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個不知名的村子,被人稱為「清代水上古村」。村子被河水環繞,猶如建在水中。這個村子還有一個奇怪的名字:瓜嶺村。
瓜嶺村位於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明代時期,村子所在的位置還是一片田地,田裡種著瓜果,為了看護這些瓜果,人們在田間地頭搭起草棚,久而久之,建草棚的人越來越多,最終竟然成了村子。
村裡有2座碉樓、7座祠堂、11條麻石巷、約200間鍋耳房,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就連廣州人都對瓜嶺村不太熟悉,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距離市中心比較遠,二是村子比較低調,知名度不高。但這是一個非常有歷史古韻的古村落。
從廣州市中心開車大約1個多小時可到達瓜嶺村,村如其名,被河水環繞,並且村裡種植了大量的荔枝樹,如今,荔枝掛果,伸手可觸。
村裡最知名的建築是兩座碉樓,大約有7層樓之高。一座叫寧遠樓,一座叫棠蔭樓。
或許你會感覺到奇怪,為什麼距離廣州如此偏遠的一個村子,竟然會興建起兩座碉樓?其實,別看瓜嶺村的村民最初是以種瓜過生活,但到19世紀50年代,村民外出美洲淘金的人越來越多,這裡可是名副其實的華僑村。
華僑賺了錢,便在瓜嶺村興建房子,現在保留下來的古房子,大部分建於清末民初。光看街上鋪的麻石便能知道村民多有錢了,在那個時期,麻石的價格可是非常昂貴。
最先富裕起來的瓜嶺村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自然吸引到了土匪的注意。1919年的秋天,土匪捉走了36位村民,洗劫白銀8萬兩。
為了保護村民,保衛財產,1927年,瓜嶺村的華僑開始在海外籌款,打算為村裡修建一座碉樓。這座碉樓終於在1929年建成。高四層約15米,占地面積約35平方米。碉樓四面牆上均設射擊孔,四角處各有分立的柱狀外飄堡自棱外跳掛出,直達三樓後收分為尖錐狀,遠觀好像頂樓綁了4隻火箭。
因為碉樓是由華僑募捐而成,人們為之取名「堂蔭樓」用以紀念。
碉樓建成之後,再加上村子四面環水的地形,土匪果然忌憚了許多。
1930年,人們又在瓜洲河邊修建了另外一座碉樓:寧遠樓,有村子永遠寧靜、平安之意。這座碉樓雖然外觀與堂蔭樓相似,但更高,也更氣派,高度甚至達到了20米。而且建在瓜洲河邊,形成一座水上碉樓。
進出碉樓需要經過吊橋。土匪來的時候,人們只要收起吊橋,土匪便無法進入碉樓。碉樓易守難攻,為保護村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雖然廣東有很多碉樓,但寧遠樓是廣東唯一一座有吊橋的碉樓。
此時,你或許有個疑問。提議修建碉樓的人到底是誰呢?
假如走在瓜嶺村,或許並不能一下子看出來這片古村落到底有多大,但若是從空中俯瞰,則會發現成片的古屋與現代的別墅小樓兩兩相望,一邊是新樓,一邊是舊屋,對比十分強烈。好像時光在巷道里交錯。
在寧遠樓不遠處,是排列整齊的7座祠堂,例如松皋黃公祠、羅峰黃公祠、愛閒黃公祠、壯逸黃公祠、聖匡黃公祠、四房黃公祠和名國黃公祠。如此多的祠堂數量,恐怕連廣州最土豪的獵德村都比不上。
瓜嶺村的村民基本上都姓黃,兩座碉樓是由生於清末的黃姓華僑帶頭募資修建的。
如今,距離最早修建碉樓的1927年,已經過去了很多年,瓜嶺村家家戶戶早已別墅小樓,在新舊時光的交替中,如以往一樣,日子過得依舊紅紅火火。
於是,人們常常說,瓜嶺村是清代水上古村,也是風水寶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QT1Q3kB9wjdwRpvHd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