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客研七問!誰不明白就轉給他看看

2019-06-02   明源地產研究院

時至今日, 「客研」已不再是地產行業的新詞,作為地產人,沒聽過「客研」貌似就沒走在第一梯隊。

客研崗位,從誕生到被追捧、到各家公司競相設置,如同軍備競賽一般。可從一個局內人看來,多數公司對其理解仍停留在一個「新詞」上。

客研有獨立權限、能有效運行的公司,目前可能只有龍湖、世茂,聽說新城、遠洋、正榮等房企也在組建客研團隊。今天想嘮幾句乾貨,與業內同行討論交流。

一問:什麼是客研?

「客戶和市場研究」的簡稱。那為什麼不叫「市場研究」部?可能為了區別於營銷下的市場組,也可能是為了突出客戶研究的意義。

按照某些最前沿公司對客研的定位,這個全稱應該更長:宏觀、客戶、市場研究。

加上「宏觀」是因為地產受其影響太大,對周期的研究和預判會使公司受益。從這個角度說,有的公司把客研定位為戰略部其實也有一定道理。

二問:為什麼強調客戶研究?

房地產市場研究有很長年頭了。如今,拿地測算的多數場景,仍是摸清城市和區域供銷存、借鑑周邊競品價格和銷售速度,加以適度修正的市場研究範疇。

各家都用此邏輯,導致對土地同質化的判斷、進而是激烈競爭和利潤犧牲。

其實對公司更有價值的是,找到對手還沒關注到,但未來會增長的客戶需求,這將幫助公司找到藍海,實現跨越式發展。

當然,成功定義藍海,是價值高、難度更高的工作,需要在對公司文化、組織核心競爭力有效識別的基礎上,深入跟蹤其目標客戶的需求偏好,最終才有可能成功。

三問:為什麼客研越來越火?

說到底,房地產離不開 「人」和「地」,在資源愈加稀缺的今天,弄清楚「人」,做好客戶研究相當於把握行業發展的脈搏,客戶需求最終將影響公司的未來。

這一點上,為龍湖點贊,早在08年就感悟到房地產未來要走向買方市場,領先地在集團層面成立了客戶價值中心,成為客研組織的雛形。

四問:為什麼客研要做一級部門,直接跟老闆和城市總彙報?

這是個關鍵命題。很多公司成立客研團隊,以為有了幾個人,就能發揮作用。但其實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幾個原因:

1. 專業特質不同,不能跨界指揮

不少公司把客研掛在營銷下,銷售的特質是衝鋒陷陣,而客研更多是在理性分析和運籌帷幄,特質截然不同。應當分開,各司其職,互相協同。

2. 成長路徑打開,才能留住人才

客研的專業度要求非常高,而高專業度人才對其成長路徑都是有要求的。

如果成長天花板在二級部門就封死,有能力的人就會去客研是一級部門的地方。因此,沒有下決心把客研作為一級部門的公司,建議還是別照貓畫虎了。

3. 最重要的一點,消除屁股決定腦袋

投資有拿地指標,營銷有業績考核。這種情況下,拿地階段的指標,和銷售階段的價格與利潤常常有微妙的對立。

別小看這個偏差,如果客研參與決策,按客觀市場環境及合理預期確定開盤價格,至少能帶來2-3%的貨值提升,這已是實證結果而非猜想。

如果客研是投資或營銷的下屬部門,屁股決定腦袋的風險就一定在。特別是在管理層新人多、信息和決策機制不完善的成長類公司,客研可能是老闆及城市總獲取真實市場信息的最後一道防線。

那麼問題來了,客研重要的話,為什麼更多公司客研沒有能成為獨立部門?其實設置一級部門從老闆的角度沒太大阻力,更大問題可能在於沒有合適的負責人選。

地產行業客研起步不久,很多人員來自原公司營銷市場部、乙方顧問公司,早期還有來自快銷行業及諮詢公司等。

剛進入公司的時候,大家級別都不高,對老闆和高層真正關注什麼問題理解不足,與高層和老闆直接溝通的經驗更不足。

而房地產是個強調交圈、多職能合作的業務模式,即使專業正確,還需要能深刻理解公司文化、理解老闆階段性的重點要求、贏得相關職能的認可和支持,才能真正創造出價值。這對職能負責人的專業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要求都極高。

五問:為什麼大家對客研工作有種種不理解?

1. 傳統的工作方式和專業權威受到挑戰

傳統的拿地工作,投資擁有絕對話語權,從政府談判到資源方整合,從投資模型搭建到測算,投資部成為核心的強勢部門,俗話說城市總也是半個投資總,其地位可見一斑。

從談判—整合—測算,只要符合公司指標,投資部就可以順利推進土地獲取,即便是投委會,也是由投資發起主導。

如今,在投委會之前,有了立項會,一來相當於先行交圈,二來有了客研的存在,客研將從自身的專業角度給出是否獲取土地的建議。

龍湖等公司客研具有一票否決權,一旦使用這項權利,後期的投委會是自然不存在的。當然客研必須有拿的出手的判斷標準,能夠力排眾議,保障公司投資安全。

客研的存在倒逼投資在土地踏勘初期就要與客研交圈,客研也需要在前期就給到專業的意見。其實,客研才是真正在為投資提供服務和支持的,只是身邊突然有了一個「門外」幫手,投資同事還沒有完全習慣罷了。

除了投資,研發也是客研的強關聯職能。

研發是專業高地,擁有較高的專業壁壘,因此在和研發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客研同事有基本的專業語言,知道怎麼向研發同事輸入客戶的需求。做什麼戶型?什麼配比?目標客群產品敏感點等等都需要提前將信息輸出給研發同事。

對於研發來說改變的不僅是工作方式還有工作邏輯,要在客戶需求和行業規範雙重指標下完成設計工作,確實也面臨比較大的轉變。

2. 工作量倍數放大,流程優化需要時間

參與到「拿地」和「做產品」,投資-客研-研發形成前期三駕馬車。

尤其在初始階段,土地驗證要結合市場和客戶雙重校驗,產品要有客戶驗證,確實增加了前期時間,對工程、招采、運營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因此各職能工作量是幾何倍數增長的。

拿研發舉例,產品設計在滿足規範的基礎上要匹配客研需求,疊合貨值最大化或者利潤最大化,這一輪下來,光是總圖的比稿都要十幾次。

在行業不斷收縮「「拿地-開盤」周期的壓力下,工程、運營的同事也會對客研有質疑。好在現在有「城市地圖」和「客戶細分」能夠在拿地之初就鎖定目標客群及產品,已經將整體運營效率提升了一大塊。

六問:怎麼增加職能間的互信?

1. 把握其他職能痛點,他們也是我們的工作對象

在工作中,死守專業陣營,就會出現溝通壁壘,這是無形的企業內耗,我們每個人都深處溝通與被溝通,征服與被征服的過程。

如果溝通的目的是讓某一職能妥協於另一職能,那就與我們溝通的初衷南轅北轍。不要忘了溝通是為了實現公司層面的利好,是共贏。

舉例來說,某公司在城市核心的商業用地,自獲取後停滯10年尚未開發,財務成本高漲,異型地塊與複雜的規範並存,加之周邊擁堵等綜合因素,使得地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土地長期滯留影響公司的持續發展;研發因規範限制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營銷因28年商業產權,商水商電無天然氣對該項目預期悲觀。

這些問題就是我們日常所見,要能理解職能的痛點,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客戶邏輯」就是解決問題的核心鑰匙,組織研發、投資部進行客戶深訪,摸清客戶敏感點,提煉客戶的抗性轉化條件,並將其夯實落地。

客研本身就是服務於「投資、研發、營銷」三大核心肌群的,當我們拿別人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做的時候,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認可和信任。客研工作只有擁抱更多職能視角,來和大家一起解決面對的問題,才是建立互信的最好方式。

2. 讓研究變得不再孤軍奮戰

另外,成立虛擬工作小組,也可以從底層建立信任,這種方式來的更加直接,建立起來的信任更加牢固。

專題小組可以是實際工作中合作功克困難的,也可以是一起做專題研究的。在反覆的探討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理解與信任。

七問:如何在公司內部搭建一個好的客研機構

1. 研究要以終為始

研究萬不能停留於形而上,進入到一種自嗨模式。真正的研究首先要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比如投資類研究,在於尋找機會;產品類研究,在於實現產品與需求的匹配;選定一個問題,研究就會持續呈現成果。研究不空穴來風,是腳踏實地的業務支撐。

2. 要有研究工具,要有方法論

比如客戶研究,我們就要清楚研究的維度與樣本?怎樣篩選有效的客戶數據?通過不斷的數據更新、反覆校驗形成客戶研究模型。有了研究工具,知道了方法論還要定期的進行升級與疊代。

3. 如何合理搭建研究團隊

搭建研究小組首先要想清楚與規模匹配問題。業內比較普遍的做法為10億規模匹配一名研究人員。人員結構要新老搭配,既要保證團隊的方向感也要搭建人才梯隊。

客研職能誕生至今,約莫已經有了近7年的發展,在今天這個時點上,大家對客研的認知仍在不斷的探討中逐步加深。

任何研究都要落在人上,除了方法論,其實更需要正確的價值觀。

客研是思想的整合者,工作成果呈現於無形,只有不斷吸收到有好奇心、求知慾的人,這個職能才能走上更好的發展之路。

也願每一位從業新人也好,老人也罷,繼續懷揣著我們的初心,繼續探索。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來源:濤哥雜談(ID:jerryhetalk),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