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首唐詩才知道,有人把不知天高地厚,承認得如此光明磊落

2020-01-13     也可自話

說起李賀,心中不禁就會升起「怨恨愁悲」或「空靈詭異」的感覺,杜牧在為李賀詩集作序時曾說「荒國陊殿,梗莽邱壟,不足為其怨恨愁悲也;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這是李賀詩最大的特點,也是其被稱為「詩鬼」的原因。

《苦晝短》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
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我每說李賀,必提及《苦晝短》,因為我實在太愛這首詩了。第一次讀我就拍案大笑,心想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多了,可沒人像李賀這般,承認地光明磊落——這當然是個玩笑。

整首詩以勸酒開頭,說飛逝的時光啊,請你停下腳步喝一杯酒吧!錢鍾書先生評價說「其於光陰之速,年命之短,世變無涯,人生有盡,每感愴低徊,長言永嘆。」他已經明白了時光飛逝,歲月蹉跎。但是對天地之間的許多奧妙還搞不清楚,所以接下來的詩句,充滿了對世界的疑問: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我知道日月輪迴讓人老去,知道食熊則肥、食蛙則瘦,可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難道人生真的都難免一死嗎?

世界上真有神仙嗎,如果有,神君和太一在哪裡,為什麼我看不見?

為了解答疑惑,詩人提出了大膽的想法: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那是存在於傳說中的神秘國度,一條神龍居住在若木樹下,它銜燭而游,能照亮幽冥無日之國,飛光就是銜燭龍發出來的,那如果我斬斷龍足、吃掉龍肉,晝夜便將不復存在,那時間是否就會因此凝固,人類得以永生,沒有人在為死亡哀傷。

當科學不能對自然科學和人體現象進行合理解釋的時候,詩人只能用天生的浪漫與多愁善感,來感悟生命,解讀生命。

讀到這裡時,我驚心動魄,皇帝自稱真龍天子,李賀竟敢公然寫屠龍,這不是赤裸裸的反詩嗎?如果放在別的朝代,也許李家要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了,由此也可見大唐的包容氣象,雖然盛唐已逝,但基因猶在。

對生命提出疑問,並用自己的幻想解答疑問之後,李賀又對流行了數千年的煉丹修道求長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所謂「服黃金、吞白玉」都是修道之人為成仙服用的丹藥,《玉經》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但《古詩十九首》對這一說法進行了強有力的打臉:「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傳說中的任公子,騎著碧驢得道成仙,但連個考據都沒有,這是多麼虛妄的傳說啊!可世上那麼多人,偏偏熱衷於此,如秦始皇這般的千古一帝,竟然為了尋求不死神藥,出海求仙,結果死於巡遊途中,身邊人為了掩蓋腐屍發出的臭味,耗費了許多鮑魚;又如漢武帝這般的雄主,也遍尋天下方士,結交所謂的神仙,祈求長生,傳說他死後屍骨飛仙而去,實際上劉徹墓中不過是一堆枯骨罷了。

在李賀眼裡,與其煉丹修道求長生,還不如做一個手持利劍的熱血少年去屠龍,相比起嬴政、劉徹這些君王,只想著自己長生不老,享受萬人之上的繁華富貴,李賀屠龍之後讓全人類都得到了永生的機會,思想高度上已經把那些自私的君王按在地上摩擦了,這是多麼辛辣的諷刺——強行上價值,雖然有過度解讀之嫌,但也頗覺有趣。

從敬酒飛光、到求仙身死,這首詩本意都是「感時」,以此為題而作的詩有很多,但大多都透露著悲切哀傷,甚至頓足捶胸,杜甫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居易說「白髮雖未生,朱顏已先悴」,唯獨李賀不一樣,世人都說他怨恨愁悲,卻不知在面對飛光之時,他竟如此豁達,充滿了詩人特有的浪漫幻想,讀來妙趣橫生。

時光飛逝、生老病死大悲大痛,在李賀的浪漫瑰麗的想像下,似乎也被沖淡了許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vgOpG8BUQOea5Owmc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