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死在嘴上,血糖高病在腿上, 看一遍你就是糖尿病專家

2020-03-28   大醫本草堂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多發性疾病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與生活方式的變化,糖尿病從少見病變成一個流行病。下面用幾張圖回顧下我國糖尿病流行病史:

更為可怕的是,糖尿病患者還有龐大的後備人群,根據寧光教授團隊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將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據估計,2017年診斷糖尿病的年度成本為3270億美元,其中直接醫療費用為2370億美元,生產力降低為900億美元。在調整通貨膨脹後,糖尿病的經濟成本從2012年到2017年增加了26%。

糖尿病死在嘴上,血糖高病在腿上, 看一遍你就是糖尿病專家

糖尿病最常見的表現為「三多一少」的代謝紊亂表現,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下降「。但這類典型症狀並不一定完全出現,反而出現其他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乏力、視力模糊、皮膚瘙癢等。

隨著病情深入後出現慢性併發症,這也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這些併發症主要包括:

大血管併發症,如腦、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變。

微血管併發症,如腎臟病變和眼底病變。

神經系統併發症,包括負責感官的感覺神經,支配身體活動的運動神經,以及司理內臟、血管和內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經病變。

糖尿病人最大的擔憂就在於血糖難降,併發症抬頭,藥吃了不少,身體卻越來越糟糕。有的糖友發現,吃的好一點,多一點,血糖指標馬上起來了,但如果少吃,粗茶淡飯,又會缺乏營養,血糖降了,身體毀了,得不償失。還有的糖友想通過運動降糖,由於用錯了方法,大量運動換來了卻是對身體的進一步傷害。

當然,我們最不提倡的就是,依靠加藥、加胰島素來降糖,這種只針對血糖指標的治療方式,並不能提升人體自身的代謝機能,也無法阻止併發症的來臨,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下面的非藥物方法或許能給您實質性的幫助

怎麼吃才能既讓血糖不高,又保障營養呢?

提高食物的「性價比」和多樣性,就能既吃飽吃好,又能血糖不高。

1. 我們要學會看清食物的升糖指數,有些食物營養單一,但升糖指數高,就要少吃;有的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養,升糖指數又不高,如綠葉菜、藻類、穀物雜糧,就可以多吃;有的食物甚至可以幫助受損的細胞組織生長修復,比如優質蛋白、肽類營養、微量元素等,就必須要吃。

2. 保障每天的補水,普通糖友可按每天8杯水的標準補充,最好喝溫水,以免水溫太低造成血管收縮。腎病患者酌情減量。

3. 吃飯的時間和順序也會影響血糖,同樣的食物量,若分餐食用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胰島負擔,有條件的糖友可以嘗試在三餐基礎上,分出一些主食的量在兩餐之間食用。正餐的順序可以是湯-蔬菜-米飯-肉的順序,幫助延緩糖分的吸收。

除了飲食上要合理,運動也是很好的「降糖藥」

合理的運動不僅能幫助我們消耗體內過剩的血糖,還能改善人體內環境,控制體重,增加肌肉,提升胰島素的敏感性,但運動時間和方法一定要掌握好,避免南轅北轍。

已經退休的糖友可以選擇飯後30-60分鐘去跳跳廣場舞、太極拳,上班族可以選擇快步走或在辦公室敲打膽經(大腿兩側的經絡),每周可以進行兩次力量訓練,增強體質,切忌空腹運動,大量運動時帶點糖果或零食防止低血糖。

更多關於糖尿病的養生調理妙招,小編推薦你好好看看這門課——《名醫親授:47個糖尿病防治妙招》

原價99元,粉絲限時特惠59元,一經購買,永久回看!

點擊下方免費試看課程



糖尿病的那些事情一次講清楚!

糖尿病的常見疑惑+誤區+防治妙招

這個課,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分泌科楊曉輝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丁毅主任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副院長亢澤鋒主講的,擁有多年的豐富經驗和過硬的專業知識,值得信賴。你的擔憂和疑惑,他能提供科學詳細的解答,以及可操作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楊曉輝主任,有著豐富的治療糖尿病經驗,聽他細細剖析「糖尿病」的秘密,你將輕鬆走出糖尿病普通人常犯的高頻誤區,避開多數人難以察覺的坑,少花冤枉錢。。

看完這些課,不僅能明糖尿病的早期症狀、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飲食方案以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等諸多問題,讓你擺脫焦慮。

還能明白糖尿病足、糖尿病引起的其他併發症、血糖高分別有哪些表現,並且針對不同的人群,給出了對應的詳細可操作的糖尿病防治技巧(吃、睡、補、按),以及對應的藥物。

課程大綱


男女都適用,三大名醫親授,每天只花幾分鐘

無論男女老少都可能患糖尿病,提到糖尿病,很多人會覺得尷尬,甚至覺得自卑,總感覺抬不起頭來,內心彆扭......

這時,你可以選擇在家先聽聽醫生怎麼說,戴上耳機就能隨時隨地觀看課程,很私密。

只要在零碎的時間,花個幾分鐘就好,每天了解1個糖尿病小知識,防治糖尿病很輕鬆!

科學、靠譜、值得看,名醫親授,在家就能獲得專家建議

最省心、靠譜的做法還是聽聽醫生的建議。


現實中,很多人會問朋友,結果對方也只是道聽途說。也有人會自己去網上查,然而又缺乏專業知識,無法分辨網上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結果一不小心就錯信偏方,沒效果還傷身。

可很多人要麼沒時間去醫院,要麼每次去都是「排隊2小時,看病5分鐘」,很多疑惑都還沒來得及問,就讓回來了。

而這門課,就能解決你關於糖尿病的各種疑惑,懷疑自己糖尿病,想防治糖尿病,都適合看這個課。

無論最終的糖尿病分型如何,初始治療目標均應針對糾正高血糖等代謝紊亂,一旦恢復機體代謝平衡並獲得口服糖耐量試驗、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C肽、胰島自身抗體結果等臨床資料,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因此,精準選擇合適的臨床實驗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個體化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對糖尿病診療的誤區依然存在,我們應該擦亮雙眼,選擇合理的試驗監控血糖,保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珍愛生命,不做「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