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古代的「十六連城」你了解多少?

2019-05-30   魅力大臨潁

十六連城

臨潁縣境內舊有十六連城分布全縣各地。計有:漢臨潁縣城、繁城、豢龍城、張遼城、窩城、高宗城、平寧城、艾城、黃連城,大郭鄉的紂城及吳、李、劉、張、曹等一連六城。近年經過考察,各城皆有來歷,多屬三代及兩漢、三國文化遺址。



清順治臨潁縣圖

漢臨潁縣城

漢臨潁縣城位於臨潁縣城西北十五里,固廂鄉政府西南二里城頂村。東靠107國道,北臨潁河古道。古城始築於春秋早期,稱城潁邑。西漢高祖六年置縣。隋·大業四年,縣城淹沒,南遷十五里,於龍脾崗上築縣城至今。

春秋早期,鄭莊公因母后武姜助其弟奪位,母子反目。莊公將武姜安置於城潁邑,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經潁考叔從中調停,於城潁邑掘地見泉,母子黃泉相見。莊公此舉既盡孝道,又不違誓言,可謂明君。潁考叔居人骨肉之間,調停得體,不愧大賢。

商高宗城

商高宗城位於臨潁縣城東三十里,三家店鎮政府南三里處。東西260米,南北270米,城濠寬13米,城址保存完整,城牆大部已廢,露出文化層厚4米。城內地表高出城外5米,為天然土丘辟成。

商高宗城為殷商帝武丁捕蝗所築。武丁為中興英主,後世尊諡高宗,故稱高宗城。

明·嘉靖《臨潁縣誌》載:「縣治東三十里有城,乃商高宗天子昔捕蝗之處。因名商城」。

《河南通志》載:「商高宗城在臨潁東南三十里,相傳高宗巡狩過此」。

《通鑑》載:「王武丁五十有九祀。王崩葬西華.廟號高宗」。另據《臨潁縣誌》載:「縣東三十里,相傳高宗捕蝗至此,旁停靈城即高宗崩處」。

這個小城堡一條南北大街,東西街三條,房屋建築整體呈「王」字型。當地農民在田間勞動中不斷發現新石器至漢唐遺物。城牆下邊新石器及秦漢陶片俯拾皆是。1980年曾有農民拾到陶祖一枚,形象逼真,實為罕見之珍。

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商高宗城遺址被定為臨潁縣重要古村寨。

平寧城

平寧城位於臨潁縣城東北三十五里,隸三家店鎮。原名停靈城,因商高宗武丁捕蝗,駕崩於此故名。明末居民防匪患,加固城垣,改為平寧城。

城址占地十萬平方,城內高出地表3米,部分城牆尚存,夯土層清晰,城牆周圍新石器以來至明清文物隨處可見。

城東南隅有商高宗廟一座,明朝改建為城隍廟。廟內現存嘉靖二十五年建廟碑一通,記述平寧城來歷甚悉。鑒於此處遺蹟面廣,文化層深厚,出土文物價值重要,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平寧城被定為臨潁縣重要古村寨。

豢龍城

豢龍城位於臨潁縣城東北十五里豢龍村,村西南有劉累廟。史傳夏孔甲為帝,天降二龍,夏帝命劉累蓄龍豢養。後雌龍死,劉累將龍肉做羹,以奉孔甲。孔甲食之美,求索不已,劉累懼罪,隱於魯陽得免。

《文獻通考》載:「臨潁有豢龍城」。

《括地誌》載:「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西南十五里,乃劉累封之故地也。後遷魯陽……」。後世據此說,以魯陽為魯山之陽。而《三國志魂書>載:「太祖說楊奉日.『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懸乏之憂』」。這裡直說魯陽近許,顯與魯山無涉。且漢帝從無魯山之行。蓋《括地誌》載:「後遷魯陽」,之「魯」乃周朝時魯侯朝周,中途宿沐之魯城。魯城近許,應指現在的窩城。漢時窩城通漕運,同曹操「魯陽近許,轉運稍易」相符。許都向南盡為臨潁地面,有張遼城、艾城為證,劉累隱居的魯陽正是豢龍城。

葛伯城

葛伯城位於臨潁縣城東北二十里處,今為瓦店鎮楊裴城村。城垣早已不存,城河猶在,傳為葛伯所築。《魏書·地形志》載:「臨潁有葛丘」。即此。

城為長方型,約占地八萬平方米。南北一道大街,東西兩條街,四門石橋完好。葛伯城與其它城堡不同之處是雙城河,兩道城河間距100米左右。當地人講,明末為防匪患,開挖外城河,泥土用於加固城牆,兩河間隙地設置防匪障礙。

城東南隅有白馬將軍廟。古老相傳商高宗捕蝗時缺糧,有白馬在這裡發現糧倉,後世稱儲糧處為「抵高倉」,並為白馬建廟。

葛伯城地勢低洼,周圍六村居民瘠苦異常。明·嘉靖年間戶部奏議,奉旨「准作栗地若干頃」。至清初地方官違例,收取苛稅。當地人宋吉官赴京,冒死擊登聞鼓告狀。經戶部核實,臨潁知縣梁潢查證(有臥碑記載甚悉),遂降勒仍作栗地若干頃。至乾隆十四年,知縣商有煌又於重申。

葛伯城古建築甚多。近年村民陸續找回的碑碣記有:清·康熙六年《創建包公祠記》,乾隆元年《創建新橋碑記》,乾隆三十六年《重修白馬將軍廟並石橋碑記》,咸豐八年《重修普陀庵廣生祠並磚橋四座碑記》。

近年村民於真武廟舊址重建廟宇,周圍出現的文物均由廟中保存。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葛伯城被定為臨潁縣重要古村寨。

窩城

窩城位於臨潁縣城東北三十五里,今為窩城鎮政府駐地。城址占地十二萬平方,建築年代不詳。地下文物豐富,農民田間耕作,時見秦磚漢瓦,銅鏡、帶鉤、陶酒尊等器物。城垣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蕩平,北門外城河尚在。面對北門大街有一關帝廟,為明·嘉靖年間重修。

關帝廟於建國初期改為學校,文革時為大隊衛生所。近年荒廢。當地居民整修後,復為關帝廟。正中大殿三間塑神像,左右廂房十間,廟門三間,塑馬二匹。

城東南半里處有一高台,當地人稱「實寨」或「小寨」,高出地表十二米,占地五十畝。台上原為東嶽廟,內有地藏殿、閻王殿、龍王、財神、三清、藥王、玉皇閣。另有供奉關帝、二郎真君、三仙娘娘等殿閣建築。廟門為拱券式,門左側有一株倒栽古槐,形若華蓋。

建國後撤去神像改為學校。1970年以後窩城大隊開始取土,1973年發現古墓葬群。最下層為空心磚墓室,花紋為米字形、山字形及方格圖案。陶制鼎、豆、壺、釜、甑等器物,由文化館收回百餘件。其中有一象牙雕刻器,鑲金錯銀銅帶鉤一枚,鋪首銜環銅壺一尊,四神銅鏡數枚。中層以上為唐代墓,出土有禽獸葡萄鏡。上層墓葬出土有宋代銅錢、黃釉扁瓷酒壺。

東嶽廟現為窩城鎮中學。原小寨東北角留有一小塊高地,夯土層明顯。近年考察發現殘碑三通,為清·康熙年間遺物。

張遼城

張遼城位於臨潁縣東北,窩城北二里處。漢末曹魏所築,占地百餘畝,城已不存,遺址高出地表兩米余。解放前故壘荒殘,荊棘叢生,土改以後始有耕種。

《三國志·魏書張遼傳》載:「以遼為蕩寇將軍,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潁,封都亭侯」。由張遼城北行八里即漢許都舊址,今為許昌縣盆李村。村西一里處有毓秀台,乃漢帝郊天壇,居民在台上建有玉皇廟。

文化大革命中,生產隊在張遼城建窯燒磚,發現文物甚多,陶制鼎、豆、壺、馬鐙、鐵劍、銅鏃、銅鏡、帶鉤之類經常出現。1973年公布為臨潁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遼城北前胡村,原為曹魏運糧河,當地居民於解放前曾發現鐵橋遺址。1985年文化館曾專門考察,因地貌變化已久,無法找尋,至今仍在調查中。

近年考察發現,遺址下層灰土厚約一米,內有繩紋紅陶、蚌殼之類物品。城址被毀,僅存東北一隅,占地約二畝許。



張遼城下,麥青青。

艾城

艾城遺址位於臨潁縣城北三十五里,王孟鎮軒莊村。村南為艾城河(今新溝河),東北十五里為漢許都城。城址約占地十二萬平方米,曹魏時鄧艾所築。

自建安元年棗祗在臨潁開河屯田,歲得谷百萬斛。曹操於許下各州郡廣置田官,屯墾儲糧,以充軍需。至魏明帝時,司馬懿當政,仍循舊章。用鄧艾為典農綱紀上計吏、遷尚書郎,命往壽春等地查勘。鄧艾謂「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不如廣開河渠引水灌溉,既積軍糧,又通漕運。一旦興師,大軍泛舟而下,可達江淮,實為三便」。司馬懿稱賞,遂開艾城河,引清溟河水注入,灌溉田地,增加漕運,實利國利民之舉。

鄧艾城早已無存。軒莊村北舊有鄧艾祠,後改為玉皇廟,當地人仍稱為鄧廟。

黃連城

黃連城位於臨潁縣城東南二十五里,居西華、郾城交界處,俗稱「雞鳴三縣」,今屬陳莊鄉。

城垣已毀,城壕留存。占地十萬平方,為曹魏時所築。《大清一統志》載:「黃連城在臨潁縣東南二十里,有上下二城,接郾城、西華縣界。曹魏時築」。

黃連城東南有合流寺古剎,唐以前為合流鎮,為古潁水與溟水匯流處。《唐書·王沛傳》:「李光顏討吳元濟,奇沛風概,使將勁兵別屯,數破賊有功。時詔書趣戰,諸將觀望,不敢渡激以壁。沛率兵五千渡合流口,徑扼賊喉」。

黃連城為革命老區,1927年即有中國共產黨臨潁縣地方組織活動。1947年曾在此地設立「西臨郾」縣黃連城區政府。

繁 城

繁城位於臨潁縣西北,距縣城三十里,今繁城回族鎮政府駐地。城池東西寬800米,南北長1800米,古潁河由城西北入境,貼北城牆東流。

繁城古稱狼淵,漢為繁陽亭。漢末曹丕於此受漢禪,立為繁昌縣。後世同臨潁縣幾度分合,至唐初廢繁昌縣,佛入臨潁。城內有魏文帝祠,明·弘治中許州牧邵寶改為漢愍皇帝祠,俗稱獻帝廟。內有「受禪表」、「公卿將軍上尊號奏」二碑。城東南隅有受禪台,台東為受禪離宮遺址「蟠龍寨」,後遭火焚,改建火神廟,俗稱火神台。

繁城久為中州名邑。北連許昌、西鄰襄城、南達舞陽,唐宋以來即為三縣邊沿地域的商業中心。

文化大革命前繁城北門還在,城垣基本完好。1975年以後,城牆逐漸推平,新街門面房於1988年以後因擴街摧毀,西后街尚有數處明清民房建築。

紂城(一連六城)

紂城位於臨潁縣城西南四十里,西鄰襄城,南接郾城,為古代臨潁縣西南邊境重鎮。城池呈長方形,東西一里,南北三里,城壕寬十五丈,城中心高出城外地表一丈五尺。考察發現尚存部分城垣,農田中多發現石斧、石鐮、陶器、瓦當等物。為新石器文化遺址,200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紂城築於殷商時期,為殷帝辛游幸之離宮,名勝古蹟甚多。由紂城向東依次為吳、李、劉、張、曹六座城池。留有摘星樓、曲尺河、蓮花池、望花台、精靈城、妲己洞等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