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諜戰劇
十多年來,國內優秀諜戰劇數量也不少,但是,堪稱巔峰之作的並不多。
在冷絲看來,這樣的六部諜戰劇——《風箏》《懸崖》《面具》《黎明之前》《潛伏》和《偽裝者》稱得上是優秀作品群體中的上乘之作。
如果要給一個排名,《風箏》無疑要被排在第一的位置,而漏洞較多的《偽裝者》則被排在了第六的名次。
為何是這六部諜戰劇,而不是其他諜戰劇呢?這有著怎樣的玄機?
冷絲先以《面具》為例簡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奧妙,由此領略一下這些優秀諜戰劇的創新精神。
《面具》講述的是這樣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哈爾濱潛伏十年的國民黨特工李春秋於年關前夕被上級突然喚醒去執行「黑虎計劃」。已過上幸福平凡生活的李春秋落入內外交困的窘境,在特務身份和親人間輾轉掙扎。經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鬥智斗勇,他最終看清了國民黨特務機關的血腥殘酷,在先進革命黨人的感召下棄暗投明,最終求得了內心的安寧和平靜。
難能可貴的是,《面具》不僅將諜戰劇的傳統題材優勢發揮到極致,更為重要的是,該劇還加入了新的美學元素,為諜戰劇自我更新、自我提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啟示。
可以這麼說,《面具》是國內第一部長時間採用國民黨特務視角進行敘述的諜戰劇,這正是該劇與眾不同的地方。
主人公李春秋作為國民黨特務,一直到劇集的後半段才成為一個徹底的正面人物。這一陌生化的視角所帶來的最突出的效果就是擾亂了觀眾的情感投射,使觀眾陷入一種隱秘難言的理智與情感的內在矛盾中。李春秋是一個國民黨特務,站在觀眾的角度,觀眾觀賞時會產生自我價值的懷疑,這無疑大大增添了觀劇的趣味性。
再回過頭看看,《風箏》有什麼樣的創新精神?
《風箏》對正、反面人物形象塑造,摒棄了傳統意義的二元對立,兩組人物既有交叉又有重疊,正、反人物在對立中顯現出信仰的差異性。該劇的人物形象塑造——採用了將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等生活化、常態化,將「諜」的特殊性與複雜性心理回歸到正常人、普通人的狀態。
《風箏》一改往日的諜戰英雄塑造風格,讓劇中正、反面人物回歸到日常生活中,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僅有革命性的一面,也常常展現重情重義等傳統倫理特徵,他們彼此之間都有共同的理想與信念,為共同信仰義無反顧地奮鬥。
這樣的設計與傳統類型諜戰劇最大的差異,多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強了作品的戲劇性,使得人物個性豐富飽滿而又耐人尋味。
《懸崖》《黎明之前》和《潛伏》都是不同時間段的代表性諜戰劇,也代表了某一個時間段諜戰劇創作的最高水準。
最後,冷絲簡要分析一下《偽裝者》的優缺點。
《偽裝者》無論在人物外在形象造型、內在性格刻畫還是人物情感表達上都鮮明地體現了偶像化傾向,這對開闢年輕的觀眾群體、豐富諜戰特工多元化形象、拓展諜戰劇的商業化路徑都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從諜戰劇本身的應有之義和審美特質來看,《偽裝者》顯然是偶像化元素有餘而諜戰真味不足,戰爭的殘酷和慘烈程度遠遠超出和平年代的人們的想像。
所以,一些專家建議:認真創作出尊重歷史事件、尊重歷史人物的電視劇精品,將中華民族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是每一個年輕演員、編劇和導演義不容辭的責任。
諜戰劇畢竟是戰爭劇類型,終究反映的是殘酷的戰爭現實,一味地追求年輕化受眾,而不考慮電視作品的真實性,過度地戲說和商業包裝只能收穫短期效益,絕不可能成為戰爭劇長久的出路。
冷絲認為,諜戰劇不可以製作成偶像劇,偶像化只是諜戰劇的一種外在偽裝形式,而不能遮蔽諜戰劇的本真面目。
也正因為如此,與其他五部諜戰劇相比,《偽裝者》只能被排在末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