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弦子戲
弦子戲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自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它以現東昌府區為中心,南至河南北部,西至河北邯鄲,北至德州南部和東部,東至泰安,是很受群眾歡迎的一個地方劇種,該劇行腔抑揚有序,平穩婉轉,聲腔俱佳,並且有它自己的很多曲牌、板式,能表演各種文武曲目。
東昌弦子戲在清代曾經名噪一時,官宦人家爭相聘請慶壽誕、慶升遷;商賈慶開張、慶喬遷;新年伊始從正月十五一直唱到三月三,很是受當時官府的重視和群眾的歡迎。清末民初,弦子戲更是紅極一時,在戲劇苑中獨樹一幟,其他劇種改編借鑑弦子戲的曲牌、板式、行腔的情況屢見不鮮。
東昌弦子戲於咸豐年間傳入原老堂邑縣現東昌府區張爐集鎮後石村一帶,當時僅有二十幾個人活動、演唱、演出,但深受群眾歡迎,當時有句俗話:「寧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戲」的說法,驗證了當時人民群眾對弦子戲的喜愛程度。該劇種表演所使用的相關器具主要有大笛、笙、三弦、紅笛及打擊樂器等。曲牌板式內容豐富,大約有一百二十個曲牌,通常使用的大致有:褚雲飛、鎖南枝、山坡羊、娃娃調、二板娃娃腔、桂枝香、朝天子等曲牌。劇目有:游西湖、戰樊城、嚴查散、漢衫記、破洪洲、討荊州等。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安居樂業,東昌弦子戲的演出隊伍更加壯大,最多時曾達60餘人。由於弦子戲這一劇種深受老百姓歡迎,因此在廣大農村集鎮還時有傳唱。弦子戲唱腔優美,老少咸宜,具有比較深厚的群眾基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床前站,娘似聽,兒子查散來託夢,金蟬妹妹李保害,牽連我兒還性命,訴苦哭到傷心處,傷心處落淚橫,要得相見移夢中……」11月14日,東昌府區張爐集鎮後石槽村73歲的李公運唱起東昌弦子戲名段《鎖南枝》,仍老戲味十足。據了解,在這個村的老年人中,多數會唱幾句東昌弦子戲。不過,在李公運看來,東昌弦子戲年輕人沒人願意學,傳承很渺茫。
「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噯噯」
東昌弦子戲 一個字就有多種唱法
「弦子戲最大的特色就是曲調好,一個『噯』字便有多種唱法。」李公運說,弦子戲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噯噯」的說法。儘管弦子戲的角色分工以及造型藝術與其他戲曲種類相似,但它的音樂非常特別,曲調優美細膩、動聽入耳,適於表現複雜的思想感情。
據李公運介紹,東昌弦子戲表演所使用的相關器具主要有大笛、笙、三弦、紅笛及打擊樂器等。曲牌板式內容豐富,大約有120個曲牌,劇目有《游西湖》《戰樊城》《顏查散》《漢衫記》《破洪洲》《討荊州》等。
弦子戲的核心唱腔是「五大曲」,即《娃娃調》《黃鶯兒》《山坡羊》《鎖南枝》《青陽子》,其他的曲牌都是根據「五大曲」進行發展變化的,唱腔儘管有所不同,但其規律和演唱風格與「五大曲」都是一致的。演唱弦子戲的老藝人說,學會了弦子戲中的「五大曲」,才能夠真正登台演唱弦子戲。
「寧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戲」
後槽村弦子戲班最多時曾達60餘人
李公運年輕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吹笛子,現在他只能一個人吹吹笛子遙想一下當年劇團演奏弦子戲的盛況。
李公運說,老話說「寧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戲」就是說的「東昌弦子戲」。婚喪嫁娶、逢年過節都會搭台唱弦子戲,而且後石槽村還曾組建弦子戲班外出應邀演出,儘管它是一個由莊戶人組成的小戲班,但正規劇團該有的行頭,比如服裝、道具等,這個戲班裡都有。戲班曾到過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演出。當年,弦子戲班外出表演所得報酬一般都用來購置服裝道具,演員不但沒有工資,還要經常「出份子」維持戲班運轉。儘管如此,因為愛弦子戲,老輩藝人們依然痴迷於吹拉彈唱,樂此不疲。
後石槽村弦子戲班隊伍最多時曾達到60餘人。戲班成員不但唱傳統老戲,還創作排演了一批現代新戲,如宣傳婚姻法的《羅漢錢》、表現計劃生育題材的《離婚記》等,這些戲曾參加聊城文藝匯演,並多次獲獎。
據李公運回憶,以前,後石槽村人人愛聽弦子戲、愛唱弦子戲,「村裡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唱兩句。村民在田地里幹活時,還經常哼唱弦子戲。」
弦子戲不光後石槽村人愛聽,附近的老百姓也都愛聽。逢年過節,後石槽村弦子戲班都要搭台唱戲,十里八鄉的群眾總會成群結隊地跑去看戲。解放前,後石槽村曾搭過一簡易戲台,因戲場頻繁使用而數年未拆。周邊鄉鎮的百姓平時婚喪嫁娶、祝壽賀喜,也都爭相聘請弦子戲班前去獻藝。
難學,年輕人也沒人學
東昌弦子戲走進傳承困境
「1957年冬,當時在聊城文化館工作的李岱江(後為中國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和高樹芝二人進駐後石槽村,對東昌弦子戲展開專項調查,整理了一些傳統劇目並組織成立了弦子戲專業劇團。」李公運說,當時的集體化生產形式限制了演員外出表演,僅過了三個月,劇團便宣告解散。從此,後石槽村弦子戲班的公共演出活動便逐漸銷聲匿跡。
鑒於這種情況,上世紀90年代初,後石槽村的徐西安請當時還在世的李令山、徐桂春等多名老藝人伴奏演唱部分弦子戲傳統劇目選段,並用錄音機錄了下來。後來,長期在該鎮從事文化研究工作的王學甫對徐西安珍藏的原始錄音帶進行翻錄並做了去除雜音等技術處理,複製的數盤錄音帶現已被作為今後研究東昌弦子戲的珍貴資料,由張爐集鎮文化站妥善保存。
李公運說,在後石槽村及周邊村,目前在世的老藝人不超三四位,年齡最大的是90多歲的郭萬順,最小的就是他,也70多歲了。其中,快80歲的李子龍住在聊城,經常到聊城公園敲鼓、拉弦子。其他人大多數只會唱零散的片段,整出的戲基本不會。
「去年,俺幾個老年人傍晚一起玩時還唱幾句。實事求是地說,東昌弦子戲,都是用口傳,難學得很。」李公運說,年輕人沒人學,都說還不如打工掙點兒錢。都說東昌弦子戲傳承不下去很可惜,不過,也沒辦法,再向下傳已經很難了。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cUcfW4BMH2_cNUgzG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