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三饒城隍廟留存清代石秤砣,其衡制每斤20兩全國獨一無二

2020-04-13     大潮汕灣視點

饒平縣三饒城隍廟內保存有一隻重達19.8市斤的石秤砣,其歷史可追溯到清代,在當時三饒使用的是衡制是百六砣秤,每斤20兩,在全國獨一無二。


三饒城隍廟出土的二十兩制石秤砣。 本報記者 黃春生 攝

日前,在三饒城隍廟內,記者看到,這個石秤砣為單孔,現重約19.8市斤,可能是由於磨損,上面並沒有發現有字跡。「這石秤砣是2010年重修城隍廟的時候,從後院的地里挖出來的。村裡老人說自家也有類似的石秤砣,不過沒這麼大,都是從清朝留下來的。」向記者報料的張先生告訴記者,這石秤砣還見證著三饒鎮一段獨一無二的歷史:「『三饒秤百六砣』說的就是三饒以前用的百六砣秤,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當時三饒的衡制是每斤20兩。」




據介紹,明末清初,量衡種類繁多,其計量標準不一,市場買賣經常都要經過量器差額折算。當時潮州各地市場常見的糧食物品等交易和其他買賣計量有百六砣秤、司馬秤,英磅,砝碼秤,市秤等,其他地區的百六砣秤與全國各地一樣,都是每斤為16兩,唯獨三饒與上饒間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所用的百六砣秤是一斤20兩,這一衡制一直沿用到1951年11月,三饒市場統一實行市秤標準才廢除。三饒鎮在城村村民黃老伯也找出家中自清末做生意流傳下來的百六砣秤,印證了這一說法。

三饒的百六砣秤為何會採用每斤20兩這一異於全國的衡制呢?「據三饒民間傳言,這牽扯到清朝時候來三饒當饒平總兵的吳六奇。」 張先生說,吳六奇是明末清初,潮州府海陽縣豐政都(豐順縣)人,清順治十年(1653年),他以左都督出任饒鎮總兵。據相關文獻記載,當時吳六奇權傾三饒,為所欲為。因見市井木秤每斤為16兩,因為「拾陸」之「陸」字觸犯了他的名字,於是吳六奇下令將市井每斤改為20兩,使三饒一地,並非「半斤八兩」,而是「半斤十兩」,與全國各地迥異。但二十兩秤實際生活中比十六兩秤更方便計算與換算,故此制相沿近三百年,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被廢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ON3dHEBiuFnsJQV7M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