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廢棄物已成為一切環境問題之母。資源生產和浪費之間形成的巨大落差,正逐步將人類推向極限,環保主義者不斷警示有可能出現的經濟增長極限。與此同時全球正悄然興起一場「循環經濟」運動,他們旨在推動一種將廢品當作生產材料無限循環利用的理想經濟模式——也就是說,徹底消滅垃圾!而這種偉大的構想真的能實現嗎?我們又承擔得起不實現的後果嗎?
攝影:LUCA LOCATELLI
外賣盒、快遞箱、奶茶杯、
飲料瓶、塑料袋、瓜果蔬菜、
零食包裝、廢棄紙屑、過時衣服......
閉上眼算算你的日常垃圾——
絕不誇張,
一個人一天能產1.5公斤垃圾!
全球77億人口加起來就是1千多萬噸垃圾。
除了垃圾成堆,我們還在不斷浪費:
在亞馬遜被毀林造田用於耕種的同時,
食品總量的三分之一白白腐爛;
2015年,我們從地球搜刮的物資
約有三分之二從指縫間流走;
超過610億噸來之不易的物資遺失。
在1955 年的《生活》雜誌中,一個美國家庭歡慶「即用即棄」生活方式的開啟,這要部分歸功於一次性塑料製品。而塑料這一被號稱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如今卻給地球帶來災難。
攝影:PETER STACKPOL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只有浪費沒有回收,
地球的資源將難以為繼。
去年一度難倒人們的垃圾分類,
麻煩是麻煩了點,
卻兼具社會、生態、經濟效益。
2019年7月,
上海更推出「零垃圾」社區概念,
新聞發布會上稱:
利用3D列印建築技術,
可以在未來創造一個
無垃圾的社區、無垃圾的城市。
垃圾分類請默念,我為地球做貢獻~
然而,
真的有可能實現一個垃圾絕跡的世界嗎?
上海不是獨自在戰鬥,
「循環經濟」試圖回答同一個問題。
「循環經濟」就其本質而言,
是中國人的「老辦法」了。
比如「桑基魚塘」,
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
2500年前春秋戰國人民就實現了
循環生產不浪費——
漁諺:「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
但為啥沒從古代一直循環到今天?
因為「閉環差距」——
工業革命使用大量化石燃料,
人類擺脫了生產力低下的限制,
由此而生的廢棄物遠非此前可比。
(※閉環差距:它在人類歷史中屬於較新現象,始於18世紀開始的化石燃料工業應用。在那之前,大部分生產都依靠人力或畜力。種植、生產、運輸都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令它們價值更高。有限的體力約束了我們對地球造成的衝擊,但也讓大多數人非常貧困)
哥本哈根一座新建焚化爐的垃圾倉可容納2.2萬噸廢物。起重機自動混合,讓它們燃燒得更徹底。
而進入嶄新的21之後,
「循環經濟」被應用於
金屬、服裝、食物各領域。
歐盟為這一策略投入數十億美元,
荷蘭承諾在2050年徹底實現資源循環,
阿姆斯特丹、巴黎和倫敦都心懷大計。
據稱,「循環經濟」
每年能給歐洲企業節省6300億美元。
在冰島藍湖,地熱水源通過斯瓦森基發電廠產生電力後不再滾燙,被用來建立熱門旅遊景點。水中高濃度的矽防止其下滲進熔岩原,並為湖水染上迷人的藍色。
但還是那個問題——
雄心勃勃地想要終結垃圾、
兼得如此之巨的經濟效益,
「循環經濟」是在畫餅嗎?
用可再生能源替換化石燃料是建立循環經濟的關鍵一步,冰島的岩漿熱力發電是個範例。
服裝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一份報告,
從2000年到2015年,
世界人口增長了五分之一,
但隨著「快消時尚」的爆發,
服裝製造量卻翻了一倍。
在義大利普拉托的工廠中,羊毛和廢棄衣服的山脈按顏色分類,清洗,加工後用於製造新衣服。
到2015年,
每件衣服上身的機會減少了三分之一;
如今,
全世界丟棄的衣物價值逾4500億美元。
在義大利的普拉托,自12世紀以來紡織業蓬勃發展,大約有3500家公司雇用40000名工人加工廢棄紡織品。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
提供了一種基於租賃的消費模式,
它有望在諸多經濟領域中促進資源循環。
網上出現各類租衣公司,
雖然目前只占時尚市場0.1%以下,
但正在迅速成長。
博爾集團依靠回收舊衣物賺錢。
他們每天收集、分類、賣給回收站或二手市場,
這些被丟棄衣物總量可達415噸。
荷蘭鹿特丹一個廢棄的水上公園正被改造成初創企業的孵化器,以尋求建立循環經濟。企業家已經在工作,在用過的咖啡渣上種植蘑菇,將廢果變成皮革,並用自行車輪胎製造手袋和服裝。
人們對自己將舊衣服投入捐贈箱後;
他們以為那些衣服會直接被送給有需要的人。
事實是,
通常由類似博爾集團的公司收購捐贈的衣物,
經過分類轉賣到世界各地。
由於地方政府參與行動,
75%的廢棄物得到回收。
這些新模式沒有問題嗎?
「有。」
碳化器使用硫酸燃燒纖維素和棉線跡等污染物,這可能會損害回收羊毛的質量。
理論上說,租借更加環保。
但實際上租借可能也變成「增加」,
顧客只是在原有衣櫥的基礎上,
附加奢侈品租借,
以及增加包裝、寄運和乾洗處理衣服。
「穿自己衣櫥中已有的衣物
是最具可持續性的著裝方式。」
博爾集團的最大擔憂,
是現在服裝界的趨勢。
舊衣物的回收纖維變少,
越來越多價廉質劣的衣物流入回收類別,
快消時尚可能讓生意難以為繼。
毛料按顏色分類、清洗、絞碎後被重新紡成毛線。目前只有1%廢棄紡織品被回收製成新衣。
最好的方式也是最簡單的:
通過延長使用期,降低物品浪費量。
食品
「首先要做的是消耗更少的產品。」
WRAP的全球主管理察∙斯旺內爾說,
全球所有食物約有三分之一被浪費,
每年損失近1萬億美元。
(WRAP,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劃)
攝影: JIM RICHARDSO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WRAP發起了公關活動「愛美食恨浪費」,
傳播節省食物的竅門,
到2012年,
英國的食品浪費量降低了五分之一。
攝影: AMANDA AHN, DBIMAGES/ALAMY
但沒人指望單靠常識終結食品浪費。
人工智慧提供了一種高科技解決方案。
Winnow公司為1300家餐館的廚房
裝上了智能垃圾箱。
利用食品垃圾養殖的黑水虻可替代大豆成為動物飼料中的蛋白質來源,節省農田。
英國創業公司Entocycle在位於倫敦的實驗室中測試其養殖環境。
人工智慧軟體能夠識別新增垃圾的種類,
在宜家賣場它學會了區分三種不同的肉丸,
並顯示它們的成本。
全球最大的室內垂直農場由Aerofarms公司經營,其總部位於新澤西州紐瓦克市,致力於以可持續發展方式在城市中心全年種植蔬菜。
「當你對一個問題有了量化的認識,
就能開始對它加以掌控。」
「小心,肉里可能有子彈。」
InStock餐廳的侍者送上肯德基炸鵝塊。
西佛爾機場僱人射殺附近野鵝,
以避免它們撞上飛機弄壞引擎。
死鳥以前被扔進焚化爐,
現在都送到這裡。
攝影: BETH WALD,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他們使用過剩食材製作大膽的美味。
餐廳的木盤顯示了他們挽救的食物總量
——780054公斤。
供貨的除了進貨過剩的超市,
還包括農場等生產商。
餐廳已開始向其他餐館運送過剩的食材。
金屬
銅與塑料不同,
可以無限反覆回收而不損質量,
是完美循環材料。
塑料並不是敵人,但海洋和其他地方的塑料垃圾形成了全球災難。
在德國西部魯爾區的呂嫩市,
奧如比斯煉銅廠
是歐洲最大的精鍊銅生廠商,
也是世界最大的銅回收者。
提取的鋁和塑料銷往相關廠家;
銅和其他非鐵金屬則進入自家熔爐。
塵埃按日清掃,送入熔爐。
「我們這裡不生成廢物。」
機器設備的再利用是一項可以減少浪費的光榮傳統。近3300架退役美軍飛機和直升機停放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飛機墳場」。
根據2017年聯合國的報道,
全世界只有約五分之一的電子廢物得到回收。
現狀正在美國等工業大國轉變,
例如蘋果公司鼓勵用戶舊機換新機;
德克薩斯的一台智能機器人將廢物拆解,
用於製造新設備。
飛行器的零部件可被回收或是經過修復重返崗位。
但銅也代表了一種普遍的挑戰:
永遠不可能僅靠回收滿足一切。
機身上噴了一種可移除的保護性塗層,以利久存。
出路
德國威斯伐倫是一種著名火腿的故鄉,
當地農民集資建廠,
從糞肥中提取基本營養元素氮、磷、鉀,
解決了豬糞過量的問題。
農場的糞肥被微生物分解,
生成的沼氣成為發電機的燃料,
電力除滿足自用外還能將盈餘賣給電網。
布倫特·韋伯在羅斯韋爾的卡武航空航天(Cavu Aerospace)檢查已退役的美國航空麥克唐納·道格拉斯MD-80s的發動機零件。該公司拆卸飛機進行回收和再製造。
巴耶爾堅信未來大多材料是生物製品。
玻璃纖維中使用的有毒膠劑,
能不能用蘑菇生成無毒粘合劑替代?
他的公司利用菌絲生產新型包裝材料,
過去十年間出產逾450噸。
近期他們轉向100%的菌絲製品,
誘使菌絲採取混合生長模式,
以密實的微層相互疊加。
「就像是生物三維印表機。」
位於蒙大拿州米蘇拉的Clearas總部的一個試點工廠,利用藻類繁殖去除廢水中的氮、磷和其他營養物質。當藻類被過濾掉時,污染物也被過濾掉了。
循環經濟是一個美夢,
它啟迪了很多人做出了精彩的事業。
但是——
現狀是,它目前沒有成真的跡象。
「閉環差距」正在增大而不是縮減。
我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量可能在2050年翻倍。
碳排放量仍在上升。
在丹麥的凱隆堡,11家公司聯手協作,變廢為寶。生產胰島素的諾和諾德公司利用附近發電廠產生的蒸汽為器械消毒。
「進展夠快嗎?其實不夠。」
建設循環經濟需要大範圍的文化更迭,
規模堪比當初的工業革命,
而第一次工業革命花了多長時間?
八十年。
我們無法依靠現在當權的一代實現它。
這需要新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啟動。
凱隆堡共生系統是在四十年間通過一個個雙邊協定逐步形成的。
這座位於丹麥首都的焚燒廠建築人稱「哥本山」,採用最新科技,將每年48.5萬噸垃圾轉化為能源,為3萬個家庭供電、7.2萬戶供暖。
後台收到過很多朋友的提問,
保護環境普通人能做什麼?
很簡單,先停止浪費那麼多資源。
本文選自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
《華夏地理》3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Yxy-HABiuFnsJQVca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