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暈倒在工地上,再也沒能起來,農村人60歲了為何還會外出打工
文/姚志芸
(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里,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導向,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
- 聽見小姨夫去世的消息時,我愣住了。
- 仿佛說的應該是別人,不該是小姨夫。
- 他一向沒有雜病,身體硬朗,
- 突然去世,讓所有的人都無法接受。
- 好端端的一個人,聽說早上起床還好好的,
- 一切來的是那麼的突然,
- 突然到讓人害怕…
小時候小姨夫家口糧不夠吃,小姨總是帶著弟弟妹妹來我家。一個養不活老婆孩子的男人,讓小姨天天收拾。後來生活好了,小姨夫脾氣越來越好,平時低頭幹活,話也不多。
好不容易妹妹大學畢業考上了人民教師,弟弟雖然不好好念書學了水電工,聽說收入也很不錯,一家人生活也越來越好。妹妹出嫁後,給弟弟城裡買房,雖然是二手房,好歹把家安在了城裡。
日子紅紅火火了起來,可小姨夫60歲了,依然選擇去工地打工。今年弟媳婦懷孕,還有一個多月就要生了,苦命的小姨夫還來不及看一眼自己的孫子,撒手突然去了。
沒有任何徵兆,說是突然性心臟驟停!倒下去就沒有再起來,生命的脆弱是如此的不堪一擊,雖然弟弟妹妹都已經結婚,可小姨夫還沒來得及享一天福,生活剛剛好起來,小姨夫卻留在了打了一輩子工的工地上…
60歲暈倒在工地上,再也沒能起來,農村人60歲了為何還會外出打工?
60歲左右的一代人兄弟姊妹多,兄弟姐妹六七個的不在少數,經歷了共和國從成立,也見證了生活的變遷。從小時候一貧如洗吃不飽飯到現在小康富裕的生活,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 因為時代的不同,他們是不幸的,
- 因為新中國成立時最艱難的日子是他們抗過來的,
- 60年挨餓的滋味也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
- 但他們也是幸運的,
- 現在的生活早已經不是簡單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那麼簡單,
-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 生活好得不能再好了。
無論時代怎麼改變,父母的心永遠都在子女身上。他們的父輩沒能給他們置辦一點家產,但他們卻要給子女最好的物質條件(天下父母皆如此),一個兒子一座小院,四間兩層小樓。
有的還要給兒子在城裡買房。手裡有點錢還要給兒子女兒貼補點,還要帶孫子看孩子,還要行農村的人情,比如婚喪嫁娶,老人手裡得有幾個錢…
別的孩子有的,只要還能動得了,
百分之九十的農村人60歲了也會選擇外出打工。
80年代的農村家裡唯一的收入就是種地,種麥子夠吃,種蔬菜效益最好,種藥材也不錯…無論怎麼算計,都是一畝二分地的事,因為大家都在種地,沒有機會也沒有可能去外面打工賺錢。
隨著改革開放,進城務工成了增加收入的好辦法,於是,男人進城務工,女人在家務農。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個台灣的專家說,中國的經濟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是中國踏踏實實幹出來的,是多少農民工背井離鄉付出努力的結果。
這是一群讓人心疼的人,
- 因為生活,因為家人,因為妻兒…
- 他們賺的錢不敢花,
- 吃著最簡單的飯菜,幹著最重的活,
- 只想把錢存著,給老婆買件新衣服,
- 給女兒換個好手機,給兒子存彩禮錢,
- 給兒子存首付,或者給孫子留奶粉錢…
花銷太多,以至於他們一再的苛待自己,
省得不能再省了,
他們只能靠自己出賣勞動力來賺錢,
他們沒有多少文化,更沒有什麼技術,
唯獨只有一把力氣!
小羌的父親已經66歲了,可是他每年一樣外出打工,小羌她卻無能為力。
小羌她家就她和哥哥兩個孩子,她和哥哥都沒有結婚前日子還是不錯,小羌自己掙錢自己花,父親每年也是外出在工地上幹活,母親在家種了一些地,抽空也會去干點小工。家裡準備存點錢讓小羌哥哥成家用。
15年的時候小羌結婚了,後面一家人開始愁哥哥的婚姻大事。經過別人的介紹,小羌哥哥有了結婚對象,就開始準備結婚大事。
- 見面禮就是2000元,
- 然後又是看門戶6600元,
- 訂婚給女方二萬,
- 另外還有女方直系親屬每人1200元,
- 就這已經花了三四萬。
- 等結婚時彩禮十萬,
- 再加上買三金,衣服,辦酒席,婚車,婚慶…
前前後後共花了二十來萬,對於一個靠打工掙錢的家庭給孩子成家真的太不容易了。
當時家裡並沒有那麼多錢,問親戚借了一些,酒席收了一些禮錢,就先還了一部分。父親就想著再出門打幾年工應該就可以把帳還上了。可是,永遠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哥哥結婚二年,嫂子懷孕二次都在剛剛測出來的時候流產了,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後面就開始做各種檢查,這都需要花錢。
錢從哪裡來?哥哥留著照顧嫂子,母親乾地里的活,父親繼續靠打工來支撐著這個家,沒辦法了就先找親戚借,然後打工還債,只想著哥哥嫂子能把日子過好。
60歲了,本該是溜溜彎,打打牌的時候。如果這樣想,那只能說太不了解中國農村了,放眼望去,農村幹活的都是50歲往上的人,20歲到35歲之間的年輕人,讀書不好好讀,打工嫌苦,種地嫌累,一天天遊手好閒還呼朋喚友的好不瀟洒。
- 生活的壓力,沉甸甸的壓在了他們身上,
- 農村人本來就是弱勢群體,
- 他們活成了弱勢群體里最可憐的一群人。
- 不能言苦,不能歇歇,不能叫屈,
- 只能怨命,怨自己的兒女不爭氣又無能為力,
- 只能像老黃牛一樣,埋頭苦幹,
- 直到有一天實在動不了了…
誰不想在家守著兒孫,享受天倫之樂?
誰不想在家安度晚年?
誰願意背井離鄉,拋妻舍子?
沒有。都是生活逼的,都是叫錢逼的,或者可以說,是讓不願意長大承擔責任的兒女們逼的…
筆者想起了一個親戚,她說她家兒子是大匠人,一個月少說也要掙一萬五六。一萬五六的工資在一個小縣城來說,收入絕對是槓槓的高工資,筆者六個月才能掙人家一個月的工資。
她兒子早已經結婚安家,房子是她和老公所有的積蓄買的,可她老公62歲了依舊去工地打工,因為兒子的工資高,卻與老兩口無關。兒子用老子的錢天經地義,老子用兒子的錢卻摳摳索索,這究竟是什麼世道
一個月一萬五六的收入,給父母一個月800,我想父親為不至於60多歲了還出去打工,老人們都節約,尤其在農村生活成本低,身體健健康康的老人一月在農村又能花多少錢?
農村人60歲了為何還會外出打工?
原因大家都懂,但更多的兒女裝作不懂,
為什麼裝作不懂?
就一個原因,怕掏錢。
人之所以稱為人,是因為人性告訴你,你有父母需要贍養。
多少農村老人無人贍養?多少農村老人待遇不如一條狗?多少有兒有女的農村老人,還不如無兒無女的五保戶被國家贍養?
一娘可養九兒,九兒無法養一老娘…這或許就是農村人60歲了為何還會外出打工
【原創作品】敬請點擊頭像關注,作品持續更新,非常喜歡您的認可歡迎朋友的點贊留言。用古色生香的詩韻點綴平淡的生活,拿抑揚頓挫的文字,給生命注入激情!
原創創作品,各平台同步發布,未經容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