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很多人發現,自己朋友圈裡的好友常常突然就做起了微商。
曾有人因為嫌煩屏蔽了微商們的朋友圈,結果兩三年下來累積屏蔽了50多個人,其中43個是生完娃在家帶孩子的女性。
還有網友表示,不久前剛剛去參加了小侄子的滿月酒,一個月後就看到堂姐開始在朋友圈買面膜了。
這讓很多年輕的男女感到很不解:明明幾年前還是一起痛罵朋友圈發廣告是「殺熟」的盟友,怎麼生了個娃就突然「叛變革命」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微商變得越來越多了。
一刷朋友圈,20多條都是買面膜、賣減肥藥的廣告。而在眾多的微商里,寶媽們以極強的戰鬥力闖出了一片天地。
或許她曾經是在辦公室熬夜畫圖的設計狗;也可能是每天光鮮亮麗見客戶的公關,抑或是個採訪過高端人士的媒體人。而如今,你在她的朋友圈裡只能看到兩種信息:曬娃和打廣告。
賣的商品也很能體現寶媽的身份,一般以奶粉、紙尿褲等嬰兒用品為主。另外,賣化妝品、面膜、醫美產品的也很常見。
曾經跟你一樣高冷得半個月不發朋友圈的小姐姐,在生了娃以後突然克服了自己的社恐。不僅毫無顧忌地在朋友圈裡賣貨,還熱衷於表達自己在事業上的心路歷程。
甚至有女網友在懷孕時加進了一個孕婦群,結果不久後大半個群的人都開始賣美白針,天天往群里丟廣告,好好的母嬰交流群變成了微商群。
身邊做微商的寶媽數量如此之多,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做微商是所有中國已婚女性的歸宿:
「一生娃就變微商」並不是個別現象。根據近日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占比58.6%。
其中,95後全職媽媽占比已達到82%。全職媽媽們中60%擁有「副業夢」,希望能夠兼顧事業和家庭,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副業就是微商。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在朋友圈裡賣貨的往往是一些四五線城市,甚至小縣城裡的女孩。
她們學歷不高,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又需要照顧孩子,沒有整塊的時間外出打工。於是被微商「月入過萬」的雞湯吸引,利用碎片時間兼職賣貨賺點家用。
然而事實上,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良好工作前景以及法定產假的女白領,很多時候也難逃辭職做微商的「魔咒」。
甚至在大眾眼中專業性極強、「越老越值錢」的醫療領域,也有不少女性員工在生育後辭職或兼職做微商的例子。
儘管隔三岔五就會微商的朋友圈裡看到幾千幾萬的轉帳記錄,或者是同行喜提豪車的照片。但在大多數人心裡,這還是一個低收益、不穩定,甚至全靠騙親戚朋友賺錢的工作。
因此,看到一個又一個曾經事業優秀的好友,生娃後投入了微商事業。我們心裡不禁會為她們感到不值:為了一點點錢,毀掉自己多年來建立人脈和人設,做微商的魔力有這麼大?
平衡事業和家庭,比你想像中艱難
對於很多做微商的女性來說,在承擔育兒的壓力下,職業上的選擇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
儘管近來很多人一直在網絡上批判「喪偶式育兒」,呼籲男性更多投入到家庭中。然而不可否認,在現實的大多數情況下,女性仍然在家庭領域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對於職場媽媽來說,產假休完並不意味著自己可以從育兒工作當中暫時解脫,反而是「工作家庭兩手抓」挑戰的開始。
育兒的很多事情,往往只能自己來
而更加無解的是,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社會對於女性在家庭方面的投入總是帶有更高的期待。
社會對於女性的這種期待還常常會內化到女性自身。
生活中,很多產假結束後的媽媽在不得不去工作的時候,面對孩子的哭泣而感到愧疚;也有不少職場媽媽在忙碌的工作間隙,還堅持躲在廁所里給孩子唱兒歌。
在這種心態下,工作往往在與家庭的角逐中敗下陣來。至於出差、加班,對於已育女性來說更是步步受限。
而用人單位也往往默認已育女性需要更多照顧家庭,從而傾向於將她們調離重要崗位。
職場歧視、育兒重擔……所有的因素讓媽媽們在職場上舉步維艱。而隨著大城市服務行業價格的水漲船高,更多人不得不選擇讓夫妻中的一方回歸家庭,通常來講當然是工資一般較低的女方。
然而這種選擇看似是家庭共同體的利益最大化,但犧牲的往往是女性的個人職業發展。
而這些「被全職」媽媽在遭遇一系列職場打擊後,卻很難在生活中尋找到出路。對於被困在育兒當中的她們來說,創業、投資等可以創造財富的自由職業,無一不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學習成本。
沒有收入往往伴隨著家庭地位的下滑。
前一陣子大火的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帶孩子在公園曬太陽時被過路的男性上班族諷刺為靠老公養的「媽蟲」。沒人在乎她忙於育兒和家務,累到手腕受傷。
而在這時,「無需坐班,只需動動手機,邊帶娃邊賺錢」的微商就完美地戳中了這些女性的需求痛點。
成為微商的代理商非常簡單,一般只要買足夠數量的商品——往往這個數量非常低,大約千把塊錢。產品也多以母嬰用品和美容產品為主。
全職媽媽本身對這類產品就有自用的需求,當購買達到某個金額之後,就能拿到所謂代理商的價格折扣,同時也具備了賣貨、發展新下家的資格。
對於全職媽媽來說,購物本來就是她們家庭工作的一部分。在購物的同時順便找份兼職,每天只需按要求發發廣告、跟親戚朋友推銷一下,不占用大塊的時間。
這看起來是一份高性價比的工作,也是找回自己「獨立女性」自信的唯一途徑。
而很多微商也深諳其道,在發展下線的時候會很有針對性地打出「平衡工作與家庭」「獨立自主」的口號。
畢竟,職場困境甚至不僅僅發生在低職位的女性身上。在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李國慶俞渝離婚大戰」中,李國慶就提到,前董事曾提議「讓俞渝生老二去」,以此讓俞渝從公司事務中出局。
這一言論當時引起了很多女孩的危機感:即使在職場上已經打拚到金字塔尖的女性,也依然面臨著一生娃就被邊緣化的威脅。
女員工因為生娃被調崗甚至解僱,從來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此外,微商與開網店等其他自由職業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本質上是個「熟人經濟」。如果說其他工作是靠時間賺錢,微商則是靠人脈賺錢。這也正是一般人厭惡微商的原因:本來是朋友關係,卻突然被當成了「潛在客戶」。
一切以消費人脈好感來殺熟的行為,都是在磨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然而對於很多寶媽來說,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已經交給了孩子。當本可以用在事業上的時間被占據,「賣人脈」也就成為了一個可行的選項。
所以我們會看到,曾經對微信群發廣告深惡痛絕的表姐,如今也開始定時在朋友圈轉發「xx特產溏心大蘋果」;曾經屏蔽了無數代購的同事,曬了幾天娃後也開始在群里賣貨了。
就像網上一位媽媽所說:要是能有錢有尊嚴的生活,誰願意去做微商啊?
每當我們聊到那些辭職做微商的女性,常常能夠聽到這樣的聲音:
「這種人就算不生孩子,也沒有上進心,事業上也不會有什麼發展。」
還有人拿身邊「一邊背奶一邊做成了大項目」的成功案例舉例,仿佛那些女性如果更努力一點,賺的更多一點,就能逃離「生娃變微商」的陷阱。
然而大量的研究發現,婚姻和生育對女性在就業領域的負面影響是普遍性的,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亞社會。
隨著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女性被迫中斷就業,數年後難回職場,收入也開始和男性拉開顯著差距。社會學家稱這一現象為 「母職懲罰」 。
換句話說,對於職場女性來說,事業和家庭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即使已經走到中層、高管級別的女性,可能也只是把做抉擇的時間推後了那麼一點而已。
我的朋友圈裡有一位工作很出色的姐姐,在多年打拚後坐到了總裁助理的位置。當她面臨懷孕休產假的時候,公司表示會為她保留崗位;然而由於孩子無人照料,她休完產假後打算再延長一段時間假期。
她的假是批了,但也自然而然被調離了總裁助理的崗位。再次看到她的消息,她已經開始在朋友圈賣減肥藥了。
我們能指責誰呢?企業運營也需要考慮人力成本。指責她沒有事業心嗎?可僅僅是想多陪陪孩子,就必須在工作和家庭中選一個嗎?
還有種觀點認為,女性在家庭中面臨的困境是因為遇人不淑:
「如果你嫁了人還要去做微商,說明你嫁的丈夫也不是什麼好人。」
「這些人天天抱怨帶娃累,她們的老公是死了嗎?」
然而必須承認,即使夫妻雙方都是負責任的父母,育兒本身也是一項瑣碎而消耗精力的大工程。
小時候操心孩子吃喝,大一點操心孩子學習
即使家境優渥,在虐童事件頻發的今天,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放心把孩子和育兒嫂單獨留在家裡。很多雙職工家庭,最終也還是只能選擇壓榨上一代的勞力。
照顧孫輩的老人,成了新一代的「北漂」「滬漂」
更何況,不是所有人都有給力的父母,給力的老公,給力的公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錢多事少,月子中心、保姆阿姨一應俱全。
更不要說一些為了孩子教育而選擇全職的女性,而等孩子上學以後打算回歸工作時,又常常面臨同性的詰問:我在職場打拚了這麼多年,你一個躲在家裡幾年的主婦憑什麼來和我爭?
就如同《嘉年華》的導演文晏對女性的評價:「你本來可以天馬行空地走你的人生,但現在你每走一步要碰到這麼多不愉快,你要去克服,這會消耗你大量的能量。」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娃後的女性紛紛跑去做微商,在朋友圈裡賣貨、曬轉帳、發勵志語錄,或許也只是對忙碌生活的一種撫慰,製造一種自己「仍在打拚事業」的假象。
最終也只能希望更多人在看到曾經在工作中獨當一面的同事、朋友,突然開始在朋友圈賣面膜時,能夠少一點吐槽和鄙視,只是默默屏蔽就好。
因為那不是鬧劇,只是一場悲劇而已。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