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一部優秀電視劇應該如何誕生

2019-07-05     丁明念響

可能是因為看多了美劇的原因,對於太清淡的反而不太習慣,就產量中的精品來說,由於中國和美國電視劇的製作方法不同,相對來說後者的精品數量多些,這也是我為什麼傾向於美劇的原因。

不過這一次,一部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則讓我有所改觀,期待後續有類似好劇的出現。

這部《長安十二時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突然播出,號稱是裸播,在不聲不響中就在優酷中播放了,然後評分一路高漲,目前豆瓣的評分達到8.7分。

第一時間刷了此劇的前12集,看完之後,只能用暢快兩個字來形容,這種暢快已經在國產劇中不多見了,有媒體坦言此部不讓於美劇《24小時》,個人覺得這個斷言倒是很中肯,在劇情的張力和精細度方面,此劇確實不承讓。

那就要進一步的追問,是什麼成就了《長安十二時辰》。

宏觀和微觀:對場景和細節的把握

網絡上有好事者把劇組搭建的場景和史料對比,結果是發現基本上達到了真實還原的地步,據說為還原唐朝的長安城,劇組找了70多畝的空地,從無到有進行搭建,即使一個對於古老長安並不太熟悉的人來看,看到電視劇這些場景的布置都能感受到大唐的風采出來。

如第一集中展現出一個普通的光德墳一角,就可以看到場景的精細度,四方格局井然有致,氣派異常,真實的還原歷史概貌估計無人能夠做到,但是還原大家心目中的大唐盛世還是有可能的,畢竟歷史的框架存在著,在這一點上,導演曹盾的追求雖然他自己說的較小,但從格局上看,這種野心其實並不不小。

大唐盛世,特別是那種海納百川的精神和氣度在中國過往封建王朝中無朝能及,不然也不會經常有夢回大唐之說了。

當跟隨著劇情一同不斷的深入時,有一種進入了清明上河圖的感覺,每一處的景觀即使有相似也會有許多區別,對於人物來說,風土人情雖然不是主劇情,那些配角雖然是陪襯卻能夠感覺到其中的日常生活。

對於街景及百姓生活的日常,在劇中可以隨著攝影機一一展現時,並沒有任何生硬和打醬油的觀感,有的是主角貌似生活在大唐的百姓中。

「我希望觀眾能從這一天裡看到的:這個城市原來可能早上起來大家在幹什麼、中間是要幹什麼、晚上要幹什麼、這個節日是怎麼過的。」曹盾說。

關於服飾和動作的細節,在電視劇中展現得很細微,哪怕是大的遠景鏡頭下,其中各類服飾琳琅滿目,人物服飾妝扮各具物色,不一而足,充分體現了大唐的盛世氣度,百姓生活的富貴。

動作方面,如大唐的叉手禮,在出土的唐代壁畫中就有所展示,而劇中對於這種叉手禮如同儀式般的展現,在這種展現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曾經的禮儀之氣。

衝突與張力:戲劇的衝突與緊湊感

在一天之內會發生什麼樣的事,這是美劇《24小時》在緊張的氣氛中講述的故事,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個如同特工阿湯麵對的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次《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24小時內如何解決狼衛侵入長安想要毀掉長安的主線故事,而在這個主線故事之外,在長安城的暗流涌動之下,每個人又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或是政治鬥爭,或是家國情懷,或是地下王國,或是兒女情長,又或是過往歷史的回顧等等。

這也是這部戲的迷人之處,有一根主線,但是依存在這條主線之上或是之外的則是錯綜複雜的支線故事,如同一張蜘蛛網網住了長安一百零八坊,圍繞著這些坊則徐徐展開宏偉的畫卷。

有故事就會有衝突和高潮,而這樣的衝突在短短的十二個時辰(24小時)內發生,但是故事的開頭,包括靜安司的準備工作卻已經不止一天了,雖準備充足,但是準備充足也有失誤之處,而這個失誤才是整個故事的開頭。

為了更加突出這種緊張感,特別是讓時間的緊迫感貫穿其中,劇中的報時官不停的報時辰,報一次時辰證明留給兩位主角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同樣觀眾的心情也會跟著緊張起來,張小敬能夠完成任務嗎?而他的任務僅僅是拯救長安嗎?李必在這個蜘蛛網這中又如何能夠掌握大局,他到底是下棋的人還是個棋子呢?這一切都會隨著劇情的展開慢慢展現。

善與惡:故事中的故事,複雜的人性

有歷史學家相信人性具有普遍性,這種普遍性不應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不變的是人性,改變的只是環境和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古代和今天的人並沒有多少不同,不同的則是不同環境下面對各種問題和誘惑時如何去選擇。

人性總是複雜的,而這種複雜性既有天性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則是後天環境的改變導致的。

其中的關鍵人物張小敬,從一個死囚突然被提拔成查案之人,是什麼造成他的現在,而面對未來,也許必死,他又會如何去做?他難道真的要做大唐的守護神嗎?

少年名士李必為什麼在查案過程中得到各方的幫助,他的權力是如何開始的,手持撫塵又是為何,這一切都隨著劇情的展開慢慢揭開廬山真面目。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每個人都有著謎一樣的過去,而這個過去映射到當下的則是人性的複雜性。

在劇中最讓人深思和糾結的則是張小敬面對崑崙奴的逼迫,把暗樁小乙供出來,這裡面有一個糾結之處,一個人的性命和無數人的性命到底誰重誰輕,為了一個不一定有用的線索違背了大唐律把暗樁暴露出來到底值得不值得?

也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當用一個小分隊去拯救瑞恩時,到底值不值得也會有不同的聲音,畢竟一個人的性命珍貴,其他人的性命同樣珍貴,這是一個難解的題。

但是面對這個難題,張小敬在內心糾結之下卻是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交出暗樁,所有的不良人包括眾人都會鄙視他,作為不良人的曾經主帥應該明白這樣的事理,有所為有所不為,最終他還是要作出自認為最佳的選擇。

黑道中的無間道,小乙雖然是暗樁但他對於崑崙奴也有感情,而崑崙奴把小乙當作兒子看待,面對背叛留下的眼淚也是人性的自然反應,但是對於崑崙奴來說,他要讓這個地下王國不崩潰,就要作出自己認為最應該的選擇,所以即使張小敬不殺小乙,崑崙奴也要殺。

這部劇中對於人性的展示並不是片面的,而是立體和複雜的,這原本就是人性原來的模樣,導演不但對於場景和細節和還原,更是對人性作了充分的展現,讓這部電視劇體現了人性複雜之美。

《長安十二時辰》還在持續更新中,但卻展現了一個好劇的所有優點:故事講得好,演員表演出彩,特別兩位主演之下的對李必的沉著冷靜和張小敬的勇猛殘酷飾演到位,再加上主線及支線的複雜性及邏輯自洽等等讓一部好劇從網絡崛起。

用心講一個好故事必然會有一個好結果,倒是值得其他影視人深思如何才能真正講述一個好故事,生產出更有特色的電視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OD5AWwBmyVoG_1Zb169.html