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神志病,在現代快節奏的大環境下,發病率越來越高。於夏老師層層遞進,講解了外治神志病的具體做法以及注意事項,希望能給您一些治療神志病的啟發。
略談神志病的外治經驗
我們是針灸診所,以前診療的大多數是以疼痛為主的病,現在精神方面的病人呈持續增多趨勢,我們在臨床上總結了一些對常見精神疾病可複製、可重複、好操作的外治方法,在這裡給大家作個報告。
神志病,中醫大致包括:抑鬱,失眠,焦慮,失神,癲狂這些證型,我們今天談的這些方法,如果能在發病的初期及時應用,療效是很顯著的,對中期的效果也非常好,失治多年的重症,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也有不錯的效果,能促進神志病的治療或控制。
神志病大多得自於情志不遂,情志過極,情緒波動太過太久,致使氣血不調,經絡閉塞,臟腑失調失養而成病,病因有得之於憤怒,有得之於憂愁思慮,有得之於驚恐,幽怨喜怒不能自持,時間久了浸淫成病。
病機大概總結一下可以歸納為:氣滯(氣鬱),化火,血瘀,痰凝,水停,神傷。
治法上呢,就是先用理氣調氣、瀉火、祛瘀、祛痰、利水等方法。外治手段手法主要應用:針灸、揪痧、拍痧、按推等。
第一個層面:先處理氣
首先我們先來處理氣這個層面,新病久病這個都是第一步,先把氣搞通暢,理氣調氣的穴位有很多,我就談一下我自己最常用的。我們看,那些描述情緒的詞:滿腔怒火、直抒胸臆、怒火中燒,這些成語都在說我們的胸腔這裡,事實也是這裡最先發動的氣機。調也是先要調這裡。
第一步,膻中穴
氣會膻中,膻中者,喜樂出焉,此為氣之總閥,它堵住了,如果不率先疏通,其他的就打折扣了,務必先處理好。病人有憋悶不舒,呼吸不暢,心煩,悶悶不樂等症狀,都可以第一時間來處理膻中穴。人在難過痛哭的時候會捶胸頓足,下意識里就是在捶打膻中穴。
膻中的處理方法:指腹點按,用力要適度,以病人能忍受為度。不可上來就猛然用力,有些病人這裡一碰到就痛的不得了,你猛然來一下,大多會受不了,不可用指關節按,太硬,只能用指腹,一分鐘即可,我們一般要求病人在睡前自己再點按一次。現在人都有熬夜習慣,這裡都堵的厲害。一般點按兩次後,這裡會更痛不可觸,這時可以休息兩天不處理這個穴位。過兩天後再按就沒那麼痛了。大多一周內壓痛就會消失,正常了。嚴重的可以膻中穴上揪痧,擠出紫黑疙瘩來,效果更好。出痧不必特殊處理,幾天就自行消散了,再揪痧也沒有了。有必要的話揪痧後可以點刺,用一次性采血針,擠出五六滴血即可。不可拔罐。
接下來,再處理兩扇門:雲門和期門
標幽賦講: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每天寅時氣血從雲門流出來,到丑時進期門,灌注全身。這兩扇門很重要。雲門這裡,用手指撥一下再理一下就可以了,橫著撥,豎著理。不用太多,幾下就可以。期門要揪痧,兩側都要處理,擠出痧來,這個對更年期上半身多汗非常有效。
這裡簡單談一下揪痧,以前老前輩們都是用揪的,就是用食指和中指曲起來用背側來揪,這個好處是出痧快,缺點是太疼,很多人受不了,所以我們現在就是用擠法,用雙手的拇指食指擠就行了,這個基本就把疼痛指數給大幅降下來了。效果是一樣的。
其他配穴:內關,開四關,足臨泣用毫針
用毫針。不能用針的,點按也有效果。
接下來,該處理嗓子這一塊了
生氣久了,忍氣吞聲,喉嚨這一塊氣脈就不通暢了,我們用的詞比如:如梗在喉。梅核氣,都是這塊氣滯所致。
處理這一塊,主要是毫針,選穴:照海穴,陰蹺照海膈喉嚨。照海穴對四肢懈怠亦有卓效,有些針灸歌訣錄有四肢懈惰用照海穴的說法。很多情志病都有懈怠不願動的表現。還可以扎列缺穴和手三里穴。手三里對心累有很好的效果,就是沒心勁。
這裡也可以用灸法,具體方法可以看楊維傑老師的《董氏奇穴針灸學》這本書關於火腑海穴的講解,手三里在董氏奇穴里叫火腑海,這個有很深的道理。
嗓子局部也可以用擠痧來處理一下,後面脖子上也可以刮刮痧。我們前面談的膻中穴、期門穴和嗓子這一塊,皮薄肉少,下面就是骨頭,不能用刮痧的,一是不好出痧,再一個就是容易損傷肌膚。後項這裡肌肉豐厚,可以刮痧。
其他穴位像是行間穴和太溪穴也可以配著用。治療時如果能誘導病人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或是哭一場那就太好了。這個有很大的技巧,不好學。用不好了反而不行。
這樣,氣這一層面,用上面的方法基本就可以舒暢開了。
第二個層面:處理上火,點刺百會、印堂
上火的表現好判斷,一系列的陽證的表現,亢奮、急躁等,脈大多也是偏數的。火性炎上,首先要在上面瀉火,當然這個不包括腑氣不通,胃中有燥屎的承氣湯證,那個先用下法,火就自己消退了。這個就是純上火的症狀,正在氣頭上的,肝風化火,血壓升高,頭暈耳鳴,面紅目赤,有的臉不紅,一看臉色有些蒼蒼然的樣子,頭髮明顯蓬鬆感,眼球死板不靈活,甚至走路發飄,扶牆。這血壓差不多都能在180以上。
這種情況,在百會用23G的一次性采血針點刺一下,血一下子就流出來,氣頂的越旺血出的越多,這個不用擔心,一般也就流一下氣瀉下去了就自己停住了。平時心平氣和的時候,百會這裡是扎不出血來的。血出來了,血壓就下來了。今天講課群里都是專業醫生,關於瀉血療法的禁忌就不詳談了,如果是不了解針灸的,請大家先學習相關知識,別貿然應用。
暴躁甚至有暴力傾向的,腦子停不下來,很多人說睡不著腦子裡一幕幕如放電影。長時間的疲憊、繁忙、焦慮、壓抑。這種情況最常見到,目前很多人都有被這個困擾。我們用愁眉不展、焦頭爛額來形容這種情況。
這個火也真的是在額頭這裡積聚,印堂這裡,董氏奇穴叫鎮靜穴,有安神鎮定功效。在這裡用毫針扎個V字形,向下平刺三分即可。輕點的三針,重的五針。不扎針也可以,揪痧就行,但是不能刮痧。嚴重的整個額頭都是紫色紅的,痧揪出來,火就消下去了。
其他配穴:中沖穴點刺,(中沖穴不要拘泥於指尖,指背指甲跟連接處有小的血絲是為最重點)。捏小腿肚。
第三個層面:處理血瘀,重點在肘彎
氣鬱時間久了,長時間不開心,火氣得不到宣洩,就形成血瘀了。症狀多有陰證表現,消沉,情緒不穩,臉色暗滯,處事猶豫不決,時常高興不起來。這個狀況,重點處理一下肘彎這裡。
肘彎是八虛之一,心肺有邪留於兩肘。心肺一個主行血一個主行氣,氣血不條暢久了,心肺功能受抑制,心肺功能越發揮不了,氣血就運行的越不暢通。肘彎這裡很關鍵。
方法是拍痧。拍痧看似有點可怕,實則很安全。
拍痧有幾點注意:氣血虧虛者不宜使用,瘦弱面白說話有氣無力,這個要慎用。還有太疲勞時、飢餓時不要拍痧。拍的時候節奏應與被拍者心率相當,不可求快,時間不宜過長,用力要適當,有瘀堵的,拍幾下就出來青紫痧,嚴重的是黑痧,一個個的黑疙瘩。沒有的怎麼拍也拍不出來,我們的經驗是有些老人常吃丹參類藥的,這裡都基本不出痧。拍的面積不要過大,只處理肘彎就行了,痧出即停,不要再拍,有的說再拍可以把痧拍散,實在是沒有這個必要,自行消散就行,短的三五天,長的半個月痧就散掉了,有的皮膚會出現藍色、青黃色,都是正常反應,不用擔心。身體強壯的可以兩側同時都拍出來,氣血不太充足的先拍一邊,等痧消下去了再拍另一側。
肘彎拍出痧後,大多人反應心情豁然開朗,心裡很敞亮,法簡效宏。
其他配穴:耳朵尖點刺,神道點刺,膈俞點刺,太陽點刺。出血不宜過多,幾滴就可以。血顏色暗就多擠擠,顏色變鮮亮了就不用放了。
第四個層面:痰凝水停,處理重點在腹部
病情再久一點的,氣滯血瘀沒有得到解決,病情進一步發展下去,大多會出現痰凝水停證,痰迷心竅,水飲停滯,精神開始出現問題了,舌脈也有所反應,這時處理重點在腹部,病人整個腹部痞硬不通,或是滿腹振水聲,嘩嘩啦啦響,拍一下捋一下,就像一個水袋子一樣。病人的狀態可以用:愁腸滿腹、滿腹心事、一肚子怨氣等來形容。
這個情況,先在少澤穴點刺,少澤穴是小腸經的井穴,小腸主液,井主心下滿,亦主神志。董氏奇穴里少澤穴叫火膝穴,點刺可以治療精神病,有些病人在火膝穴點刺後會吐出很多痰來,這是病根。點刺少澤,開通水道。讓水動起來。
再針下三皇。下三皇是董氏奇穴里處理水病的穴組,大家可以看董氏的書。配揉腹。把肚子揉軟,具體手法不細談,關於揉腹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參考其他資料。
其他配穴:豐隆穴,楊維傑老師的叉三穴(液門透中渚)。有驚嚇的可以扎膽穴。神經衰弱的配合捏脊。
治神,把經絡氣血疏通了,心結也就散開了,這時主要是心理疏導,這個技巧性比較大,一句話二句話的講不明白。時機很重要,時機不對,勸了起不了好作用。所謂有所不行反求諸已,大方向就是引導病人向內求,找自己的不是,能認識到是自己的問題導致的就成功一大半了。
病例:
病例一:白某,高三學生,學習成績很好,近年來狂燥,其父母在家裡安了沙袋令其發泄,終日不樂,後來有暴力傾向,整天說要打老師,去了幾家醫院說是壓力大,讓自己調節。後來發展到幾乎不可控制,求治我處,檢查小腳肚硬如鐵石,捏一下痛的非常歷害,給紮下三皇,在額頭揪痧,輕輕一擠全是紫紅痧,整個額頭都是。一診後,情緒平復,其母親說放學後吹著口哨回家,共治療兩次,一直正常。
病例二:蔡女士,43歲,感情問題,家庭變故,致精神幾近崩潰,消瘦,徹夜不眠,失神,有厭世傾向。檢查:整個腹部痞硬。先揉開腹部,上面講的方法都用上了,治療完後緩和。治療五次後飲食睡眠接近正常,後來調治月余,體重增加,神情恢復。
病例三:張女士,60歲,因家庭接連變故,一年來情緒低落,心虛煩,胸痞,飲食不下,睡臥不寧,時時悲哭,舌苔厚膩,根部發黑,晨起胸中發熱虛煩。中沖、少澤、太陽點刺出血少許。上述方法逐個應用,治療十次後。恢復正常,其朋友說如換了一個人一般。
刮一刮,告別失眠、抑鬱!
除了治療神志病,刮痧療法還可以治療、調理很多疾病。如果你想試一試,這本書推薦給你。
《刮痧療法》
本書系統介紹了刮痧療法的基礎理論、刮痧技術、刮痧應用,涵蓋了刮痧療法的起源和發展、刮痧療法的理論基礎、刮痧療法的現實意義、經絡腧穴學說、刮痧的器具與介質、刮痧的操作方法、痧的內涵及其臨床意義、刮痧治療的原則和作用,以及常見病的刮痧治療等內容(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中醫書友會」微信公眾號,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1Fb4G4BMH2_cNUgKD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