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三個女人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2020-08-08   九州心理

原標題:《三十而已》,三個女人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講述的是三個30歲的女性,在面對戀愛婚姻家庭時,所遭遇到的背叛忽視與挫敗的故事

我們以為像王漫妮那樣,有顏值,有能力,努力工作打拚,做一個獨立自信的女性就可以找到幸福

我們以為像顧那樣,出得廳堂,下得廚房,左手孩子,右手老公,樣樣都玩得轉,就是幸福的生活

我們以為像鍾曉芹這樣,從小被父母寵愛,找個老實的老公,踏實地過日子就是幸福。

可是生活像一狗血,把我們以為的幸福生活給擊得粉碎。

01

那麼,什麼是幸福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泰勒.-沙哈爾,結合他個人在尋找幸福的道路上的經歷,在《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中闡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幸福其實包含了兩個方面——快樂和意義。

沙哈爾原來是一名專業的運動員,5年間,他不斷努力,衝刺各大比賽的冠軍。可是,他發現,在奪得比賽勝利後的幾個小時會感覺到異常興奮與狂喜很快,這樣的體驗就消失無影無蹤,留下的是巨大的空虛與失落。

怎樣才能讓這種幸福的感覺延續下去呢?他發現即便是自己獲得了世界冠軍,可能也無法達到這樣的體驗。

為了找到答案,他走進了哈校園,開始了對幸福的研究

幸福的理論基礎來源於東方智慧與西方哲學思想如今,這門哈佛幸福課成為了學校最受歡迎的一門課。

如果單純追求快樂,我們可能會陷入享樂主義型。這就像很多物質成癮或者是網絡成癮的患者那樣,我可能會得到片刻的快樂,但快樂背後可能是挫敗、萎靡不振、頹廢,它對一個人可能是摧毀性的。

如果單純追求意義,而沒有快樂,我們就可能陷入忙碌奔波型。就像登山一樣,攀登的過程很辛苦,但是到達終點、達到目標之後,或許能獲得片刻的愉悅,可是很快焦慮感就又卷土來。

如果既沒有快樂,也沒有意義,們就陷入了一種虛無主義。很多抑鬱症的患者,似乎就處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們無法感受到快樂,同時也會覺得活著毫無意義。

其實快樂和意義涵蓋了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就是只有活在當下,我們才能夠感受到所擁有的,感受到平凡生活所帶來的快樂。同時,我們又對未來有著美好憧憬,我們有生活的目標,並且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

這樣,我們更珍視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體驗,而不是追求達到目標的結果。

其實,每個人終有一死我們在有生之年所獲得的財富名譽地位最終都會隨著生命的喪失消逝,而我們在這一生得到了什麼呢?我們得到的唯有人生的體驗。

02

幸福的理論模型來自於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與弗蘭克爾的意義原則。

首先,我們來看看,如何獲得快樂

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這本書中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發。

當我們內心有了目標時,我們會通過挑戰這個目標,獲得持續的幸福體驗,也就是福流

假如設置的目標太困難,我們在實現的過程中會感到痛苦,可能最終無法堅持而不得不放棄;假如我們設定的目標太簡單我們則會實施的過程中感到無趣和無聊。

只有這個目標設定為,經過我們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具有一定挑戰,卻又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可控的,有可能獲得愉悅的體驗。

接下來,我們如何獲得意義感呢?

意義療法的創始人維克多. 弗蘭克爾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在集中營中經歷了長達三年的非人折磨,正是他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以及對未來的期待讓他最終存活下來。

現代人的空心病,與意義的喪失有著直接的關聯。其實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個困難,都可以從中找到意義。

假如我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曾經被父母所拋棄或者被嚴重忽視,這對我的人生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打擊。但是,這對於我的意義是什麼?

或許是一個讓我學會如何療愈自己,讓我在困境中成長,讓我發現自我力量的機會。這樣的人生經歷,讓我們變得更勇敢更願意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對未來所遇到的困難無所畏懼。

假如童年是人生的至暗時刻,那麼已經是我人生的最低谷。跨越過這段黑暗的歷程,我們終究會迎來光明。

03

據統計,大約有50%以上的人在工作中感到快樂,生活的壓力似乎也讓很多人喪失了選擇的自由。

假如在真的別無選擇,又如何在工作中獲得幸福的體驗,從中找到更多的意義呢?

或許,在工作中創造令人滿意的環境,給自己的工作進行適當的調整,增加工作的豐富性與有趣性,可以給我們帶來愉快的感覺。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其實是,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態度

大多數人對工作有三種態度任務職業和使命感。我們把工作僅僅是當作一種生存的手段,我們很難在工作中獲得意義感當我們把它當作一份職業時,我們會在工作中獲得尊重與認可;而把工作當作一種使命時,我們會感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假如我們可以選擇時,如何尋找到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工作呢?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MPS模型M代表的是意義,P代表的是快樂,S則代表的是自己的優勢。

在選擇一份工作時,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

這份工作能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意義

這份工作可以給我帶來快樂嗎

從事這份工作,我具有什麼樣的優勢?

假如滿足以上三項標準,那麼在從事這份工作時,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通過MPS模型,我們可以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既可以在工作中獲得滿足生活需要,也可以在工作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同時賦予工作意義。

作者:任麗,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心理傳播師,深圳電台先鋒898特約嘉賓,心理專欄作者,有書智庫作者,有書領讀達人,《中國新聞周刊》特約撰稿人,書評人,影評人。預約心理諮詢以及加入寫作團體請加微信:juliar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