少省份之一。狠抓事中事後監管,大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不斷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隨著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政府服務等政策措施向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持續涌動,市場活力與社會創造力均得到顯著激發與釋放,成為孕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源泉」。
減事項、減要件、減環節、減時限、減證明,辦事人員一張張笑臉的背後,是一系列「刀刃向內」的改革。
生態改革,讓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極」的綠水青山
三江源、祁連山,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綠色明珠」,在中國生態版圖中如同耀眼的坐標熠熠生輝。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2015年12月,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拉開了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序幕。
2016年3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2017年6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通過審議。青海作為三江源、祁連山所在地,擔負著我國第1個、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的兩個試點任務,這是黨中央對青海的信任和重託。
今年6月,青海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徹底解決了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間重疊、保護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島化等問題,實現「一個自然保護地一塊牌子、一套人馬、一張地圖」。
如今的江源極地,「九龍治水」和「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已得到解決,基本實現了「一件事由一個部門來管」的體制試點目標。
青海是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最早的省份,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國家公園示範省。多年來,全省各民族群眾視生態保護為己任,不斷探索實踐,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球生命共同體,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作為全國首個承擔雙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省份,青海正在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奮力打造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青海模式」,讓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極」的綠水青山。
創新引領,讓經濟高質量發展
德令哈5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成功併網,我國也正式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大規模光熱電站的國家;
我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3家;新增科技型企業121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8家,總數達到42家……
一項項技術難題的突破,一件件技術成果的獲得,過去一年,我省充分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跑出了青海科技創新的「加速度」。
通過「百項改造提升工程」「百項創新攻堅工程」,推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特色產業齊頭並進,加快推進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綠色產業技術體系」已具雛形。
「四個千億元」產業,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綠色產業技術體系」繁榮鮮亮;全國首座「百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實證基地」,比亞迪鋰動力電池一期、青海銅業10萬噸陰極銅等一大批重點項目蓬勃興旺。
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而我省的亞洲矽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在新材料技術方面的創新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經歷了12年的發展歷程,如今的亞洲矽業,不僅取得在國內外首次規模化應用單體生產能力最大和能效最高的48對棒大型加壓還原爐等多項關鍵核心工藝技術,還於2018年利用自主設計研發流化床顆粒矽生產技術,建成國際首條採用氯矽烷直接分解製備顆粒多晶矽的粒狀多晶矽中試線,填補了我國低消耗多晶矽生產技術空白,對於推動整個多晶矽行業的綠色發展和產業升級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品技術為核心,砥礪前行,突破提升是亞洲矽業堅持不懈的發展方向。在民營經濟不斷發展的青海,亞洲矽業既是人才聚集的小高地,又是青海產業發展中推動清潔能源快速發展的龍頭企業。
重任在肩,砥礪前行。高原大地處處煥發著生機,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將繼續播種希望與未來。
道路縱有千萬條 改革創新第一條
孫海玲
一年前的青海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作出了與時俱進貫徹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的戰略部署,從此青海開啟了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新征程。
「增長動力從何而來?」「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青海的答案是——「堅持改革創新,挖掘增長動力。」
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改革創新是擺脫增長乏力、收穫不竭動力的關鍵。要打造高質量經濟,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戰勝挑戰,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挖掘增長動力,成功實現動能轉換。
改革是挖掘增長動力、增強發展後勁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青海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三大「國字號」改革有新成效,老百姓得實惠。加強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具有青海特點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率先建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取得階段性成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走在前列,市州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分級診療、大病保險、先住院後結算等服務覆蓋全省。
創新是挖掘增長動力、開啟發展空間的根本出路。今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撲面而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給經濟增長、人類進步帶來了新機遇。昔日的戈壁灘上,一個個工業園區傲然屹立,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特色輕工業等變身優勢產業生機勃勃,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優勢顯現,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正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新的驅動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青海在改革創新方面取得的扎紮實實的成就再次證明,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改革創新是擺脫增長乏力、收穫不竭動力的關鍵。
(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作者:孫海玲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