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有這樣兩種人:
一種是越忙越亂,總是疲於奔命,特別狼狽;一種是效率奇高,什麼都能做好,且很少做無用功。
當然了,這兩種不同段位的人,最終的差距會被拉的越來越大。
那麼問題就來了:都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這麼大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聊點這方面的所思所悟。
01
那些總是疲於奔命的人,輸在哪裡?
我們總是說,不努力的下場,往往是比較慘澹的。
但是,你知道比不努力下場更慘的是什麼呢?
是已經很努力了,結果卻還不如那些不怎麼努力的人,這可真的是太太太悲催了。
那麼,一些越忙越糟,疲於奔命的人,他們輸在什麼地方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口渴了想喝水,但無奈鍋里的水剛燒開,所以他只好將鍋里開著的水舀起來吹一吹,揚一揚,再倒回去。
這確實是一個可以讓熱水快速涼下來的法子,但他折騰了半天,還是喝不到水,因為水依然很燙。
一朋友看到後就很不解地問他為什麼要反覆地將水舀起來又倒回去,他說我想等水涼了喝點水。
朋友聽完就樂壞了,對他說,你不把鍋底正在燒著的柴火拿開,你就是舀到明天也喝不上啊。
這就是「揚湯止沸,不如去火抽薪」的故事。
想要熱水涼下來,光將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來回這樣操作是不夠的,你還得保證不給其加熱,將正在鍋底熊熊燃燒的柴火給去掉。
那些越忙越糟糕,工作效率低下的人,往往就是這個故事裡的蠢人,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努力常常無效,做的都是無用功。
實際上,想要解決問題,如果不能從「根」上去解決,往往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
古人總說,斬草要除根。
斬草之所以要除根,就是因為怕春風吹又生,而當你將其連根拔起,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事了。
不少人輸就輸在這裡,他們看不到問題的核心,解決問題抓不到重點,總是做表面文章。
比如說,有人覺得自己工資低,便頻繁跳槽,希望能遇到一個捨得給自己開高薪的老闆。
但問題的真正根源往往是什麼呢?
並不是他歷任的老闆有多麼的摳門,有多麼不友善,而是他的能力就值這麼多錢,野心與個人價值並不匹配。
再比如說,有道題目做不出來,無論換了多少支筆,都解答不出來。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問題不是出在用什麼筆上,而是答題的人根本就不會解答這道題。
一個人如果發現不了問題的核心,那麼就只能在黑暗中忙碌了,而這樣的努力大多都是無效的。
這就是不少人總是越忙越亂,越努力越差勁的原因。
02
一個人混的好不好,就看一點
俗話說,治標先治本,一個人能不能混的好,其實看一點就知道了,就看他有沒有治本的能力。
而想要「治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能發現核心問題,要先找到問題的根源,這才有可能治本。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都具備這樣的能力,能一眼看到問題的本質,找到真正的原因。
電影《教父》的原著中,有這麼一句話: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認知高度呢?
我的觀點很簡單:多問幾個為什麼。
就以職場上升職加薪這件事為例:
有人工作的時間也不久了,卻一直停留於原地,薪資不漲,職位不升,如果想要改變這個問題,那麼首先就是得找到問題的本質。
為什麼薪資不漲,職位不升呢?
所有的問題往往都分為兩部分,一是客觀的問題,是外部的,是我們自身無法決定的;二是主觀的問題,是內部的,是我們自身的原因。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有兩個:
1. 老闆不厚道,公司效益差等等;
2. 我們自己能力不行,或者不討老闆喜歡等等;
那麼,這個問題遠沒有到終結的時候,這才只是表面原因,我們還得繼續往下面挖,已經變成兩個問題:
1. 這樣的老闆要不要繼續跟隨,這樣的公司還能不能待了?
2. 為什麼自己的能力不行,我為什麼不討老闆喜歡呢?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不難回答,這樣的老闆和公司,顯然是不適合待下去的,那麼新的問題來了:如果離開,我要做什麼,能做什麼?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複雜了,比如說一直沒有學習和成長,不太自律,導致能力不行,情商不高,不會說話,導致和老闆相處不好等等。
那麼,新問題也隨之而來了:我如何才能成長,如何才能讓能力提升?如何才能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 ...
遇到問題,不要滿足於只問一個「為什麼」,應該在這個「為什麼」的基礎之上,再問「為什麼」,問的越多,挖的越深,越容易接近問題的本質。
這往往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不走彎路,快速且有效地解決問題。
一個人能混出什麼名堂,就看這一點。
作者簡介:哈叔,青年暢銷書作家,著有《決定你成功的不是情商,是逆商》,擅長用歷史解構職場,文字接地氣,簡練精闢,深受當代年輕職場人的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